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完整辑录民歌40年发展流变的百科全书式完全档案,全书由被誉为 民歌之母 的陶晓清统筹制作,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这场深刻影响了华语流行音乐未来走向的民歌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既再现了一代年轻人创作 自己的歌 的青春现场,又承载着历代民歌迷关于民歌记忆的珍贵符号,像一个可穿越时空的秘密宝盒,值得典藏。 书中囊括了近百张经典唱片的详细介绍与逾百位音乐人的幕后起底,讲述了很多熟悉的歌曲背后的隐秘故事,如李宗盛创作的*首歌是什么?《橄榄树》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故事?《龙的传人》歌词有哪些改动?等等。更有20世纪70年代台北市民歌西餐厅地图与40年来69场重要演唱会的全记录。另附有近500张复古照片、文件、手稿等珍贵史料与45首经典歌曲,全方位还原民歌运动40年来的发展图景。
《侗族大歌》以丰富详实的资料,新的视角,带有创新的见解,对侗族大歌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介绍评述。使读者对侗族大歌在侗族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功用、价值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侗族大歌八年的“申遗”之路、“申遗”成功之后保护和发展侗族大歌的机制措施政策、侗族大歌研究取得的成果、侗族大歌的当代转型与变迁、侗族大歌未来的走势等等的阐述,不仅使读者看到侗族大歌走出国门登上世界文化艺术殿堂的具体情况,而且看到了国家对侗族大歌的重视、所采取的保护对策以及侗族大歌在当下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钦定曲谱(套装全二册)》由清王奕清等撰。是编详列宫调,首卷载诸家论说及九宫谱定论,一卷至四卷为北曲,五卷至十二卷为南曲,而以失宫犯调诸曲附于末卷。谱中分注孰为句孰为韵,又每字并注四声于旁,其入声字或宜作平作上作去者,亦皆详注。一展卷而可得妆声归韵之法。其所采辞章并于诸家传奇中择其语意雅驯者,而于旧谱讹字间附考订于后。
本书着力表达和展现笔者多年来围绕“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研究和个性化的表述。比如针对“仪式、音声与表演”问题及其与“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关系,兼采中外学者有关仪式学、 学、语言学和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的不同理论,以独特的学术视角,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研究。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 编由七章组成, 到第四章,着重梳理较为传统、经典的音乐民族志及人类学、仪式学民族志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从第五章开始 多侧重于介绍和讨论21世纪以来新出现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特点。第二编由五章组成,结合不同的实践与案例,着重探讨各种仪式音乐民族志的具体分析方法。
农敏坚、谭志表主编的《壮族嘹歌(平果卷上下)(精)》从众多的嘹歌中精选了《贼歌》《浪花歌》《模圩恋歌》和《榜圩恋歌》,集结成《壮族嘹歌 ·平果卷》,并以古壮字原歌手抄本、拼音壮文和汉歌整理三对照作为版式编排,保留了平果嘹歌的真实性和艺术风格。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在原汁原味的嘹歌中感受壮民族的久远性、丰富的文化底蕴、多姿多彩的民族生活和深刻的文化内容。
本出版物包括一本约30万字的图书和55张CD。图书部分包含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介绍和特点描述、歌曲大意或歌词以及现场拍摄的照片等丰富内容,图文并茂,深入浅出。CD部分采集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近600首原生态民歌的音频,是非常珍贵的研究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之一手文献资料,高品质的录音效果符合现代人的听觉要求,利于传播和推广,同时利用网络的广泛性和便捷性,尝试在线听的出版新形态,让更多人聆听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之天籁。
《古琴重奏曲集(2)/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本科系列》所选曲目均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第八届民乐作品比赛古琴重奏作品比赛决赛入围作品。包括孔志轩作曲的《水墨意韵》(琴、笛子、中阮、二胡、打击乐)、王之弋作曲的《舞·殇》(琴、笛子、中阮、二胡、打击乐)、李晨瑶作曲的《空城引》——古琴与琵琶二重奏等作品,这些很好获奖曲目的出版有助于古琴重奏未来的发展,为古琴重奏教学带来了新鲜素材。
《中国古琴珍萃》(复合媒体版)一书收录了中国各大博物馆及民间珍藏历代名琴163张。每一张古琴均有文字说明,正面、反面、侧面及重要的局部细节图。书后还附有乾隆御题琴谱册及抢先发售面世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抄本《太古遗音》琴式图,本书内容对研究古琴的专业人士及古琴爱好者均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及收藏价值。
