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入门》是一本全部以图解形式呈现的台湾古建筑入门书。台湾地区对于古建筑有着独特的划分方式,大致分为古迹、历史建筑、聚落建筑、纪念建筑等,其中古迹超过1000处,历史建筑更有上千处,已然成为宝岛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面貌多彩多姿,有三百多年前荷兰人所建的城堡,也有明清时代的古宅、寺庙、城郭,当然也有近代的建筑。每一处古迹都是传奇故事的舞台,是历史最真实的见证,其建筑之美更是艺术的完美表现。为了尽善尽美地呈现这些古建筑,本书精选25处不可错过的古建筑,以剖面、透视、鸟瞰等手法表现出来,并分类归纳观察要诀,图解构造细节、装饰艺术、空间功能,延伸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更是配备800余张手绘图和照片。再加上图文并茂的古迹年表、简明扼要的基础知识,以及不可错过之古迹的专家评介,《古迹入门》可以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现代主义者从共识转向纷争,建筑领域在全球开始大肆扩张。《当代建筑22讲》尝试从两个维度 理论与案例 来构建一部全球多元的当代建筑史:一方面,书中系统和透彻地介绍了后现代与当代建筑中的主要的新兴主义、流行风潮和关键的建筑设计师;另一方面,基于全球主义视野,带领读者剖析6大洲20多个地区中当代建筑实践的经典案例。不同的是,本书通过极具穿透力的历史批评意识,不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建筑的风格与材料、布局与细部,还原身临其境般的建筑现场,更将建筑置于历史坐标与当代语境中,从更深层与当下的视角讨论了不同地区间建筑的想法从哪里来,又终指向什么,以及当代建筑与天(时代)、地(空间),人(社区)的纠缠与牵连。
李乾朗是 中国古建筑的知音 ,被誉为台湾古迹的 解码人 。除了丰富的学养与古迹修复经验,他最为人所称道甚至称奇者,是具有一双独到的建筑透视眼,还有神乎其技的手绘功夫。本书汇集了李乾朗手绘的35处台湾经典古建筑,包括少数民族建筑、宅第、寺庙、城塞、书院、牌坊等六大类型,并附有14个延伸观察案例,其中包括台北苐一名刹 艋舺龙山寺,台湾蕞早的文庙建筑 台南孔庙,17世纪荷兰人建造的城堡 淡水红毛城,台湾超有代表性的庭园 林家花园,清代精美大宅 筱云山庄、摘星山庄,台湾苐一座现代高等学堂 理学堂大书院,等等。对于每座建筑,他不仅以剖绘揭露其关键部位,详细标注细部结构名称,而且从历史背景、建造方式、风格特点乃至文化意义等层面进行深入解读。面对一处建筑,他总能选取合适的角度、运用恰当的剖视技法,巧妙展
建筑是什么?个人的作品?时代的映射?权力的集合体?功能美学的极致?设计的风向标?也许在这本书中,当代举足轻重的建筑大师诺曼 福斯特会给你一些答案,这位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从曼彻斯特贫民区成长为爵士授勋的建筑贵族,乔布斯心目中有资格为苹果建造总部的人选 本书是诺曼 福斯特亲自授权并凭借作者三十年笃交创作记录的传记作品,追溯回顾了这位建筑大师的成长经历与杰出成就,他建筑人生的点滴感想和辉煌瞬间,以写实而入木三分的笔触刻画了这位已然名垂青史的大师建筑人生。
关于日本浮世绘师,我年轻时喜欢北斋,现在则是广重,其次是歌麿的人物。 鲁迅 跟着浮世绘大师畅游江户,寻访今日东京的昔日名胜!歌川广重是江户时代与葛饰北斋齐名的浮世绘大师,名列 浮世绘三杰 。《名所江户百景》作为他晚年的巅峰之作、日本浮世绘艺术的经典,描绘了江户119处地点的四时美景。这一系列画作发行于1856 1859年间,共 120幅,其中118幅出自歌川广重之手,1幅出自二代广重之手。本书完整收录《名所江户百景》版画,而且均为初次印刷的版本,保存状态良好,细腻呈现出不同季节、时令、时间下各处风物的特质。作者对每一幅作品都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从构图、色彩、工艺,到画面中描绘地点的古今面貌,乃至隐含的历史典故、风土民情等,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江户文化图景。同时,本书按图索骥,在今日东京一一寻访画中美景,并在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古建筑彩画工程施工、设计、研究的基础上,对清代各类官式建筑彩画技术认真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作者根据各历史时期彩画的特点,对各种彩画的纹饰设计、图案构成、设色工艺等结合具体法式图例做法作了全面的论述和说明。本书对继承和弘扬我国古代建筑彩画的传统做法,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修缮、设计施工,对传统和现代民族风格建筑彩画职业人才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是绝好的教材。