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 完整版 汇总了斯科特为畅销 的《跳动的尼龙》系列全部三册内容。除了它处难觅的技术信息之外,本书还收集了卡尔卡西、 朱利亚尼、索尔和塔雷加的经典练习曲,巴赫、图里 纳和罗德里戈的音乐范例,以及安德鲁 约克和布赖 恩 海德的原创作品。书中精选和设计了从易到难的 作品,全部学会它们将帮助你攻克琶音、颤音、快速 音阶以及较多诸如此类的技术难关。书中附斯科特 泰南特主讲的DVD碟片,以及他和亚当 德 蒙特演 奏的MP3碟片
` 本书由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联合会)编著,旨在为国内标准舞/拉丁舞学习者、教学者、竞赛裁判等从业者,就不断提升和评价舞蹈水平、教学水平、执裁能力提供技术等级依据,是联合会作为我国唯一体育舞蹈国家一级社团组织,针对标准舞/拉丁舞制定的运动技术等级标准和学习、教学指南。全书共分三章,第一章概述了两个舞种的发展、特点、细分类别和基本理论,第二章讲解两个舞种各自的技术通则,第三章为全书主体,即两个舞种各五支舞蹈的一~十二级运动技术等级标准和学习、教学重点。
由学校系统施教而有别于传统师徒相授的新型艺术教育,在我国肇始于晚清的新式学堂。而进入民国后于1918年设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则可视为中国专业艺术教育发轫的标志。时至1927年于杭州设立国立艺术院,1928年于上海设立国立音乐院,中国的专业艺术教育始初具雏形。但在本世纪的上半叶,中国的专业艺术教育发展一直处在艰难跋涉之中。以蔡元培、萧友梅、林风眠、欧阳予倩、萧长华、戴爱莲等一批先贤仁人,为开创音乐、美术、戏剧、戏曲、舞蹈等领域的专业教育,荜路蓝缕、胼手胝足、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专业艺术教育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49年*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伊始,即着手建立我国高等专业艺术教育体系,将以往音乐、美术、戏剧专业教育中的大学专科,提高到了大学本科层次。当时列为中专的戏
王克芬著的《中国舞蹈发展史》是一部阐述中国舞蹈发展史的专题学术著作。全书以8章篇幅和132幅伴文插图,系统地论述了我国舞蹈艺术自原始社会至明清时期产生、发展、传承、变异的历史轨迹,丰富而又多采地展现了中国舞蹈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成就和艺术特色。全书引征的大量文献典籍和考古发现新成果,翔实而又清晰地凸现了中国舞蹈艺术的精髓;增补的许多珍贵资料和失传已久的曲谱脚本,再现了这一古老艺术的历史原貌;增添的彩色图版插页,重现了许多舞蹈艺术弥是珍视的历史瞬间。
《舞蹈知识手册》是国内汉语出版物中部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问答形式、中等规模,囊括古今中外各大舞种,融知识性、科学性、可读性、实用性、鉴赏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工具书;之所以光荣,是因为它是试图写给所有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看的。 《舞蹈知识手册》既是本手册,显而易见,无论是出版社的负责人和责任编辑,还是我们这些撰稿人,首先是希望它能够以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为资料基础,在史论结合和融会贯通等多方面,出现新的提升和新的面貌;既是本手册,我们更希望它能够成为广大舞蹈爱好者开卷受益、方便实用、爱不释手、人手一册的知识伴侣。离这两个目标究竟还有多远?我们期待着读者朋友们的证判,更会一如既往地向着这两个目标靠扰。
皮娜 鲍什(Pina Bausch,1940 2009),德国著名舞蹈家、现代舞编导家, 舞蹈剧场 的创立者。对20 21世纪的舞蹈、舞台艺术乃至当代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是英语世界部全面研究鲍什舞蹈生涯和舞蹈艺术的著作,作者通过手的笔记和访谈资料,对鲍什的生平、思想、代表作品、创作方法、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本书作者是专业的舞蹈艺术研究者和实践者,多年研究皮娜 鲍什,编著有《皮娜 鲍什研究及评论集》,对皮娜 鲍什的艺术有全面、深刻、独到的见解。 本书的亮点之一在于结合具体的舞蹈剧场案例《交际场》,对鲍什舞蹈剧场的创作方法和实践进行了解剖式分析,发人深省;亮点之二在于参照皮娜 鲍什的编舞和教学方法,编写了一整套供舞蹈家实际操练使用的指南,对于从事舞蹈和戏剧的读者尤其具有实用价值。
这本《中国汉唐古典舞基训教程》,作为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学科应用教材的正式出版,意味着这种创建中国古典舞的艺术思想及其形式、风格审美取向的确定。因为这部教材在高等教育中教学实践,始于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在近50年中国舞蹈发展历程中,是近期才出现的新情况、新事物,有必要作一些说明,以便业内和社会对此多一些了解。 一、关于名称问题 2001年,经北京舞蹈学院领导研究、批准,开始在大学部招收本科学生,设立汉唐古典舞专业。早在20世纪70年代,北京舞蹈学校升格为学院之际,就有中国古典舞专业,古典舞的教材、教学也已普及全国,这种古典舞,虽属迟来,后进,但因为形式、风格、思想、方法均不相同是另一途径,所以在面临一个专业两种方向如何区别的问题,经领导研究,这种古典舞定名为 汉唐古典舞 ,主要的用意是以示区
本书是雅克-达尔克罗兹于1916年在德国出版的系统性理论教材。其中系统的解释了达尔克罗兹音乐与动作的训练方式与方法。书中可以看到很多我们熟知的练习如:迅速反应、身体卡农、抑制练习等。在书中读者可以系统的明白如何使用这些方法进行自我学习,学习达尔克罗兹方法在教学中的使用。