《刘少椿古琴演奏法(套装共2册)》是一套研究刘少椿先生古琴演奏方法的教材和曲谱集。内容主要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刘少椿古琴演奏法解析》,下册为《刘少椿古琴曲谱集》。上册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阐明古琴弹奏的指法法门,并融入了刘少椿古琴艺术的音韵特点,指法讲解之后配有若干基础曲目练习。下册主要讲解分析刘少椿生前留下的九首广陵派琴曲:《梅花三弄》、《山居吟》、《平沙落雁》、《樵歌》、《墨子悲丝》、《龙翔操》、《梧叶舞秋风》《酒狂》、《良宵引》。 《刘少椿古琴演奏法(套装共2册)》是对刘少椿古琴艺术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是在古琴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的很好成果。
《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阐释 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为例》内容简介:本书是在深入而扎实的田野考察基础上,结合跨学科交叉理论,针对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学科问题等给予的分析与研究。本书主要涉及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仪式音乐文本的互文性与符号学阐释、音乐口述史理论与方法、音乐民族志电影、民族音乐学的田野考察、中国民族音乐研究学科问题及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调查研究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民族学、艺术人类学及相关工作与研究的人员,以及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樊祖荫等*的这本《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主报告,由五章构成:**章为绪论,阐述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工作计划;第二章通过大量田野调查个案,梳理、描述出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生存、传承、保护与开发现状;第三章对建国60多年来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学校教育传承与开发利用进行系统梳理;第四章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变迁置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大背景,探究并解析当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层结构与多元构成;第五章从宏观策略和具体措施两个层面提出若干保护对策。下篇为子报告,收录了12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子课题调查报告。
宋飞主编的《关乃忠二胡协奏曲集――创作演奏访谈与教学指导(附光盘)》一书,是一部包括吴乃忠二胡协奏曲集独奏曲谱和钢琴伴奏曲谱、演奏教学指导和示范音响以及作曲家、演奏家访谈在内,集多种内容于一体,同时又能满足教学、演奏与学术研究多种需要的二胡协奏曲集。该作品集在体例与内容上不同于一般的二胡作品谱集。其中的协奏曲谱,不仅属于经典版本,并且标注有宋飞演奏的弓指法;每首作品配有钢琴伴奏谱,以支持乐曲的教学,也可供音乐会演出之用;书中既有宋飞对每首作品的演奏指导,同时也附有宋飞演奏的示范性音响。《关乃忠二胡协奏曲集――创作演奏访谈与教学指导(附光盘)》还收录有与每部作品相关的作曲家访谈与演奏家访谈,这些访谈资料,不仅能让二胡艺术的学习者和演奏者了解有关作品的创作理念和表现要求,以及演
《琴道(论古琴的思想体系)》为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研究中国古琴的著作。1935-1942年,高罗佩来到东亚地区进行文化研究,对中国古琴产生浓厚兴趣,以英文写成《琴道》一书,此书旁征博引,将古琴乐谱、各种琴学著述,以及涉及古琴的文献资料精心译成英文,并加注释,被认为是古代琴学研究领域的作品。 《琴道(论古琴的思想体系)》内容包括古琴原始资料、琴人的心境与原则、琴曲的意义、指法的象征符号、关于古琴的著名故事、古琴相关文献、古董古琴等,并附精美插图。对古琴深有研究的教授李美燕翻译的版本文字优美,可读性强。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概论》是一本对中国各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整体描述与介绍的音乐专业书籍,旨在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参考与学习的专业书目。该书打破了以往介绍少数民族音乐书籍中按照每个民族的音乐形式进行书写的体例,将我国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做整体考虑编写。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分类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三种,笔者考虑到南、北方多民族音乐存在的现状,故在传统音乐分类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基础上,在对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的各类音乐仪式进行分别介绍。本书按照少数民族音乐的基本分类进行撰写,全书分为四大板块十二章。在每一章中基本分为两节,对该章中的主体分部分少数民族和南方少数民族进行介绍。笔者还对各种类型的音乐形式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了描述与剖析
书中收入了他们演唱的流传*广、*代表性的作品。每首歌曲附原声演唱金碟
西安鼓乐又称长安古乐,主要流传于西安城区及长安、周至、蓝田等地。它脱胎于唐代燕乐,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传统古乐演奏的形式、结构、曲牌及谱式。本书收录了729首(套)唐代流传下来的各类曲目(牌)。本书是西安鼓乐研究里程碑式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