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流行经典歌曲集》是民族器乐曲集系列丛书中的一员。葫芦丝,又称 葫芦箫 ,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受到广大中小学生,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该书选用的经典歌曲传唱度较高,乐谱简明、指法技法详细,曲尾附歌词摘录(便于随唱)、书籍后附乐器常用技法、指法符号表等内容,便于读者阅读。
孙过庭(约六—六九〇),名虔礼,以字行,唐陈留(今河南开封》人,郡望出自富阳。历右卫胄曹,官至率府录事。工正、行、草书,有《书谱》、《草书千字文》、《景福殿赋》等传世。唐张怀瓘《书断》称孙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於用笔,峻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才。”唐吕总《续书评》说:“孙过庭书,丹崖绝壑,笔势坚劲。”至宋,尤见推崇,米芾《书史》云:‘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宣和书谱》谓其‘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翰墨问。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於用笔”。清刘熙载《艺概》评《书谱》云:“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书谱》历来被论者誉为“词翰双绝”,书於垂拱三年(六八七》,草书,纸本。凡三百五十一行,共三千五百余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书
本书在内容设置上参考了《古琴初阶》一书的脉络,根据时代的发展补充了新的内容,同时满足了大部分“零基础”学员的需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讲述古琴演奏的一些基本原理,以便大家在理论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
本专著从文化生态视野对布依族古歌概念、分类、分布和传承进行了一个立体透视。布依族先民对古歌的“创作”不可能不被打上时代烙印,这一“烙印”就是古歌产生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 布依族先民通过创作古歌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去描绘自然、图腾、鬼神和祖先的应然状态,借此来彰显人的创造力和抚慰人的心灵。他们将布依族历史文化“碎片”,通过古歌较为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古歌蕴含的民风习俗,启迪着人的智慧和教育规范着人的行为。古歌成为维系布依族社会认同和族群认同的价值符号。古歌崇尚勤劳勇敢、纯朴善良、尊老爱幼、内敛而不张扬的价值取向成为布依族文学中的“遗传微粒”,对后世布依族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古歌荟萃了布依族先民的思想文化精华,具有多学科学术研究价值。
本书属于专题性研究文集。研究对象都是珍藏在民间的原声音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搜集、调查和研究。本书涉及的音响资料来源,远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 民歌普查活动(第一、二单元),近到2014-2015年作者组织的师生采风活动(第三、四单元)。针对音响的描述,大部分为2020年以来写就的未发表文字。北京通州号子为整体撰写,其他为一首谱例配合一篇文字。不求覆盖全面,只看重作者的在场和资料的真实。目前此类的出版物还是比较少的,几个研究对象多数是第一次被作为原声音响进行全面考察,成果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能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创作、表演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
《中国声乐的民歌教育传承》重点梳理自20世纪初至今,民歌进入学院教育的传承轨迹。以中国声乐教育家邹文琴、刘辉的声乐教学为研究对象,对中国传统民歌演唱资源运用到现代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考察;并以民歌进入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的非遗活态传承案例为切入,进一步解读中国高校的民歌教学,观察地域传统民歌纳入声乐教育的制度与策略。
《聆听国乐/中国传统音乐赏析》从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角度出发,以经典中国古典音乐作品为主要内容,将乐理知识、音乐史、音乐作品分析、音乐美学等方面的知识融汇其中,列举的音乐作品从易到难,以较贴近、符合音乐欣赏的规律和方法,为音乐欣赏者提供一条便捷途径。本书可作为普通高校学生选修中国传统音乐欣赏的教材,亦可作为音乐爱好者的学习读物。本书可读性强,能够提升读者的综合艺术素养。