对建筑史、建筑技术史、工艺美术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2005年,私宅设计大师马特 吉伯特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体会设计的强大力量而创立了The Modern House 以设计为主dao的房地产代理公司。The Modern House同时也是出版商和生活方式品牌,仅出售拥有好设计的房屋,鼓励并帮助人们在家里发现美,通过平衡设计要素找到适意的现代生活方式。 随着现代房屋设计的不断发展,马特开始意识到,成功的房屋设计 从构思巧妙的单间公寓到公认的的建筑杰作,都遵循了同样的原则,wan美平衡着五大要素:空间、光线、材料、自然和装饰。 搭配着大量令人惊叹的摄影作品,马特向我们讲述了那些拥有非凡设计的生活空间及其同样不凡的房主的故事,并深刻诠释了如何将空间、光线、材料、自然和装饰这五大要素应用于房屋设计和室内空间。设计对于房屋和居住者的意义是什么?通过设计,我们可以找到自己zhen正喜欢的风格,找到灯
全书按历史时间进程和艺术?格发展划分为12章,从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家具讲起,细述17、18、19世纪欧洲古典家具,一直讲至20世纪末的后现代?格家具。涉及欧洲、斯堪的 纳维亚、中国、日本、南非和美国等地区,每一个时期的具体家具样式和内涵。 书写结构 : 全书按历史时间进程和艺术?格发展划分为12章,从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家具讲起,细述17、18、19世纪欧洲古典家具,一直讲至20世纪末的后现代?格家具。涉及欧洲、斯堪的纳维亚、中国、日本、南非和美国等地区,每一个时期的具体家具样式和内涵。 具体内容架构 : 时间轴 :概述此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家具发展相关的人、事、物。 时代 背景总结 及 时代家具 ? 格 :涵盖22种时代?格展现 文艺复兴、巴洛克、中国 ?、哥特、乔治亚、洛可可、路易十五、安妮女王、新古典、古
本书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地厚载万物 广西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生成背景、 匠心出高华 广西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内涵、春来花如绣 广西汉文化区传统建筑装饰、花开满故枝 广西少数民族区传统建筑装饰,以及花开亦无言 广西传统建筑装饰之美。将广西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作为一个整体对象,通过深入的实地考察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探索广西地区明末至民国期间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对广西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自然条件及人文语境展开分析,结合社会思潮与价值取向的流变,探明广西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建构情感体验、图式审美和诗意境界的具体途径。
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21世纪的高技派建筑,从帕拉第奥到扎哈 哈迪德,本书选取了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人物和概念,以新颖的视角、犀利的笔锋和诙谐的口吻,将这些建筑界耳熟能详又极富争议的内容一一呈现给大众。其中既有历史、人文和哲学的经典内容,也有科技和遗产等时下建筑领域关注的热点。乔纳森 格兰西笔下的建筑飞跃星河来到我们眼前,我们得以窥见伟大建筑的另一面。
本书是日本当代建筑大师隈研吾的著作《反造型》的再版。书中通过隈研吾*著名的几个建筑设计案例,包括日向邸、水玻璃、龟老山、森林舞台、村井美术馆、莲屋,展示了隈研吾东方式的建筑哲思与设计理念。 自希腊-罗马时代开始,建筑便一直沿袭着割裂的手法,建筑师利用立柱、台基等手段,为了让建筑从环境中凸显出来而绞尽脑汁。进入二十世纪,商品经济令建筑成为买卖对象,即 房地产 ,这使得建筑与自然的割裂变本加厉。隈研吾认为,建筑的原点在于与大地的紧密联系,在于与住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哲学紧密联系。在本书中,隈研吾提供了一种审视建筑的新思路。通过为布鲁诺 陶特正名,他揭露并批判造型式建筑的局限性,通过在材料、与自然的关系性等方面的种种新尝试,他试图将作为巨大块体的建筑 粒子化 ,开拓建筑的新可能 撕碎建筑的硬
