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定程度上,技术是哲学的“催生婆”,哲学是技术的“冷却剂”。本著站在技术哲学的高度,以中华考工技术为研究对象,粗浅地阐释了中国考工技术的观念史,全书聚焦从史前影响工匠原始 技术观念到清代“西技东渐”的略景式书写,粗略明晰了中华考工技术观念的嬗变规律,彰显出中国工匠技术在 、伦理、道德、审美、劳动、休闲等观念层面所形成的影响体系,并进一步澄清工匠技术领域中的劳动与休闲引发日常人的时空变化,还原中华工匠技术观念意义深处的哲学功能与文明意义。
本书是关于湖南刺绣文化的原创主题文化图书,内容从作者将多年珍藏的1000多件湘绣品捐赠给湖南省博物馆展开,叙述作者如何与湘绣结缘,深入湖南桃源、湘西、郴州以及全国各地古玩市场寻访收藏湘绣,进而系统讲述湘绣的广义与狭义概念,湘绣的文化特征与审美品质,湘绣的品种、应用、题材、风格以及传承与保护,展示了湘绣独特的实用之美、艺术之美、收藏之美、文化之美。本书配以大量湘绣图片,图文相配,视觉体验舒适。在当下工业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本书反映了湖南地域先人们精湛的技艺和对美好生活的创造与追求。
考工匠物虽万千,理论精神齐如一。本著基于中华文化批评传统视角,以中华考工历史为依据,聚焦围绕从战国时期《考工记》到清代《考工典》的考工知识体系,系统阐释中华考工理论体系之精髓与概貌,并剖析中华考工的理论体系、精神体系与批判体系,还原与建构中华考工学理论的话语体系及其生成逻辑,展示中华考工与中国文化批评传统的独特渊源关系。
“王世襄集”之一种,收录了王世襄先生有关竹刻艺术的文章,分为“刻竹小言”(金西厓著,王世襄整理;包括简史、备材、工具、做法、述例、述例续编)、“竹刻小识”(包括竹刻简史、竹刻分派、竹刻的恢复和发展等)、“此君经眼录”(图文并茂地讲述近百件竹刻珍品)、“散记”(记竹刻艺术品)。
本书是有关宋代漆艺的研究,围绕《髹饰录》开展。《髹饰录》是迄今所见唯一一部得以流传至今关于中国古代漆艺 独特的文本。《髹饰录》以其完整且细致的工艺知识作为表达的载体,在框架安排上便奠基自“天人合一”这一抽象观念,又在此架构下按照所涵盖的技术知识尽可能贴入地编排进各门划分之中。从概念到术语、系统到分支,《髹饰录》稳固地构建起了一座连接漆艺思想与实务之间的桥梁。《髹饰录》对于明代漆艺史研究乃至整个中国漆艺史研究具有珍贵价值,至今仍不可小窥其贡献和影响。
本书是关于如何进行木雕艺术创作的教材。本书根据教学大纲编写,共分6章,分别介绍了早期、现代、国外木雕艺术的概况;木雕创作的选材知识;木雕工具的种类及使用方法;圆雕、浮雕、木俑雕刻、综合材质木雕、节日礼品雕刻、根艺木雕、镂空木雕7种木雕技法;古代、明清家具、傩面具共82幅传统木雕作品欣赏;姚永德、吴筱荣、何镇海、张燕根4位国内知名木雕艺术家的57幅现代木雕作品赏析。 本书内容全面、系统、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法,工艺流程紧密结合,书中大量引用的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木雕艺术品对读者深入了解、学习、临摹和掌握木雕艺术创作,提高技法、拓展视野、启迪灵感、勇于创新受益匪浅。 适用范围:全国各高校木雕艺术教程,广大木雕艺术爱好者,想从事专业木雕艺术创作的广大初学者的实用自学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