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市更新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中之重,中央和地方的城市更新制度建设探索势头强劲。受2018年国家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影响,已有城市更新制度和管理实践的探索积累在短期内发生重大调整。 《城市更新制度建设:广州、深圳、上海的比较(第二版)》在2019年首版基础上做了大幅修订及新增,展现了国家机构改革后广州、深圳、上海三地城市更新在制度体系、机构分工、政策措施上的新变革,分析了三地在城市更新空间管控和实施路径上的新举措,总结了当前仍面临的实施困境与制度难题,基于 主体 资金 空间 运维 的城市更新制度建设框架,提出更新制度创新的工作内容与步骤建议。 本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三地更新制度建设实践的**进展,为我国的城市更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照,对于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政策决策者和城市开发管理者而言,
数字时代的浪潮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新技术,更是新想象。从大模型、云游戏、AIGC、裸眼3D,到NFT数字藏品、虚拟偶像、VR大空间沉浸式体验,数字文创正从各种你能想到或意想不到的角度进入熟悉的商业世界。这不仅是发生在当前文旅行业的技术升级,更是未来商业形态的全新革命。面对技术与需求的叠变,本书与读者一起回望文化创意如何塑造我们对商业的感知,探讨传承与创新、技术与文化、现实与虚拟、商业与情怀之间的复杂关系,共同解锁未来数字商业的更多创意可能。
2003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出了一期山东专辑。杂志封面醒目写着七个大字:山东,中国的缩影。 重读山东,可以一窥中国的现代化成就。 这片傍山靠海、地图形状呈雄鹰壮的齐鲁大地,是孔子的诞生地,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多年来,山东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地和引领者,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示范镇。 山东是土改的探索者和现代农业强省,东明县联产承包比凤阳还要早半年,而当下寿光是中国的菜篮子。 山东是工业经济的先行者和品牌经济强省。诞生了像海尔、海信、潍柴、魏桥、浪潮等众多知名品牌,涌现出了像张瑞敏、周厚健、谭旭光、张士平、孙丕恕等一批厚实、低调、保守而又开放的鲁商明星。海尔管理哲学还走上哈佛课堂,成为世界企业的学习案例。 青岛、烟台、济南、淄博、威海等16个地市,在不同行业都涌现出了一大
本书以《中共中央 本书是记录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及发展历程的一本纪实文学作品。本书从18个特区独具特色、敢为天下先的方面,记录了深圳四十年的筚路蓝缕、沧海桑田,从南海边的小渔村,发展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光辉道路和历程,涵盖了金融、法治、科技、生态环保、基建等多个先进领域,向全世界展示了深圳发展奇迹,这也是中国力量、中国实力之所在。本书的重点是波澜壮阔的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敢闯经验和锐意改革和创新,其中,记录了特区建设过程中曾经有过的困惑和彷徨,还有破釜沉舟般奋进和重铸辉煌的历程。这些深圳故事,诠释了前进中中国道路的逻辑;重寻改革开放的足迹,不忘初心,是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前进的动力。 本书于202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之际出版。
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陆地边疆9省区社科院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党校、海南省社会科学院相关科研机构的相关学者共同研讨撰写,数据翔实,分析得当,具有权威性、前沿性、实用性特点。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是迄今国内持续时间长、评价体系较为稳定的评价报告之一。实践证明,报告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的运用十分适合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发展存在明显差异的特点。由于采用了稳定的评价标准体系,各级指数值和位次均可做到不同年度、不同地区间的横纵向比较。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上与区域科技管理、科技规划制订、科技发展目标密切联系,基本囊括了区域科技规划和发展目标的主要指标,这些指标的趋势和走向可以敏感地反映出各地区在科技创新主要方面的水平和不足。系统稳定和有所创新的完美结合是研究项目的生命力所在。今年的报告增加了 全要素生产率 指标。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全国科技创新基本状况评价和各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比较,包括各科
以中国企业为窗口,通过总结中国企业的百年跨越式发展成就、主要特征和重要经验,得出中国企业已经实现整体性蝶变的结论。同时,通过分析中国企业当下眺所面临的挑战、机遇,提出中国企业要加快实现新的蝶变,提出中国企业从大到强大的战略路径,探讨中国企业在中国共产执政的新百年所要承担的新使命、新责任、新目标。本书总共分成5大部分、18个章节。本书选择以中国企业作为切入点去解读中国百年蝶变与跨越,从中国企业的次整体性 蝶变 着眼,去感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去感知国家发展富强的强劲脉动,感受民族走向复兴的坚定步伐。本书的目标读者群是大中型企业中高级管理者,高校MBA专业师生。
全书共八章,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介绍飞地经济的成因与发展历程,并作理论分析;第二,对飞地园区的典型案例进行分类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成功飞地的特征和规律进行深入探析;第三,从理论和实操两个层面对飞地经济的模式与策略作提炼和升华,为飞地经济体系的构建提供指引;第四,运用新的理论指导实践,提出发展飞地经济的合作决策和操作要点,为飞地园区的实际建设运营做好铺垫;第五,对飞地园区发展过程中要避免的问题和误区进行归纳并提出建议,以起到提醒和立此存鉴的作用;第六,对典型案例进行汇编;第七,通过附录对部分地区的要素成本和优惠政策进行对比。
