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插画师常年行走在路上,带你一起写写画画,以日常之美解读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将旅途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跟着作者,去厦门体会独有的艺术之美、去北京感受岁月留下的历史之美、去贵州的大山深处领悟朴素的自然之美,并用画笔把这些瞬间记录下来,留下一份珍贵的旅行回忆。 书中不仅有作者的旅行记录,更有作者精心准备的绘画攻略和贴心的视频教程,希望能让喜爱旅行和绘画的你,在看这本书时有所收获。
行走于贵州的东西南北,看过了贵州的大城小市,尝尽了贵州的酸辣黔味,好看还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每一片土地都有它的美:北京的美,在于它的雄浑大气;上海的美,在于它的繁华热闹;西安的美,在于它的古朴典雅……而黔东南的美,则在于它的原生态、多民族。 黄土高坡上,那头扎毛巾、腰系锣鼓的西北汉子形象早已消失不见;内蒙古草原上,大片大片的茵茵绿草也已被荒漠吞噬;而云贵高原却还保留着自己原始的美。黔东南的美,是白色的,是苗家少女身上晃动的片片银饰;是绿色的,是崇山峻岭之间铺天盖地的那片幽碧;是青黑色的,是侗族女子身上的裙子……黔东南的美,是多姿多彩的,五彩斑斓的,让人看不够、拍不够的。这些色彩美得自然而然,美得恰到好处,多一分则过腻,少一分则不足。 旅行指南编辑部编著的《拍黔东南完美路书
本书要点:什么是曝光和摄影三角,6种正确曝光和7种创意曝光;光圈与景深、微距摄影、镜面高光,以及叙述性、单主题和“谁在乎”光圈;快门速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跟拍、凝固和隐含运动;光的重要性、光、正面光、侧光和背光;曝光计的有关知识,18%反光率、夜晚及低照度条件下的摄影等;特殊技巧与滤光镜,故意过渡曝光,二次曝光与叠加,多次曝光,偏振镜、中灰密度镜、渐变中灰度密镜;胶片相机与数码相关的有关问题,胶卷速度、颜色、拔高与压低。
如果可以到过去或者未来的某个时间生活一天,你会怎么选择?六年前,艺术家马良在微博上提出这个问题,八百多名网友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这些回答多半是关于回忆和梦想,其中精彩的部分,收录于本书第六章。马良没有说出自己的答案,这本书里收录的所有文字、摄影、绘画、装置、草图和手稿作品却在某种程度上给出了他的回答,这个回答独特、真诚、精彩,却也与每个人的答案并无不同: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永远是那些多情、疼痛、难忘而已成定格的青春;如果能够去到未来,则要去看望那些热血、骚动、古怪但尚未实现的理想。本书是世界摄影金奖获得者马良对于艺术创作,对于逝去时光,对于生命本身的一次坦白,共收录马良各类艺术作品八十余幅,创作手记和散文三万余字,献给所有怀才不遇的发胖了的家禽,献给那些曾经幻想过翱翔万里的心,
本书是一本通过手机摄影作品展现作者内心世界的自白书,书中的摄影作品是从作者一个人,一年,环游世界四十几个国家,记录了五万多个瞬间中精选出来,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它自己的故事,以及作者赋予的灵魂,让读者在欣赏美的照片的同时还能品味出人生的价值和态度。这本书,带着我们的初心,单纯的追逐,单纯的快乐!
