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2月13日,《父与子》的连环漫画故事《糟糕的家庭作业》在《柏林画报》刊载问世。这本长篇连环漫画溢满了卜劳恩对三岁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爱子之情。 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生活的智慧与幽默,深沉而真挚,深入人心。整本漫画通俗易懂,引人发笑。
小说反映的主题是父与子之间的冲突。主人公巴扎罗夫代表的是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而巴威尔和尼古拉则代表的是保守的自由主义贵族。两代人之间就如何对待贵族文化遗产、艺术与科学等问题各抒己见,他们之间的分歧和对立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埃 奥 卜劳恩(EO Plauen),原名埃里西 奥塞尔(ErichOhser),德国著名漫画家,1903年3月18日生于德国萨克森州福格兰特山区阿尔多夫附近的翁特盖滕格林村。卜劳恩的父亲保罗出生于一个磨坊主家庭,服过12年兵役,之后在边境海关工作;卜劳恩的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 1907年,由于父亲的工作调动,全家迁到了福格兰特山区的首府卜劳恩市(Plauen)。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奥塞尔去当了钳工学徒。三年艰辛的学徒生活,并没有削减他对艺术的追求。学徒生涯结束后,他踏上了去莱比锡皇家绘画与出版学院求学之路。 1921年~1926年在莱比锡皇家绘画与出版学院的这五年中,前两年奥塞尔边打工边求学。19岁时,奥塞尔的作品首次在卜劳恩市的画展上亮相,获得了高度评价。从此他开始参加各类的绘画比赛,获奖作品频频出现在报刊上。他也因此结识了许多世界一流的
《父与子》是卜劳恩(埃里克?奥塞尔)的传世名作,书中的一张张小画面充满了父子俩浓浓的天伦之乐,每一个故事都让那些生活在灰暗统治下的人们感到温暖看到希望,每一个情节都给那些终日奔波忙碌的的家庭带去了一丝快乐一缕温馨,时至今日,《父与子》仍然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1934年,奥塞尔被《柏林画报》的编辑库尔特?库森贝格邀请担任专栏漫画家。《柏林画报》是当时德国权威的画报社,通过和有关当局交涉和协调,奥塞尔被获准发表非政治题材的作品,至此改用笔名 埃?奥?卜劳恩 ,这个笔名是由他姓名的*个字母以及他童年生活过的城市卜劳恩构成的。 1934年,《父与子》的发表得到了空前的成功,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卜劳恩一举成名。书中的父子俩就是卜劳恩与自己的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真实生活写照,那时的克里斯蒂安只有3岁
《父与子》是一部以父子间的家庭故事为主题的幽默漫画,灵感来自德国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与儿子克里斯蒂安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趣事。《父与子》充满了融融的天伦之乐和纯真的父子之情,我们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填色,并配以汉英双语文字说明,精心制作了这本中英双语版,以飨读者。《父与子》的主角是一对父子,儿子调皮可爱,父亲也有一颗童心。比如在《圣诞新礼物》中,去买牛奶的儿子在玩具橱窗前恋恋不舍,父亲了解了儿子心思后,索性牛奶也不买了,跟儿子买了玩具枪一起玩;在《都输光了》中,父子俩一起和小朋友们玩扔扣子,*后把扣子全都输掉了,不得不提着裤子回家。类似这样的趣事在本书中比比皆是。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成为正直优秀的人,这本书里的父亲也不例外。在对儿子的教育中,父亲心慈却不手软。比如在《戏法不灵了》
永恒的漫画经典、不朽的传世之作! 《父与子》中一个个生动幽默的小故事都是来自于漫画家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父与子实际上就是卜劳恩与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真实写照。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闪烁着智慧之光,无言地流泻出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天伦之乐,永远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
1934年12月13日,《父与子》的连环漫画故事《糟糕的家庭作业》在《柏林画报》刊载问世。这本长篇连环漫画溢满了卜劳恩对三岁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爱子之情。 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生活的智慧与幽默,深沉而真挚,深入人心。整本漫画通俗易懂,引人发笑。
《父与子》是德国幽默大师埃 奥 卜劳恩的不朽杰作,它誉满天下、风靡全球。作品塑造了善良、正直、宽容的艺术形象,处处充满着智慧之光,时时流露着纯真的父子之情,深深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作品中生动幽默的小故事均取材于卜劳恩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一幅幅小而精湛的画面跳跃着智慧的光芒,简单的线条里流淌出纯真的父子之情与融融天伦之乐,震撼人心。
长篇连环漫画《父与子》发表于纳粹统治下的1934年至l937年,这归功于乌尔斯泰恩出版社,当时该社希望卜劳恩专为《柏林画报》画长篇连环漫画,以提高发行量。经过交涉,纳粹当局暂时允许卜劳恩在《柏林画报》上发表无任何政治倾向的漫画,于是他开始使用笔名埃·奥·卜劳恩,这个笔名是由他姓名的个字母以及他童年生活过的城市卜劳恩构成的。这部漫画在《柏林画报》上犹如一片人性的绿洲,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卜劳恩的灵感来自于父子之间的亲情,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完成近200套漫画杰作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父与子》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和--德国漫画的经典”。经过了半个多世纪,这部饱含父子之爱的漫画已经影响了几代人,一直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并感动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