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思柴尔德家族与两次世界大战》由江晓美编著。 罗斯柴尔德是一个发源于法兰克福的金融世家。这个家族在金融界非常出名,但在外却鲜为人知。他们的财富即使身家500亿美元蝉联世界首富的比尔 盖茨也无法比拟。罗斯柴尔德家族究竟拥有多少财富?这是一个世界之谜。据估计,1850年左右,罗斯柴尔德家族总共积累了相当于60亿美元的财富。 《罗思柴尔德家族与两次世界大战》为 罗思柴尔德家族 系列之七,讲述了真实的犹太历史,真实的罗思柴尔德家族,真实的跨国犹太金融僭主世袭家天下政治体制的前世今生,是一本金融普及读物。
本书为您讲述韩国企业家教父级人物从白手起家,领导三星成就世界企业的商业智慧。 三星集团今天的成功要归因于李氏家放两代人的努力。李秉喆当年以白手起家打天下,被韩国同行誉为“创业之神”,是韩国经济复兴的实业派代表,他的创业使三星公司具备一个世界企业的雏形。现任三星总裁李健熙在遇到困难之时,时常参照本书寻找突破口,李秉喆的智慧在21世纪的今天也毫不逊色,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中国民营如何突破目前成长困境,做强做大,成为百年长寿公司?建立国际品牌?本书会令中国的企业家豁然开朗。 打开本书吧,您会学到经营企业的真谛! 决定企业方向的首要条件是什么?是市场性、资金、技术还是机制? 总经理最核心的工作是什么? 怎样为企业选拨合适的人才? 360行,哪一行可以做状元? 如何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本书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 作者不是将一些事件、人物孤立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笔下
《大卫·别克和他的非凡汽车》是有关别克这个品牌的创始人大卫·邓巴·别克的传记,详尽地描述了大卫跌宕起伏的一生。大卫·别克带领他的团队为机动车发明出的汽油发动机卓尔不凡。配置了别克发动机的汽车无论是平地行驶还是爬坡,表现都同样出色。更重要的是,在强大马力的驱动下,别克汽车即使是在泥泞中、黏土地或沙地上能如履平地,进退自如。这些优势令20世纪早期的其他汽车望尘莫及。如今,大卫·别克当之无愧地在汽车业名人堂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汽车发展史上,别克这个品牌值得我们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别克公司给我们带来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汽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跌荡一百年(上)》是继《激荡三十年》之后,吴晓波溯流而上,再写中国企业100年。了解中国百年崛起,这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史诗般作品。此为上卷,叙述1870~1937年的中国企业变革。作者希望从历史中找到答案:当今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基因及精神素质是怎么形成的?它是三十年的产物,还是应该放在一个更为悠长的历史宽度中进行审视?在三十年乃至百年的中国进步史上,企业家阶层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从曾国藩、李鸿章、盛宣怀、郑观应,到张謇、荣家兄弟、孔宋家族,寻找中国商业进步的血脉基因。作者从一个特殊角度记录中国企业的发展历史,既有文献价值,又有生动故事……,洋溢着理想主义的光芒、英雄主义的魅力和浪漫主义的情怀!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本书为下卷,记载1993-2008年间的企业变革。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和犀利的风格,描绘了1993—2007年部分国企和民企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本书采用编年体的写法,将1993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其中有政府的决策,有高层领导的指示,有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更多的是企业界人士台前幕后的种种作为。许多事实经过作者生动的描写
回顾过去的日子,我吃惊地发现——令我成长的不是那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时刻,反而是在奔向这些时刻的过程中经历的风雨和体验的甘苦。这是我次向这么多人讲述自己走过的路,我把曾经的徘徊、忧郁、坚持和信心与大家分享,除了总结过去的岁月,更大的希望是通过我的经历为更多人,特别是年轻的朋友提供一种参考。 从常州老家的堂屋,到北京邮电大学的校门,我走过了懵懂而执著的童年和少年;从北京到日本,从日本到美国,我经历了不断尝试、自我拼搏的青年时代;在微软的十年,我从最基层的程序员走到微软中国区总裁的位子;在即将离开微软的那些日子,我又独自经历了抉择前难熬的分分秒秒;在盛大的四年,我完成了从跨国企业高管到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转换;而进入新华都则成为我职业生涯新的起点…… 对我来说,过去的一切都成
创业,是带领一群未知的人,去一个未知的地方,干一件未知的事情。 面对充满“不确定”的未来,只具备解决已知问题的能力显然是不够的。 当代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都有一个完整的系统能力,即底层操作系统,支撑着企业不断更新迭代、不断适应外界变化。这个底层操作系统可拆解为两大方面:认知力和心力。 认知力是发现并解决未知问题的水平,心力是真正驱动人前行的内在感受和力量;认知力指引方向,心力决定边界;认知力决定到哪里去,心力决定能走多远。 成功的创业者,无疑拥有着更高版本的底层思维系统,不仅更新速度更快,走得也更远。 作为创业者的你,是否也检视过自己的底层操作系统,它有没有系统漏洞,需不需要升级版本呢? 创业心学,就是一套旨在改善认知力、提高心力的哲学理论。 《心力》讲述了阳明心学如何具体指导创业,