中国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国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社会文化的集合体。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类大运河规划、规范、法规,涉及遗产保护旅游规划、河道管理、交通运输四大类内容,在制度层面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目标和框架。自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运河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旅游事业迅速发展,交通运输量逐渐增加,运河文化研究得以深化,运河学概念被提出。本书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旅融合、城镇与乡村振兴、交通与港口建设、世界运河等几个方面,利用官方数据和实际调查资料,对中国大运河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做出细致的考察和梳理,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与借鉴。
小县城,大中国——透过县域之治,理解中国特色的政治与经济互动《小县大城》基于作者团队历时五年的实地调研,系统解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种独特的城镇化路径——小县大城,即空间体量较小,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通过 特色的产业政策形成高水平的发展路径。 该研究从福建德化县等多个典型县域出发,详细揭示了这一模式的形成机制与发展逻辑,并在以下两个关键维度上总结了其实践创新:1. 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机制在这一模式中,政府通过精准施策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形成有效互动,共同推动基层发展的转型升级。 2. 地方特色的制度创新在城乡一体化的框架下,各地因地制宜,通过制度创新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形成了既具有追赶效应又不乏先行经验的城镇化新格局。 本书通过严谨的实证分析,展示了
全书共包括12篇文章。本书重点围绕深圳经济特区、深圳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探讨深港融合与区域经济韧性的关系、深圳经济特区的异质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深圳经济特区的实践、深圳都市圈产业协作发展的城际差异和比较优势、新形势下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发展路径等。同时,部分文章放眼更大范围,将化解生态质量与经济增长的矛盾、经济特区的区位选择与跨界合作、中国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文化多样性与城市创新创业的关系等作为研究内容,深入探讨了新时代区域尤其是经济特区等先行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对当前产业绿色转型的成效进行评估,为中国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更有文章放眼国际,研究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的中巴产业合作以及国际社会转型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
本报告是国民经济研究所最新的全国分省营商环境指数报告,是历年系列报告的延续。从今年起,将本系列报告的原标题《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报告》改为《中国分省营商环境指数报告》,把 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 更名为 中国分省营商环境指数 。这一更改是为了更符合多数人的用语习惯,但报告的主旨和指数的基本构成保持不变。本报告旨在对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企业营商环境总体状况和各方面状况进行量化的评价和比较,并对各地营商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突破,对创新领域的研究已经从 孤立创新 向 创新系统 和 创新生态 的转变。区域创新生态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s)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经济学 隐喻 ,其内涵是:通过借鉴自然界生态系统共生、协同和演化规律,形成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在一定区域空间范围中有机互动的网络化系统。 本书把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这一主题置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中考察,选取我国区域创新两个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借鉴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的经验启示,力图构建一个既有宏观视角、又有不同区域类型特征的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框架。 本书作者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座谈,整理了大量关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鲜活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经验,