《中国建筑美学史/中国门类美学史丛书》以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传承在整体性上的历史脉络为基础,同时依托于考古文物、文献典籍等两大知识系统,对中国古代建筑美学史的内在肌理、外在轮廓作出了精细入微而极富思辨性的分析、梳理、还原、概括。《中国建筑美学史/中国门类美学史丛书》的特色再与,一方面,在章节安排上,仍旧以朝代为分期,却更为重视文化类型的前后关联所带来的复杂的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在行文逻辑上,既描述了建筑作为一种实用匠术的操作 记忆 ,同时,意在探索建筑如何可能成为一种人们用来寄寓灵魂向往的艺术 语言 。
《一生必知的西方建筑事典(彩图版)》为中国青年艺术学养提升读本,内蒙古爱信达教育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印刷,2015年9月第1版,2015年11月第1次印刷。主要内容包括:建筑从萌芽走向发展、古典主义的建筑、中世纪前期的宗教建筑等。
本书是《*设计》系列丛书之餐饮设计分册。 本书集结了餐饮设计领域43个经典的案例,具体分为:食古者慧 中式精品餐厅、味有独钟 特色美食 主题餐厅、时尚风潮 时尚餐厅 快餐厅、西风东渐 日式料理 西餐厅、浅饮慢酌 咖啡馆 酒吧等五个部分。每个案例有详细的设计说明、平面图、分部位图及细部图。 希望本书可以给每一位该领域的从业者、学习者提供借鉴、带来灵感、指引方向。
知名集邮家与建筑学者首度跨界合作,以全新视角、专业解读邮票知识和建筑文化。 人们习惯把邮票称作 国家的名片 ,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人们的认知和审美。在新中国六十多年发行的邮票中,有超过20%的邮票都有建筑题材的呈现,这说明建筑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它能直观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建设成就。因此,该系列两书将这些邮票归纳整理并加以介绍,某种程度上梳理出一部新中国邮票发展史,一部中国古代建筑大全和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一部独特的新中国建设发展史。
本书讲述了这一时期古典复兴、浪漫主义和折衷主义等建筑风格,以我们熟悉的先贤祠、凯旋门等标志性建筑为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19世纪建筑史,既是建筑爱好者之收藏,也可作为欧洲旅游的游览参考。
在新一辑中,《班门》各板块的结构一仍其旧,分 门 内 门 门 外 。以 门 为界,门内,向大师致敬、取经、学艺;门,是作品,是被大师加持的 手艺 ,是 匠心营造 ;门外,是后生的操练、游历、体验。 在《班门 气》中,我们既探寻真实的气流为人类生活增添的触感,也凝视 气韵 在文化中留下的蛛丝马迹。我们讨论智慧的人类建造房屋时想出的种种通风技术,也体会一种精神的 气 如何氤氲在建筑师王澍的作品中。我们立于中国画例的祥云*,遥望西方绘画中流变的彩云。我们会随着作者踏上永嘉清明的旅途,在嘈杂的生活中找寻一片宁静,也沉浸历史,感受齐柏林飞艇如羽毛般轻盈,却又承载了人类沉重翱翔梦想的飞行壮举。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人对知识的渴求则是无限的。知识是人生宝贵的财富,是智慧,是力量。它可以润泽人的修养和谈吐,可以熏染人的心灵和气质,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人类数千年来积累的知识,大致可分为“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两大类。不论前者还是后者,它们都博大精深,有如汪洋大海,浩瀚无际。假如,读者朋友想在这知识的海洋中远航探险,“非凡30”书系就是一只理想的小舟。它美丽而轻巧,坚固而便捷,可以带你遨游远方陌生的世界,领略那五彩斑斓的水色天光。 所谓“非凡30”,是指书系的编写者从涉及的每一科学文化领域都精选出30个重要、耀眼的知识点加以讲解,以展示人类文明辉煌的成果和大自然神奇的杰作。可以说,作为基本的“科学知识”或“人文知识”,这一个个成果与杰作本应是人人都该了解的;如果由于某
