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以故宫为题材的明信片,从大景、中景、小景各个角度展现了故宫大气、威严、尊贵的一面,也呈现了故宫宁静致远、岁月静好的一面,既是人们熟悉的故宫风光,也有不为人知的故宫的别样风情。本套明信片的作者为李少白、柏文、李博等中国著名故宫主题摄影大师。李少白老师的《看不见的故宫》为故宫经典代表作品,柏文的故宫系列在网上被刷爆获大量点赞。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陶瓷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从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出现到商代原始瓷器的发明,以至当代人们的日常生活,陶瓷与人类息息相关。可以说,一部陶瓷史即是一部人类文明史。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窑茶具为我国著名的茶器。本书著者对中国钧窑茶具研究成果予以归纳和总结,以求真存实、传承弘扬的科学态度,呈现给读者一部较为科学、完整的钧窑茶具作品。全书共分历代茶具概览、钧窑茶具简史、钧窑茶具原料与加工、钧窑茶具生产工艺、钧窑茶具造型艺术、钧窑茶具装饰艺术、钧窑茶具的烧成——火的艺术、钧窑茶具的赏用与收藏、名家名匠、名窑名品等10章,正文后设有附录与参考文献。资料翔实可靠,实用性强。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知识,对于人们了解钧窑历史、解读钧窑茶文化乃至丰富现实生活、提升生活质量都大有裨益。
盛世兴收藏。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股“全民收藏热”。但是收藏是一门学问,别说初入道的人,就是老于此道的人,有时一不小心也会上当受骗。如今市场上古玩“新假破”充斥不说,连拍卖会上都时有赝品,如何辨假确实是一个令收藏者挠头的问题。 基于此,我社编辑出版了这套“慧眼识宝丛书”。这套丛书特别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目的就是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丛书的所有作者不仅都是该方面的研究专家,还是“藏家”、“玩家”,都有丰富的实战经验,都在各自熟悉的领域“捡过漏”。书中发表的作品有些就是他们自己的藏品。 《青田石》的作者夏法起先生是中国宝玉石协会印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青田石和青田石雕40余年,出版有《青田石雕志》、《青田石全书》、《青田
一套以西藏旅行为主题的的明信片,拍摄者为西藏天堂时光旅行书店创始人老潘,老潘的图片从自然和人文景观展现了西藏大气、壮美、博大、深厚的一面,也呈现了西藏宁静致远、岁月静好的一面,既有人们熟悉的西藏自然景观,也有高原安静、美好的人文景色。摄影作品画质清晰,人文色彩浓厚,传递给人一种温暖和爱的内在情感。 老潘拍摄的图片明信片
作者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这段中国正处于社会巨变的前期,新的生活观念已经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但是传统的生活方式还在延续,还占据着主要地位的时期,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后余韵。影像中早起遛鸟的人、街头设摊的小商贩、搬着小板凳晒太阳聊天的街坊四邻、呼朋唤友的传统茶铺、制作萝卜干的老人、屋堂悬挂的腊肉、晨雾中背着背篓乘船去赶集的乡亲,还有茶铺堂倌、老虎灶、飘扬的国民床单 这些早已逝去的影像,是珍贵的回忆,也是对曾经的中国社会市井生活的记录。作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记录下的20世纪末期原汁原味的市井中国百姓生活的影像,那些我们曾经生活的地方已经消失、即将消失和仍然存在的日常生活片断,极为珍贵。
以 富贵吉祥 为主题的年画明信片,选取清代到民国这段时期非常有代表性的,寓意富贵吉祥、平安如意的年画,并用简明的中英文对照年画所代表的寓意进行解释,有姑苏版、杨柳青版、高密木版、晋南版、苏州桃花坞版等,都是中国非常著名的年画产地。
本书讲述了沉香收藏入门的基础知识,包括沉香的历史沿革,沉香的不同派系,沉香的鉴别保养,沉香的品味等等,在知识性介绍的同时,融入了作者切身的品香体验,所以非常亲切,生动。
本书是“老古董丛书”之一。十年动乱光怪陆离,留下了大量具鲜明时代特征的遗物,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今天收藏市场的无穷潜力。本书收录的文革遗物包括陶瓷器物、美术作品、票证、烟标、火花、书刊画报、金属制品、纺织品、海报、邮品、其它等十一类。每件遗物均有简短文字介绍、规格及*市场参考价等,以备收藏爱好者参考使用。
本书介绍了建国以来,我国发行的文学以及生肖类邮票的数量、设计者、印刷厂等,重点介绍每一张邮票发行的背景知识及其所包含的知识,使读者更加深刻了解中国邮票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时代特征及丰富的邮票知识。
《十竹斋笺谱》共收信笺图集和角花图 289 幅,分 4 卷 33 类,卷 1 为清供、华石、博古、画诗、奇石、隐逸、写生等 7 类;卷 2 为龙种、胜览、人林、无花、凤子、折赠、墨友、雅玩、如兰等 9 类;卷 3 为孺慕、棣华、应求、闺则、敏学、极修、尚志、伟度、高标等 9 类;卷 4 为建义、寿征、灵瑞、香雪、韵叟、宝素、文佩、杂稿等 8 类,内容有商鼎周彝、古陶汉玉、山水人物、花卉虫草等,每笺高 21cm ,宽 13.5cm ,白口,四周单边。画幅虽小,但是,刻印严谨精致,笔法简洁生动,画面匀称工整,内容美好光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胡正言把 饾版 彩色套印和 拱花 技术结合起来,运用在《十竹斋笺谱》的印制上,对当时的单版涂色印刷是划时代的革命性突破, 300 多年来绝无翻版,故原本传世极稀。 1934 年,鲁迅、郑振铎二人从通县王孝慈处借得原本,委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