《经典澳门》明信片是资深工艺美术师、插画师白筑先生继《黄埔古村》《人文广州》《我是汪星人》明信片后,在我社出版的第四套钢笔画明信片作品,呈现了澳门十三处经典人文建筑,包括大三巴牌坊、东望洋炮台、岗顶剧院、玫瑰圣母堂、风顺堂、妈祖阁、大炮台、圣安多尼堂、圣奥斯丁教堂、西望洋圣堂、摩尔兵营旧址、民政总署大楼、哪吒庙等,风格细腻,极富人文气息。作者通过娴熟钢笔画的绘画技法,使单色的黑色线条产生丰富的色阶,充分展示出澳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代表性的人文建筑物的形、质乃至精神层面的内涵。
美国籍摄影师埃里克·索斯与意大利策展人弗朗西斯·扎诺特开始了一次长时间的、友好性的交谈。通过客观分析自己所拍摄的知名作品,尚未公布的,甚至是无人所知的其他作品,索斯深入地回顾了自己的摄影职业生涯。 埃里克·索斯拍摄了大量的边缘人,但这些人并不是埃里克·索斯有意拍摄的,他们构成路上所见的一部分。他用镜头捕捉着这些人常人的一面,走进他们的生活,甚至进入他们的房子,于是,房子和房子内部的细节都袒露在摄影师的镜头中。 在本书中,针对每张照片而展开的对话都被独立成一部分。索斯的这些作品在书中都被完全打乱,并按照以下两个方面重新排列开来:追溯记忆的开端、探讨相关的文化问题。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排列顺序,作者只是希望能够建立起一种从未预见到的、不可预见到的内在联系。
这是九如过去几年间行走的记录。一半创作于途中,一半创作于记忆。作者说,照片与文字并非自由恋爱,只愿他们可以日久生情。这些照片和文字,都是一种漂浮物,漂浮在作者和之间。倘若伸手触碰它,它便神秘而轻盈地向更远处漂移。只有将它安顿好,才能独自转身离开。本书分为沿途、薛定谔的城、狄浦斯王、决定性瞬间、夜和岁月、夏娃、情话、沙与沫、苏格拉底说九个章节。
《城市表情》介绍的是包括了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三十多位各国摄影家的都市摄影实践。他们之中既有阿杰这样的以纯粹记录都市细节为自任的摄影家,也有通过为都市中人造像来聚焦都市生活形态的摄影家桑德,既有像克莱因这样的以都市为自己的感情宣泄对象而在与都市的对抗中形成了自己风格的摄影家,也有像荒木经惟这样的一直把都市看成是一个欲望发生装置而始终在以摄影与之调情的摄影家。通过对这些观念、手法、风格各异的摄影家的了解,希望读者能够发现,原来摄影是一种与活生生的现实有着如此的亲和力的媒介,原来摄影是一种具有如此丰富的表现力的视觉手段,并因此而从此能够经常地将摄影与人类社会的各种实践联系在一起思考,就像这《城市表情》把摄影与20世纪都市生活联系在一起展示一样,从而获得对摄影这个”20世纪的媒介”的
40年很长,足以让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长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栋梁;40年也很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仅仅是白驹过隙的瞬间。正因为如此,当回首改革开放所走过的40年时,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和事已恍如隔世,但转念一想,又发现这一切好像就发生在昨天。我们对未来的期许,总是和回忆互相交错,这是时间带来的诗意和力量。本书精心选取了近300幅中外摄影师的作品,多维度、客观地展现了1978年至2018年,中国人在衣食住行、消费理财、社交互联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也许我们没法找回失去的时间,但可以打开影集,通过照片回想这一路走来的快乐和艰辛。
鲁迅故里是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经典之地。本画册以精美的镜头展示了鲁迅故里、三味书屋等一批文化建筑,鲁迅故里风情和鲁迅纪念馆之珍贵馆藏,是体味鲁迅文化、欣赏江南民居的上乘之作。 本书分为三部分:[台门无语屋依旧]主要介绍鲁迅祖居、故居和三味书屋;[小桥流水越地情]主要介绍故里风貌、鲁迅笔下风情园和土谷祠、长庆寺、恒济当和咸亨酒店;[文豪足迹启后昆]主要介绍今日鲁迅纪念馆的情况。
纵观1844年至1949年来华的外国摄影者,他们的摄影活动在反映中国百余年社会的发展进程、记录历史以及帮助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书中介绍了60余位这一时期来华的外国摄影者,他们在中国拍摄的影像,无意中留存了一部关于近代中国的较完整的图像档案,为我们今天研究历史、了解过去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佐证,同时也在中国摄影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不可涂抹的痕迹。 如果说这是一部介绍1844至1949年拍摄中国影像的外国人的书,倒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近现代中国的图像档案,印证重要的历史事件,重现昔日风光、建筑、百姓生活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