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既是对我国过去几十年改革发展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也为今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确定了方向。
本书基于我国中央银行信贷政策的视角,从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居民部门、金融部门等四个层面。对转型时期的金融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认为,1998年以来,我国中央银行信贷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施选择性金融控制,对特定市场、特定主体施加特殊影响,以抑制金融市场的过度繁荣或萧条,促进经济协调、平衡、可持续增长。全书学术色彩突出、理论功底深厚、研究方法扎实、观察视角独特。具有实用价值,且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语言流畅,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孙浩编著的这本《劳本归劳动者的全要素所有制:走出公有制迷信的误区之2》的宗旨在于试图重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理论。本书认为,作为人类生产的社会形式,所有制的真谛是参与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财产权利的相互关系。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任何一个时代社会生产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因此所有制也就是生产资料要素财产权利与劳动力要素财产权利的相互关系。顺着这样一个思路脉络去分析,才能理解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真正含义,才能理解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真正使命是消灭雇佣劳动,让劳动者实现自己劳动的所有权。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也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是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的根本之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正在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面对的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因而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政策实现经济反弹,而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经济发展动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
人民币20年超过美元200年的发钞量,为什么还闹钱荒?工资总额还不抵灰色收入的1/2,钱都跑哪儿去了?泡沫“双雄”像两个巨型癌肿那样每天狂吸营养,印再多票子也填不满这两张血盆大口!泡沫超大会吞噬投资,挤占消费,耗竭收入,蚕食储蓄,谁也供养不起,不挤破会耗干你的。先挤破后降解,先保本后取利,你的财富才能化险为夷。 作者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运筹学方法,再次为读者揭谜解惑。作者的预警应验吗?你读完这书才能“鉴定完毕”。
2013年我国粮食实现连续十年增产,农民收入实现连续十年快速增长,农村社会稳定繁荣,这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继续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对于稳定宏观经济大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稳中求进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农业依然是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业现代化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
本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全面透视和把握国内外就业制良转型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就业制度转型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全书在探究国内外就业制度转型轨迹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国就业制度转型的影响因素;以中国就业制度转型的*立法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为主线,对中国就业制度的框架体系作了简要描绘,并对中国经济转型期就业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合同制度的关联性作了系统阐释,提出了中国经济转型期就业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确立就业优先原则,建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制度,建立和完善失业调控和失业保险制度,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完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制度。 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和完
2009年称得上是世界低碳发展的启蒙年。作为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者,低碳发展也成为诸大建当年学术日记《可持续发展——诸大建学术日记(2012)》的重要内容。虽然低碳经济的概念已经在2003年由英国率先提出,但是这个新的绿色概念在世界的流行却是因为2009年联合国在哥本哈根举行了有关低碳发展的首脑会议。 尽管哥本哈根会议终没有取得所期望的结果,但是由于各国政府的高调期望加上中外媒体的火热炒作,低碳发展这样的专门术语成为当年世界各国街头巷尾的时髦语言。《可持续发展——诸大建学术日记(2012)》作者诸大建在学术日记中对低碳概念的流行作了观察与辨析,特别指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和印度都进行了一场力度空前的经济改革,这一改革的结果是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史上意义重大的事件——世界上人口多的两个大国同时出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并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故而,对于中印两国经济改革以来发展模式以及两者的比较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基于这点,当龚松柏将中印经济转型与发展模式比较确立为其博士论文的选题时,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今天,当这一博士论文正式出版的时候,我更觉得当初的感觉是正确的。因为他不仅选择了一个极具价值的选题,而且选择了一个极具特色的研究视角。
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尝试性地对赖纳特一贾根良有关“生产性制度”概念的内涵作了更深入的解释和拓展。尽管赖纳特对经济学中生产和交换两种脉络进行了区分与梳理,贾根良明确地提出“生产性制度”的概念,但他们都没有就理论的具体框架做出分析,本书的理论则是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结合经济学说史和后进国家经济追赶的历史,提出并论证了有关生产性制度的一般性原则及其分析框架。 (2)将演化路径研究方面的*成果——路径创造与后进国家通过技术学习实现追赶的实践问题相结合,认为后进国家技术学习的阶段性特征和能力积累的路径依赖性形成了根本的矛盾,追赶是一个不断对战略和制度基础进行调整以实现技术学习进而不断实现阶段性跃迁的过程,如果后进国家无法做到这一点,有可能会导致
《城镇化路径》由王克忠主编,本书就是力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实例和数据来分析、解释、回答什么是城镇,什么是城镇化,什么是城镇化目标,什么是城镇化道路,什么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什么是城市群(带),什么是紧凑型城镇化、什么是非均衡重点发展城镇化,什么是城镇化的产业基础,什么是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条件,以及城镇化与历史文化的关系、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等问题,从而由被动城镇化转化为主动城镇化,也就是更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城镇化这一伟大事业!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政策研究”丛书·新型城镇化:理论与政策框架》系统提炼了城市化的一般理论,积极创新开放体系下大国城市化的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中国城镇化各阶段的表现规律、决定机制和影响作用。同时对进入中后期的中国城镇化的表现规律、决定机制和重要影响做了大胆的预测。对新型城镇化的理想愿景做出了具体描绘,对依循规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提出了基于新理论逻辑推导下的系统的政策框架和对策建议。《“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政策研究”丛书·新型城镇化:理论与政策框架》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为理解*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确立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产业结构调整要进退并举(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学习辅导)》作者张军立从产业机构现状、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调配社会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分析,是深入研究结构调整的重要参考。
为理解*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学习辅导)》作者陈祖新从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信心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等方面进行深入全面分析。
我是在改革开放伊始便进入大学学习的一代幸运儿。研究生毕业之后一直从事学术研究,涉足劳动经济学、入口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贫困以及 三农 问题的理论与政策等领域。我所走过的研究道路,可以概括为从农业经济学入手。进而研究经济发展战略和改革策略问题、地区经济增长问题、流动人口问题、劳动就业问题等,着眼于探索中国摆脱贫困之路,并探索不同于西方新古典传统理论的经济学方法论。力图建造一个逻辑上一贯的中国发展经济 学体系。 我尝试从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宏观角度看待和研究中国人口问题,结合经济学和人口学理论把人口、劳动力市场和就业问题融为一体,研究人口红利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具体估算了改革开放时期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预见到人口红种的消失及其政策
《农本(第2辑新型城镇化挑战与寻路)》由王曙光主编,本书在城镇化这一大主题下,对城镇化的内涵和推进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其中既有理论解析,又有地方经验梳理,既有经济学层面的探究,又有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思考,并广泛涉及土地问题、金融创新问题、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农民创业问题、乡村治理问题、农民组织化问题等深层次问题。相信这些讨论,会加深整个社会对于城镇化的理解,为城镇化的顺利推进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思考。
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已进入了加速期,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了45%。中国经济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出口,出现了内外失衡的局面,中国内需不振与城市化发展滞后有关。现代国家的经济现代化是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两个过程完成的,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中国未来五至十年,应当进入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化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型中。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在解决温饱以后,广大市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持续上升。政府可以通过科学的价格管制来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及服务质量的改善。 《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产品价格管制研究》(作者洪隽)首先厘清了城市与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分析得出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总结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