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研究--基于市场化与非市场化的视角》研究政府干预、投资者法律保护和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并购的影响,以分析市场化和非市场化的机制是否影响企业决策。结果发现,非市场化的政府干预影响国有企业并购,而市场化的投资者法律保护和会计信息质量则影响民营企业并购。这表明,政府有形之手可能影响投资者法律保护、会计信息质量等市场化机制作用的发挥,从而恶化市场化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终不利于中国企业成长和长期经济增长。
本书在总结前人企业文化整合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主要内容与创新点,同时对企业并购理论、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整合理论和综合评价的方法等相关理论基础分别进行了阐述。
《股权投资基金在中国:兴起原因与未来发展》从相对宏观的角度对影响我国股权投资基金行业发展的内在因素、发展环境,股权投资基金在我国兴起的原因,应如何促进股权投资基金在我国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对我国股权投资基金研究的进一步丰富和我国股权投资基金行业管理政策的完善等,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企业如何向PE融资,以解决资金短缺的瓶颈,谋求上市和更大的发展?本书就解决这个问题。 本书以资本为视角,从PE如何选择企业、如何评估企业、如何签订协议、如何退出投资等方面再现了企业融资的全景过程,并对经典融资案例进行了专业解读,揭示了资本的内在逻辑。读懂此书,你便可以轻松玩转资本,促成企业与资本的联姻,实现企业的裂变式发展。 未来5年内,中国将成为有吸引力和发展潜力的私募股权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因融资而快速崛起,你还等什么?
现有的金融市场营销教材可以说都是在市场营销的基础上加上“金融”两个字,其内容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本书真正立足于金融,并结合大量金融案例进行讲解。本书将从本科生和硕士生教材编写的角度出发,在编写过程中,尽量使文字语言更加通俗易懂,并融入大量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在篇章结构上,全书内容的安排以学生的思维逻辑为依据,使学生,尤其是本科生能够比较容易把握该理论的本质;书中将引入学习重点、金融案例和课程作业,以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掌握课程的精髓。
程兆谦著的《横向购并的整合机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建立关于横向购并的整合机理模型,目的是以结构化的方式回答关于横向购并中整合的三个基本问题:①整合目标是什么?②整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③整合主要内容与整合目标之问的关系是什么?本书以企业资源观和协同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提出了一个企业模型并得到了购并后整合的主要内容与整合逻辑,从而建立了包含五个整合模块与四个整合逻辑的整合机理模型;论文应用该模型解释四个中国企业的购并案例(包括两个成功案例和两个失败案例,两个跨国购并案例和两个 案例),案例分析显示该模型能够系统地解释这些购并为何成功或失败。
纵观众多企业的发展史,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许多企业都是从产品经营起家,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在行业內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之后进行资本运营,通过融资、上市、井购等一系列资本运营手段,逐步实现从产品经营到资本运营的成功跨越。融资、上市、并购是企业发展成长过程中的三部曲,也是股东、管理层最为关注的问题。并购重组是通过对现有企业的股权、资产等资源的重新组合、配置,通过兼并、收购、重组或分立等整合手段,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经营能力增强、管理改善的目的。 公司并购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并购交易的对象又是一种特殊商品,目标公司一般是集技术、人才、设备及市场为一体的综合产品,比单个产品乃至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交易要复杂得多,企业并购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企业之间权益、要素重新分配和组合的过程。 本书以中
2015年第3季度,受外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中国海外兼并收购完成额同比环比双双下降。从行业来看,金融业依然是中国海外兼并收购的大行业,信息传输业跃居第二大行业,房地产业、采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降幅明显,信息传输业、文体娱乐业、金融业等多个服务行业的投资规模有所增长。
本书开创了中国本土化私募股权投资理论的先河。中国私募股权投资业已经走过了照搬国外理论和投资模式、模仿国外操作的阶段,跨入了本土化创新的阶段。生机勃勃的中国式私募股权基金呼唤着中国本土化的私募股权投资理论。本书紧跟和反应中国本土化实践,是探索私募股权投资的中国本土化理论的块铺路石。本书既有本土化理论的高度,又有本土实践的深度,本书不是普及性、入门的教科书,而是重点求解中国私募基金实战前沿的核心问题,一个私募基金从创建到正式运营和业务有很多要解决的实务问题,本书重点指导解决这些一般私募书中都没有涉及而又迫切需求了解的问题。 全书分八章,基于私募基金的创建与投资模式,从中国私募股权资本市场的特殊国情、投资模式、基金筹划、基金企业注册地选择、基金募集、基金组建、人力资源、风险管理
《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对准备金政策的理论研究是从1931年开始的。在此以前,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提高准备金率可以产生抑制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的作用,但并未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1931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为了加强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向国会提出了变动准备金率的授权请求。于是,美国国会成立了联邦体系的银行准备金委员会进行调查研究。不久,该委员会向国会提交了一份《关于联邦体系银行准备金的报告》,报告认为,实施准备金政策可以使联邦储备体系保持足够的货币资本,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供给能力。这样,就可以实现准备金制度从保证资产流动性(即保护存款者)向发挥金融调节机能的目的的转移。正是这一报告的理论分析促使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对联邦储备体系的授权,同时也开创了准备金政策工具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