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先生系统阐述改革开放三十来年的历程和对改革开放应该澄清的一些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机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推动我国经济生动活泼地向前发展。但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充分、不够完善,还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此外,因经验不足、犯了市场幼稚病,从而导致过度市场化的地方,如在教育、医疗、住宅等不该市场化的领域也搞市场化,以至于发展到对市场迷信的地步,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既是对我国过去几十年改革发展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也为今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确定了方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要求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杨书兵*的这本《创新引领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深刻认识创新发展的*端重要性;二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三是努力形成创新发展新局面。
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已进入了加速期,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了45%。中国经济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出口,出现了内外失衡的局面,中国内需不振与城市化发展滞后有关。现代国家的经济现代化是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两个过程完成的,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中国未来五至十年,应当进入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化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型中。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在解决温饱以后,广大市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持续上升。政府可以通过科学的价格管制来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及服务质量的改善。 《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产品价格管制研究》(作者洪隽)首先厘清了城市与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分析得出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总结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
人民币20年超过美元200年的发钞量,为什么还闹钱荒?工资总额还不抵灰色收入的1/2,钱都跑哪儿去了?泡沫“双雄”像两个巨型癌肿那样每天狂吸营养,印再多票子也填不满这两张血盆大口!泡沫超大会吞噬投资,挤占消费,耗竭收入,蚕食储蓄,谁也供养不起,不挤破会耗干你的。先挤破后降解,先保本后取利,你的财富才能化险为夷。 作者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运筹学方法,再次为读者揭谜解惑。作者的预警应验吗?你读完这书才能“鉴定完毕”。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广东的改革开放在全国先行一步,取得辉煌成就,举世瞩目。原广东省委胡春华书记、广东省委宣传部慎海雄部长和蒋斌副部长多次指出广东改革开放史研究的重要性,并殷切期待广东学术界能够尽早写出学术精品。为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遵照广东省委、省委宣传部的工作安排成立课题组,全力撰写《广东改革开放简史》。全书以专业本位,强调理论思考与学术创新,分上、中、下三编,60多万字,简明扼要地记述广东改革开放40年来各个领域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事件,再现广东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历程,并在习近平“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殷切希望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指引下展望广东美好的未来。
本书基于我国中央银行信贷政策的视角,从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居民部门、金融部门等四个层面。对转型时期的金融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认为,1998年以来,我国中央银行信贷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施选择性金融控制,对特定市场、特定主体施加特殊影响,以抑制金融市场的过度繁荣或萧条,促进经济协调、平衡、可持续增长。全书学术色彩突出、理论功底深厚、研究方法扎实、观察视角独特。具有实用价值,且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语言流畅,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为理解*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确立的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学习辅导)》作者张定龙从深刻认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性、增强信心意识、增强危机意识、增强开放意识增强责任意识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参考。
由包月阳编著的《20家跨国公司建言中国改革/中国智库》聚焦“跨国公司建言中国改革”这一主题。围绕金融市场、贸易与投资、企业改革与产业升级、能源与环保、粮食安全、社会发展、新型城镇化等七项议题,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波音公司、波士顿咨询公司、壳牌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麦肯锡咨询公司、联合技术公司、日立公司等20家知名跨国公司分别撰写研究报告,以国际企业视角解读中国日益深化的改革,并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建言。
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尝试性地对赖纳特一贾根良有关“生产性制度”概念的内涵作了更深入的解释和拓展。尽管赖纳特对经济学中生产和交换两种脉络进行了区分与梳理,贾根良明确地提出“生产性制度”的概念,但他们都没有就理论的具体框架做出分析,本书的理论则是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结合经济学说史和后进国家经济追赶的历史,提出并论证了有关生产性制度的一般性原则及其分析框架。 (2)将演化路径研究方面的*成果——路径创造与后进国家通过技术学习实现追赶的实践问题相结合,认为后进国家技术学习的阶段性特征和能力积累的路径依赖性形成了根本的矛盾,追赶是一个不断对战略和制度基础进行调整以实现技术学习进而不断实现阶段性跃迁的过程,如果后进国家无法做到这一点,有可能会导致
2009年称得上是世界低碳发展的启蒙年。作为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者,低碳发展也成为诸大建当年学术日记《发展的门槛:诸大建学术日记(2011)》的重要内容。虽然低碳经济的概念已经在2003年由英国率先提出,但是这个新的绿色概念在世界的流行却是因为2009年联合国在哥本哈根举行了有关低碳发展的首脑会议。 尽管哥本哈根会议终没有取得所期望的结果,但是由于各国政府的高调期望加上中外媒体的火热炒作,低碳发展这样的专门术语成为当年世界各国街头巷尾的时髦语言。《发展的门槛:诸大建学术日记(2011)》作者诸大建在学术日记中对低碳概念的流行作了观察与辨析,特别指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
本书在汲取新古典经济学资源配置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理论的精华,总结国内外尤其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当时一些人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点,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体制转轨的原则策略,全面讨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问题,产生了重大影响;1998年被评为 “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本书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出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资源总量增长迅速,“十一五”期间更是取得了长足进展。当前我国把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作为一项重大举措,这既顺应了国际科技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也符合我国立足当前、谋求长远的战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