本书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理论进展等进行了分析,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与实践,对比了世界主要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三种模式,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实际、战略定位和目标,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应采取的模式及主要路径。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模式等持续涌现和迭代,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发展、转移和演变也在快速变化。作为一个新兴的、极具潜力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受到全球瞩目。本书致力于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社会各界提供素材和参考,并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及全球科技创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目前国家正在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湾区经济:探索与实践》对湾区及湾区经济、世界著名湾区以及国内的粤港澳大湾区、杭州湾区经济发展等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试图厘清湾区经济发展的概念内涵、形成机制、形态表现以及相关战略政策,探寻湾区经济的发展规律。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在多重压力下仍实现了经济的稳健增长,经济总量站上13万亿元台阶。投资、消费和出口 三驾马车 整体保持稳健,财政政策加大稳增长支持力度,财政赤字率有所上升。粤九市存贷款余额在整个大湾区中的比重再次小幅上升,表明内地金融业在大湾区中的重要性正在持续提高。 展望2023年,中国经济将开启 修复性复苏 模式,粤港澳大湾区只要保持良好势头,加上香港与澳门的同步复苏,实现增长目标的难度预计会小于上年,这也为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大政策空间。
本书自1985年出版以来,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的经典著作。阿兰 B.雅各布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期间,开设室外观察课程,带领学生在旧金山街头行走观察讨论,以此为基础完成本书。 作者以旧金山、圣何塞、辛辛那提、罗马、博洛尼亚等美国和欧洲城市为例,以通俗生动的文字、丰富的照片和图解,首次阐释了观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解说实地调研中的发现及思考过程,从街头日常生活场景中剖析城市问题、人们的生活状态、规划政策的影响,乃至区域发展趋势,讲解观察中应重点关注的要素及具体方法,倡导人们有更加有意识地将观察作为一种分析和决策的工具。 这是让人愉快又快速地了解一座城市的方法! 对于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等专业的学生而言,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对于城乡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政策决
《东西部协作发展报告(2023)》是中国第一部专题论述东西部协作工作的蓝皮书,标志着东西部协作研究方面的重要进展。报告致力于深入研究东西部协作的各个方面,聚焦2022年及以前东西部协作的历史演进、工作成效和发展趋势。报告分为总报告、专题报告、区域协作东部案例篇和区域协作西部案例篇四大部分,详尽梳理了东西部协作在产业转移、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实践与探索。同时,报告还全面介绍了各结对省区市的协作模式、典型案例和宝贵经验,为推动新时期东西部的产业、劳务、消费协作以及组团式教育医疗帮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乡村转型发展是多要素、多层次、多功能和多过程的复合系统的发展。本书立足于中国乡村发展的现实情境和实地调查,基于 理念-主体-资源-行动-结构 的多维分析框架,系统性地探索 上下联动、内外共生 的乡村新内生发展道路。作为 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 (CRSS)项目系列成果之一,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新内生发展模式的著作,为世界减贫事业和乡村发展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同时,也对促进新内生发展理论的国际对话大有裨益。
.
本书研究了 景漂 现象 ,分析了 景漂 创业的心理 调节过程及其动机演化,探 讨了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生 态健康发展的楔式、组织形 式、影响机制和基本路径, 提出了加快 景漂 人才集聚 与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生态 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本书 的创新点在于:围绕一个主 题 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 ,研究两者关系 景漂 现象之人才聚集与陶瓷创意 文化产业集聚的相互关系, 采取三种方法 案例研究 、实证斫究和理论斫究,聚 焦四个斫究 景漂 现象 之群休性研究、人才聚集与 产业聚集的相关关系斫究、 陶瓷文化产业生态构建斫究 以及对策斫究。
贸易自由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原动力。自由贸易区战略是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已推进实施了10余年。当前,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不断抬头,中国如何推动自由贸易区战略向纵深发展?本书基于多边化区域主义视角,根据新量化贸易理论建立分析框架,系统评估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福利效应和产品质量效应,并分析中国在亚太推进多边化贸易平台建设中的策略。
本书是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联合编写的发展报告,主要以清科研究中心相关数据为基础,同时参考了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的相关数据资料,结合实地调研,对广东省创投行业的发展环境、国内主要地区发展经验、募投管退的市场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有代表性的广东投资机构、被投资企业作了案例分析,提出了未来广东省创业投资行业发展的建议。本书分为总体篇和产业篇两部分,总体篇先从宏观角度出发介绍我国创业投资整体发展环境,并围绕政府引导基金、风险基金组织形式与税收优惠等展开省内、省际对比;产业篇筛选出广东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分析创业投资在这些重点新兴产业链上中下游的配置状况,全面展示近年来广东省创业投资发展概况,总结发展成效,发现突出问题,提出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