中国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中国民歌浩如烟海,数不胜数,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其内容形式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多年来我国文艺工作者对中国民歌进行收集、整理、抢救,随着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民歌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中国民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继承与发展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优秀遗产,向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提供民族音乐研究素材资料,我们策划选编这本《中国民歌精选》。 《中国民歌精选》精选了全国各省市、各民族的代表性民歌三百余首,这些经典民歌大多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地方特色浓郁,为人们广为传唱。所选歌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劳动歌曲,有山歌
本书收录的内容包括: 空山鸟语、光明行、烛影摇红、二泉映月、听松、山村变了样、江河水、拉骆驼、赛马、赶集、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秦腔主题随想曲等。
本书为《蚌埠地区民间音乐集成》的下半部分, 主要包括民间曲艺和民间器乐。全书收录了蚌埠地区的传统民间曲艺和民间器乐, 民间曲艺从基本唱腔、器乐曲牌、伴奏乐器三方面呈现琴书的发展过程 ; 民间器乐则运用大量的乐谱来表现鼓吹乐和锣鼓乐。
本书是作者根据自身长时间的教学经验和科研体会,充分的表现出自己长期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所获得的深刻认识和独立见解,本书在对前人研究成果和同时代学者研究材料进行借鉴、吸收和梳理的同时,力求在学科基本理论框架中表现出二者的结合和一定的中国传统音乐特色。
本书是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之一《上海田山歌》,由曹伟明主编。《上海田山歌》的内容提要如下: 田山歌是一种产生于稻作水田劳动之中,主要表现稻作生产和水乡生活风情的民歌形式。早在七八千年前,上海地区已经产生了田山歌的原始形态,至明清时期达到大盛。 上海田山歌的形式,主要有小?歌、大由歌两种。前者结构简单,体制短小,主要以独唱为主;后者结梅复杂,有领有和,主要以集体组合演唱为主。 古老、淳朴的上海田山歌在当代社会中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们已被列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并已深深地融化到当地人民的文化血脉之中,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中国民族器乐艺术风貌与表演技能研究》主要围绕民族器乐艺术,对其整体风貌及表演技能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民族器乐艺术风貌初窥、民族器乐的表演技能、吹奏类器乐艺术、拉弦类器乐艺术、弹拨类器乐艺术、民族打击类器乐艺术以及民族器乐合奏类音乐艺术等。本书总论部分从发展、分类、音乐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中国民族器乐的艺术风貌,从理论角度分析中国民族器乐的表演技能形成与表演心理等,分论部分对各种器乐艺术进行分析探讨,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内容丰富新颖,是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著作。
《甘青河湟花儿民歌语法研究 》由 卢晓霞著
本书为《蚌埠地区民间音乐集成》的上部, 主要包括民间歌曲和民间戏曲集成, 收录了蚌埠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曲和戏曲, 民间歌曲包括劳动号子、新民歌、传统民歌, 如《摘石榴》《接情哥》等 ; 民间戏曲包括泗州戏和卫调花鼓灯等。
本专著从文化生态视野对布依族古歌概念、分类、分布和传承进行了一个立体透视。布依族先民对古歌的“创作”不可能不被打上时代烙印,这一“烙印”就是古歌产生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 布依族先民通过创作古歌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去描绘自然、图腾、鬼神和祖先的应然状态,借此来彰显人的创造力和抚慰人的心灵。他们将布依族历史文化“碎片”,通过古歌较为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古歌蕴含的民风习俗,启迪着人的智慧和教育规范着人的行为。古歌成为维系布依族社会认同和族群认同的价值符号。古歌崇尚勤劳勇敢、纯朴善良、尊老爱幼、内敛而不张扬的价值取向成为布依族文学中的“遗传微粒”,对后世布依族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古歌荟萃了布依族先民的思想文化精华,具有多学科学术研究价值。
我国民族器乐的历史发展可谓源远流长,从七千多年前的骨哨到后来的编钟、鼓、瑟、笙、编磬、排箫等,丰富多样且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器乐是民族器乐从远古的历史传承再到现在的快速发展的见证。人们器乐文化生活的丰富,使得器乐这一艺术形式越来越大众化,学习的人群逐步增多。目前,器乐类的书籍和著作很多,但专门研究我国民族器乐的历史发展与现代教学的论著却相对少见,这对器乐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极大的缺憾。鉴于此,本人撰写了《民族器乐的历史发展与现代教学艺术》一书,力图在深入分析民族器乐历史发展,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民族器乐教学进行系统、全面、富有创造性的研究,改变以往器乐教学研究种类单一、方法陈旧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