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金融危机时,很多人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大多数金融危机都源于金融体系本身,是交易者的群体失控导致了金融系统的崩溃。 本书追溯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兴衰、次贷危机爆发的前因后果以及欧债危机的扩散,以金融系统内部交易的视角,介绍了在机构投资者主导下,充斥对冲、套利与量化投资者的资本市场的生态环境,并揭示了风险控制与危机爆发背后的逻辑关系。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 ·熟悉量化投资者的基本风控方法与对冲策略 ·了解量化投资者之间如何彼此影响 ·洞悉交易从众现象如何触发金融危机,投资者应当如何面对交易从众现象 ·汲取几次重大金融危机的教训,反思如何应对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异军突起。对这一新生事物该怎么看?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本书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多维视角做了回答。总的看,互联网金融服务便捷、匹配精准、成本低廉,能够填补传统金融的一些空白,核心竞争力在于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既要尊重市场选择,鼓励探索创新,积极开展普惠服务,挖掘海量数据这座“金矿”,又要纳入金融监管,明确监管责任,创新监管方式,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问题是过去40年中国制度转型和经济发展进程中重要的议题,也是中国学术界关注度高、成果集中、争论激烈的领域。对过去40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典型事实和理论脉络进行概括和梳理,通过理论观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实践折射出的经济学一般性和特定性,对于深化理解当前及未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实发展方向和理论展开逻辑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有企业改革和制度创新研究”(15ZDA026)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国投资体制改革40年》相对于其他国有企业回顾性研究的特色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内容设计上涵盖了过去40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涉及的几乎所有重要主题,其中,国有存续企业改革、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等问题的学术梳理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坚持实证主义的传统,
由于中国市场条件和产业组织结构特征的独特性,中国市场的跨国并购和其他东道国市场的跨国并购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影响力。本书采用“新产业经济学”的理论范式研究跨国并购相关问题,将 市场条件和产业组织结构作为核心变量,它们既是跨国公司、中国政府和企业三者之间长期博弈的初始条件,也是他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将跨国公司并购 企业的若十特征模型化,以跨国公司市场进入的因果为主线,以提高 社会福利为目标,从本国政府如何规制外资并购的角度研究问题。全书探讨的主题包括:跨国公司的市场进入策略与政府规制、并购策略与条件识别、跨国并购的“融资和战略投资”双重特性与政府规制、基于市场结构的跨国公司选择,以及外资并购的产业效应和企业微观绩效。本书的读者对象是从事并购或者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学者、公司
本书是《中国文化传媒投资发展报告(2019)》的升级版,也是连续出版了四年的《中国传媒投资发展报告》的拓展版。全书分为总论篇、传媒篇、文旅篇、专题篇四篇,共计22章。书中既有对过往年度文化传媒投资现象和现状全面、深入的描述和分析,也有对可预见未来投资的预测,希望投资者从中把握机遇。本书在保证事实和数据准确可靠的基础上,力求简明扼要,把问题实质讲清楚,以求确保文化传媒投资报告的性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