《城市色彩--表述城市精神》论述了城市规划建 设的重要手段一一城市色彩的价值和规律,首次提出 城市色彩是包括实的物质和虚的精神的广义色彩,它 可以通过物质操作来培育、表述城市精神。当代好的 城市色彩应能让人感知到生态。 作者王京红以自己丰富的实践案例,归纳出不同 类型城市的色彩规律,并制作了分析城市色彩的工具 ,如“中国理想天空色彩外布示意图”、“中国土壤 色彩示意图”、“中国植被典型色示意图”、“中国 自然色彩主导因素分区示意图”、“中国自然色彩、 人文色彩研究比照示意图”等,可用于城市色彩规划 的实施操作。 色彩如何与城市空间结合是城市色彩规划的难点 。本书提出了色彩力的概念,并通过大量实例阐述了 在人感知城市的过程中,色彩怎样对人产生影响。 《城市色彩--表述城市精神》理论与方
《公共艺术设计/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系列教材》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人类在远古时代就创造了杰出的公共艺术作品;说它年轻,是因为近几年才有了这一新的学科称谓。社会在进步,城市在发展,域市公共空间的大量出现为公共艺术的发展带来了良机。公共艺术设计成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遇到的新课题。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如何顺利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过渡?如何成为一个懂壁画、懂雕塑、懂景观设计的环艺设计师?这是目前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面临的新挑战。《公共艺术设计》(作者王岩松、李理)在对国内外优秀公共艺术作品进行个案解析的过程中,从学生的视角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对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评析,使设计理论渗透在具体的作品解读之中。《公共艺术设计》中大量的优秀作品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书以科学的态度,从不同的角度介绍环境艺术设计史发展的规律,寻找其发展脉络。书中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使读者在中外环境艺术设计史的天地里得到美的享受,进一步陶冶情操,提高设计审美能力。从本书大量的文献和图片资料中,我们能够体会世界各国环境艺术设计的伟大创造和光辉成就,感受到世界各国各历史时期环境艺术设计的特色和民族风格,从世界设计文化中借鉴其卓越的设计意匠和方法。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既注重工业大革命后产生的近现代设计史内容,同时又融合一部分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史的内容,全方位介绍世界艺术设计发展的历程。
珍尼弗·西格尔,美国加州建筑师,伍德伯里大学的全职教授,活跃在可移动建筑设计的前沿。这们二十一世纪美国的新游牧主义者,她的社会理想和设计理念使她成为可移动建筑设计领域的代表人物、倡导者和实践者。 珍尼弗·西格尔是可移动建筑设计的前沿探索者、倡导者和实践者。她是动感设计事务所(OMD)的总设计师和创建人。动感设计事务所是一个进取的建筑/设计工作室,专门致力于移动和生态建筑的开发和建造。西格尔于1994年从南加利福尼亚州建筑学院获得了硕士学位。2003年,西格尔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担任劳博学者期间系统地探索研究了智能、运动和轻型材料的使用。珍尼弗·西格尔的作品包括一系列非常有影响的组装建筑项目,其中便携式住宅和swellhosue在著名的库珀·休伊特(Cooper Hewitt)国家设计博物馆的2003·三年展的“设计内核”主题展上
《班门 广场》是《班门》mook第四辑第三种。在本书中,来自建筑、历史、摄影、文学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对广场做出各自的解读。书中出现的广场遍及十余个国家,计五十余处。 打开《班门 广场》,开始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大卧游:感受古老广场被岁月磨砺出的各异气质,领略清华大学大礼堂广场自然山水与人工建筑的融合,追溯飞迸的罗马广场喷泉背后贵族权力与公共利益的博弈,见证中国古代 广场 之形状 我们也将广场的线索延伸至当下乃至未来,领略洛阳隋唐西市广场的设计理念、慕尼黑大小广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布局方式和艺术风格、以 打破建筑传统 为目标的扎哈 哈迪德在韩国东大门广场设计中体现的超前思考与表达 试图从中窥测未来广场的发展趋势。 设计者、旅行者、作者,图上、路上、纸上。《班门 广场》以摄影、绘画、写作来丈量广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