本书内容是由浅到深的学习,从具备作曲的条件,到理论的开始,作曲技法比如唱一首歌曲,你会发现它的基本形态结构是有规律的。有的歌曲的段落在视觉上前后是对称的(偶数个段落),这个是作曲讲究的"对称统一的美感"。还有通常我们听的歌曲都有伴奏,伴奏就涉及到和声,所以要作一首曲子,还应该兼顾它的"和声走向"。在创作的过程中,灵感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时我们*时间要做的就是用笔记录下来这些灵感(音符),或者单纯地记录节奏也行。它们还不是成品,可以是杂乱无章的。音符就用简谱中的"1234567",(或五线谱)来记录,节奏就用"x"来记录,然后给它们随便加上时值。建立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关系,形成段落,再形成乐曲。
欣德米特是德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被誉为 20世纪的巴赫 ,是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重要人物之一。他在创作中采用 线形对位 ;坚持音乐的调性,其和声围绕中心音展开,有他自己的一套组织方法与体系。此系列共三本书,由浅入深,具有较高的音乐理论价值,是非常经典的 作曲技术理论系列 丛书。 ?
欣德米特是德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被誉为 20世纪的巴赫 ,是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重要人物之一。他在创作中采用 线形对位 ;坚持音乐的调性,其和声围绕中心音展开,有他自己的一套组织方法与体系。此系列共三本书,由浅入深,具有较高的音乐理论价值,是非常经典的 作曲技术理论系列 丛书。
如果音乐是一种语言,那么发言的是谁? 作为诗歌的《魔王》与作为歌词的《魔王》,意义相同吗? 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具有戏剧性吗?歌剧中的戏剧角色知道自己在歌唱吗? 音乐的语境是什么? 带着一连串的问题,《作曲家的人格声音》的作者爱德华·T·科恩引领读者进行了一次奇妙的旅程。作为学术性音乐批评领域中的佼佼者,科恩总是善于发现他人眼中从未出现过的视角。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曲家的人格声音》除了学理上的反思、技术上的分析之外,叉将这些讨论与音乐实践紧密相联。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不断反思,享受思考的乐趣,更可以与作者一同将视野延伸至实践性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