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相当多的城市是资源型或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随着资源的枯竭或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棕色土地”或遗弃地的土地再开发利用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是美国的“棕色土地”或空置土地利用和再利用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城市土地再利用和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后的城市发展提供借鉴,为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特别是资源型和制造业型城市)转型道路提供参考。
当下的中国区域版图,正在面临数十年未有之巨变。北京上海两个 城市开始做减量发展、雄安新区横空出世、海南自贸港水落石出、粤港澳大湾区翻开“一国两制”的新篇章……过去二十年楼市狂飙突进,地方政府与房企联袂出演,造就了一批批暴富的食利阶层。如今的房地产被踩了刹车,正式告别黄金时代,进入极为分化的新时期。 在大都市圈时代下,人口变迁、资本流动的规律宣告了中小城市的大败局。面对 外形势的风云突变,一、二线城市转型升级的使命感尤为突出。 意志与市场力量相互交织,深刻重塑着 的中国。 城与国,可谓辅车相依。过去四十年来,中国上下一心,筚路蓝缕,开辟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也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荣之城。 如今,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我们 加有必要审视中国的微观镜像,重新梳理和推演区域经济的
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成功转型,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知识读本》就如何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战略问题进行了阐述,具体包括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基本概念、总体设计、转型机制、模式选择、效果评估等;并对转型过程中涉及的其他重大问题,如产业结构调整、就业调整、社会稳定、环境综合治理等进行了深入剖析。
冯瑞琳编著的《法治视野下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研究:以河北省为例》遵循从一般到具体的研究脉络,首先对国内外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探讨,对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制度的历史变迁进行回顾,并全面分析我国城乡土地制度二元化产生的原因和差异。其次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状况进行调研,系统考察了河北省城市建设用地市场现状、征地现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现状、宅基地和小产权房等,深入分析了河北省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河北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了具体解读,发现其不足,进而在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土地交易市场和我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河北省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顶层设计、制度创新和立法建议,以推动河
本书综合比较了国内外特大城市面临的 城市病 问题,从人口、交通、环境、拥堵、资源等方面调研与分析了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负面效应。通过分析特大城市 城市病 现状背后的深层次、多方面原因,借鉴国内外特大城市治理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区域的特点与优势,立足于经济体制机制的合理完善,着眼于立法、教育、金融、科技等方面的路径建设,着手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合理利用配置,提出特大城市建设与治理的宏观政策思路和中观指导意见,甚至在微观操作方法上也给出了具体步骤。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共享资源之一:它不仅是市民的休憩之所,更为市民提供了一种城市的 可视性 ;它关乎城市形象、城市活力和城市文化资本。鉴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意义,笔者重点考察了出现在北京城市中的几种公共空间重建/再造方式。 笔者认为,在传统城市中,市民的生活世界与公共空间是 耦合 的,与市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小商业、寺庙、功能混合的邻里和街道构成了公共空间的核心。重建一种现代的公共空间、重建公共空间与公共领域之间的关联,不仅有助于维护一个更加民主、美好的城市,而且有助于市民重建与城市的联系、反制城市空间的宰制性力量。
《城乡中国》内容介绍: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 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周其仁教授在《城乡中国》中指出,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多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
欧盟不同国家市政设施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均有不同的模式,但总的趋势是,各个国家越来越强化政府对水与垃圾设施的所有权,而仅把经营权市场化。欧盟《水框架法令》导言中说:“水不是一种商品,而是遗产,必须受到保护”。欧盟150多年水与垃圾行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必须坚持政府对水与垃圾设施的所有权控制权,才能实现“政府提供”与“普遍服务”。 本书全央总结了欧盟水与垃圾行业发展的经验,总结分析了法国、德国、尤其重点分析了荷兰水与垃圾行业管理的模式及实践,如政府所有、按商业法则运营的荷兰公有水务公司模式,法国水务租赁与特许经营模式;德国二元垃圾收信系统(DSD)、法国垃圾“绿点”标识系统等。同时也对这些国家水与垃圾行业的多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包括职责明确且事权清晰的管理体制,链式的可持续管理
城市生态问题的实质是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代谢、结构耦合及控制行为的失调,即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滞留或耗竭,系统耦合在结构、功能关系上的破碎和板结以及调控机制在局部和整体关系上的短见和缺损。城市将各种社会的、经济的、环境的、文化的和系统的冲突融为一体,形成一类社会 经济 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设用地需求日益增加,各类用地之间矛盾愈加严重,生态用地不断遭到侵占,导致了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衰退。因此,保护生态用地,开展城市生态用地的评价、核算、监测、审计、规划和管理研究,不仅能够使土地生态服务得到有效保障,而且对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生态安全格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书通过进行复杂网络和空间经济学的交叉研究,将复杂网络的研究方法运用到空间经济学中,提出了城市和产业网络的构造模式、结构测度方法和经济内涵。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仿真模拟,实现网络的可视化以及该网络随时间的动态变异。并分别从整体与局部的视角对该网络的特性进行定量测算,从长三角城市网络、航运中心网络和中国区域产业网络三个层次进行实证研究,提出相应的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建议。 本书在理论、方法、应用等方面都丰富了以往有关的研究和探讨,其研究成果对我国城市发展、区域经济与产业政策具有应用价值。
本书运用空间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理解中国的城市化、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是作者有关城乡和区域发展的系列专著的第三部。书中一以贯之地将地理(包括经济地理)因素作为决定城市和区域增长的核心因素,并将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政策作为扭曲城市发展和城市体系的力量。本书的主体部分回答了一系列有关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疑问,包括:“为什么不当的区域发展政策造成效率与平衡的冲突?”“为什么城市间出现人力资本的分化?”“为什么限制城市规模将损失就业与公平?”“为什么限制大城市不利于中小城市?”“为什么扭曲土地供应不利于经济竞争力?”“为什么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为什么“扭曲之手”不利于增进福祉?“为什么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债务相关?”等。最终,本书提出,通过土地、户籍等一系列制度变革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