浅尝商人性格特点,品味经商谈判技巧。 本书将各地商人的品性及经商特点细细地慢火 煮 来,供您有滋有味地细心品味 《水煮商人:名地商人性格特征与经商技巧全记录》一书是商人的 四书五经 ,是经商者的谈判高参,是枕边的阅读书,是生意场上的活字典。并教您在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与不同商人做生意,打交道的技巧。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本书为下卷,记载1993-2008年间的企业变革。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和犀利的风格,描绘了1993—2007年部分国企和民企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本书采用编年体的写法,将1993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其中有政府的决策,有高层领导的指示,有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更多的是企业界人士台前幕后的种种作为。许多事实经过作者生动的描写
从PayPal,到特斯拉、SpaceX、太阳城,45岁的马斯克已经涉足颠覆互联网、金融、汽车、航空以及能源业。他近乎疯狂的对科技的专注,使他成为成功的连续创业者和科技创业家。 作者用荡气回肠的写作,细腻地描绘出一个真实的马斯克,他独特的性格、永不知足的企图心,以及在遭遇事业、婚姻和情感困境时茁壮成长的能力。同时也揭示了企业家和创业者如何专注于创业本身,同时管理多领域公司所需要的能力、方法和经验,以及如何在与许多竞争对手交手时不断推进企业创新的步伐。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本书为下卷,记载1993-2008年间的企业变革。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和犀利的风格,描绘了1993—2007年部分国企和民企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本书采用编年体的写法,将1993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其中有政府的决策,有高层领导的指示,有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更多的是企业界人士台前幕后的种种作为。许多事实经过作者生动的描写
什么让中国平安在28年来能够持续发展,并赢得业界尊重?中国平安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中国平安是如何成长的?《平安,不单做保险——中国平安怎样走进世界500强》一书,试图从中国平安的国际范、中国平安与马明哲、中国平安的诞生、中国平安的发展、保险中国平安之基石、银行中国平安之枝干、投资中国平安之发展、中国平安互联网金融、中国平安的合作共赢、中国平安在竞争中强大、中国平安的企业文化、中国平安的社会责任等十二个方面对中国平安进行了解读,以了解中国平安在不断求新求变的道路上是怎么发展壮大的。
地产界思想家、商界哲人、《野蛮生长》《理想丰满》《行在宽处》作者冯仑新作《小道理:分寸之间》。 冯仑集数十年人生感喟与商界经验,以独具冯氏特色的劲爆、麻辣而深刻的“冯子论语”为基础,浅入深出谈论理想、人生、圈子、地产、创业、金钱等,与商界精英们纵论房产江湖,分享商道秘笈;与年轻人漫谈理想人生,闲话分寸之间。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本书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 作者不是将一些事件、人物孤立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笔下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其核心正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 转型与创新已成为当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新经济、新行业中的独角兽企业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遇,科创板的推出更为独角兽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新兴行业的技术驱动模式,决定了对其的投资思维必然有别于传统产业。要辨别该领域中的独角兽企业,技术捕捉能力与趋势嗅觉是考验资本方的重要因素。在注重投资成效的资本运作中,如何将医疗理念、互联网业态、工业思维等知识体系有效地纳入考量范围,亦是判断投资方服务能力的准绳。发掘新兴行业潜力和资本运作经验构成了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而只有两者互补才能带来与企业契合的资本服务。
本书包括:起步、亚洲的神话和现实、亚洲征服世界、世界征服亚洲、按规则办等内容。
《我与中信(1979-2019)》以个体的角度记录了中信集团的发展历程。在中信集团的发展历史中,我们能感受到作为个体的中信人所释放出的向上的能量,也能洞见中信集团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主题为“我与中信”的叙述之所以能得到许多人的欢迎,源于它为中信事业的亲历者提供了一个参与书写中信历史的视角和机会。人们能从这部文集中触摸到个体梦想的温度,品味中信人鲜活的生存状态,从而感受中信的无穷张力和勃勃生机。《我与中信(1979-2019)》能反映出,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信集团,在践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经验,从而助力企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