《舞蹈创作手记》共14章,另外还有前言附录参考书目后记。该书详细描述了田露老师在数十年的舞蹈创作中的心得与体会,正文中还有对参与表演田露老师创作的舞蹈作品的演员的访谈录。整本书围绕着舞蹈编导创作中的要素,如审美、原风格与再风格、形象、符号及符号的意义、意象、形式意味、音乐等展开,详细阐述了如何在现代舞蹈编导创作中融入传统舞蹈的元素,并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本书是1960年北京舞蹈学校中国古典舞教研组集体编著。作为中国古典舞人口中传说的 大绿本 ,它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通过这本书,当今的中国古典舞人不仅可以看到前辈总结的训练体系,而且可以感受到他们严谨的治学理念。全书分为五章,分别是腿的基本训练、腰的基本训练、技巧动作的训练、手臂的训练,以及步法的训练。
崔莎,布朗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她不囿于芭蕾舞和现代舞的传统框架,将日常动作与即兴表演融入舞蹈创作,以其反地心引力,抽象又富有逻辑的动作语言、巧妙的几何构图编排和强烈的视觉元素的 布朗风格 为人所知,被誉为后现代舞的先驱和代表人物。 本书是关于崔莎.布朗的专著,由艺术史学家苏珊.罗森伯格撰写。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布朗的档案资料和访谈记录,追溯了这位艺术家五十年艺术生涯的前半程。书中探讨了布朗系统性的艺术原则,揭示了她在创作过程中所面对的艺术挑战和发展历程。
作为交叉学科,舞蹈人类学主要有两条研究路径:一种是遵从和套用传统人类学的方法,以舞蹈作为案例来验证已然存在的认识;还有一种是以动作研究为核心,在人类学理论和以舞蹈为代表的人类身体活动之间找到理论的接洽点,《舞蹈人类学十讲》充分显示了德里德 威廉姆斯在后一种路径上的尝试和努力。她从人体运动的人类学理论前沿,对西方学术中涉及舞蹈的各种学说和理论进行了系统性批判,涉及西方神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语言学、文学、舞蹈等多门学科的内容。同时,她将 人类为什么跳舞 这种哲学式的追问置于变化的观念中,自然地呈现出学术史的谱系和结构,在此基础上寻找动作和人类行为的语义内容之间的关系,意在彰显和强调作为隐性知识的动作在人类文化生活中的存在方式和作用。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 学法(第3版扫码视频版北 京舞蹈学院十五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规划教材)》是唐满城教 授在北京舞蹈学院历届中 国古典舞系教学专业授课 实践中逐步完善而成的教 材,其宗旨是把身韵教学 积累的宝贵经验转化为一 种科学的教学规律和方法 ,采用理论与实践兼顾的 教学模式,在教学示范和 思维上给予学生 大限度 的锻造与启发。 授之以 鱼不如授之以渔 ,身韵 教学法正是秉承了挖掘学 生创造性潜能的教学任务 与教学理念, 终达到让 学生熟悉教材、运用教材 和发展教材的目的。
《从身体到态度》收录了30多篇张云峰与众多青年舞蹈专家、舞蹈演员的访谈录,其中涉及了舞蹈艺术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舞蹈编导的深入探讨,以作品为基础,总结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概括出了一套张云峰式的舞蹈创作范式,也就是先从身体到态度对舞蹈的内在进行前理解,再根据情感进行舞蹈动作的编排,最终创作属于舞者自己的艺术成果。本书涉及学科方法论,舞蹈美学,舞蹈教育,舞蹈实践等,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学习资料。
这是一本系统的关于舞蹈基础理论的专著性教材。该书从文化的深层机制入手,立足于舞蹈本体,运用文化学、社会学、意象学和美学的方法来揭示舞蹈的基本原理,挖掘舞蹈的哲学基因,梳理总结舞蹈自身的艺术规律及构成方式,*终构建起舞蹈基础理论的系统框架。 本书根据大学本科舞蹈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实际需要,以服务于课堂教学为宗旨,注重知识的准确性、体系性和学术的严谨性,深入浅出。同时,在章节结构上,充分考虑学期授课的教学时间,设计为一周一讲,将教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斍的放失地落在实处,避免了授课时间内教学量的随意性,既有利于教师把控教学进度,亦方便学生掌握规定课时内的重点知识,促使课程教学规范化。
《中国古典舞身韵 李正一的教学与研究》是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李正一老师与其学生北京舞蹈学院教授邵未秋老师合著的古典舞研究专著,分 身韵建设整体思路 系统性继承戏曲传统 系统性创建身韵教学 身体部位训练系统 构建身法动律训练系统 及 李正一原创身韵教学组合 六章,理论结合实际地对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做出了详尽归纳与系统总结。
.该书记录和研究了后现代舞蹈编导面对日渐僵化的芭蕾和现代舞两大主流舞蹈传统所展开的激进舞蹈实验,分析了这一实验舞蹈运动中重要的十位编导和一个团体革命性的舞蹈观念和创作理论、方法和演出情况,极好地还原了60到80年代美国后现代舞蹈令人激动的实验现场,也指出了舞蹈在整个后现代艺术实验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这本书我们几乎无法理解这些后现代舞蹈编导为什么要重新思考舞蹈是什么、舞蹈的媒介、手段以及舞蹈与观众的关系等问题,也无法深刻理解其艺术探索的价值以及与整个60年代开始的各种风起云涌的文化和社会运动之间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