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中国》内容介绍: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 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周其仁教授在《城乡中国》中指出,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多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
周其仁所著的《城乡中国(修订版)(精)》记述了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多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后果以及已经出现的解决办法一一写下,以期
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是所有争取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所必须面对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我国发展战略中的首要问题。本书从中国城乡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变迁轨迹出发,深入阐述了国内外有关城乡关系及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解读了以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等不同类型国家城乡关系演变的基本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研究了“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内在规律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揭示出政府与民本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凝练出研究的核心结论:中国城乡一体化的路径在于“民本自发与政府自觉一体两翼、合力推进”,并由此提出了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思路。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就着眼于其国内城市体系的发展阶段,但并未急于谋求一步到位效仿当时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群发展的现有成果。该国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率先对国内外各大城市集聚区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研究,此后伴随着持久的分析、讨论,逐步推导出了可以合理引导该国大都市圈内外多方利益实现共赢的发展途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对于日本的大都市圈都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并发表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介绍性论著或论文,但是国内已有的此类文献仍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其中所引用的图表数据等也存在严重不足。 富田和晓·藤井正编著的这本《新版图说大都市圈》主要围绕着大都市圈诸多构成要素的分散聚合、逐渐演进的过程展开了细致分析,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大都市圈中的主要城市问题—
本书从城市化、城市形态、城市理性发展、城市交通与住房、城市土地、城市房地产税与公共财政六大方面讨论城市发展及其问题和相应的城市政策对策响应,既从理论上探索问题的成因和机制,又从实证研究归纳分析政策实施的效果;既总结国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又分析中国快速发展时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既分析市场机制下城市发展的轨迹和模式,又揭示政策干预城市发展的必要性、迫切性,并根据国际经验分析总结许多城市政策没有达到预先设计目标的缘由。 本书适合从事城市发展学习和研究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工作人员参考。
本书主要是从城市群内城市间存在的竞争或合作关系出发,对城市群内城市间的竞争或合作关系进行定量测度判定,再从城际间竞争或合作关系对城市发展会产生影响进行验证。探讨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相互关系,对提高城市群各城市间整合协同发展起着重要的意义。本书在梳理国内外有关城市群内城际关系及其对城市发展影响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 关系 路径 影响 的理论分析框架,结合国外较为成熟城市群发展实践经验,以武汉城市圈为实证研究区域,对城市群内城际关系及其对城市发展影响这一主题展开研究。
为了解决当前在城市流通竞争力评价中所面临的问题,在商务部和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的指导下,由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携手中国人民大学流通研究中心,合作推进“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评价”项目。在2008、2009年两年报告的基础上,项目研究团队经过近一年的调查研究、数据统计和计量分析,完成《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报告2010》。该报告已成为国内系统、全面地反映中国城市流通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深度分析报告之一。撰写报告的研究人员在数据监测与搜集、研究方法选择、报告结论总结、趋势预测等方面也在不断改进,力争做到尽可能的客观、严谨、科学和权威。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背景篇,分析篇及政策篇。 背景篇阐述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背景、现状和学界研究,提供了全面探讨问题的大视野;呈现了上海流动儿童调研项目的调研实录。 分析篇从流动儿童进入不同类型学校、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之间本身特征的差异性、学校类型对于流动儿童考试成绩及其他方面表现的影响、民办学校教学质量的变化、公办学校中的流动儿童的表现以及家长的态度与期望方面,根据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考察。
《城市评论》由两个部分的内容构成:其一是力求凸显城市的问题意识,关注城市化过程中的观念与文化冲突,从理性反思和文化考量入手,形成有观点、有质量、有价值的城市评论。其二是讲述人与城市的故事,以纪实和虚构相结合的方式,追求感性优雅而富有质感的叙述方式。如果这能构成一种历史的隐喻,也希望它能闪耀着情感和理性的光芒。《城市评论(总第1期2013年第1期定义美丽城市)》对城市的评论,角度新颖,语言麻辣犀利,对时下的城市问题概况得一针见血。本书由王国伟主编。
《城镇化政策法律指南》由韩红根、龚介民主编,本书共分四章。前言对城镇化政策法律作梗概性导读。章“城镇化发展政策法律导论”。第二章“城镇化发展规划与规划法的法律适用”。第三章“城镇化发展土地管理的政策法律适用”:《土地管理法》系城镇化法律体系的基本法,主要阐述城镇化发展中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城镇化发展中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城镇化发展中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城镇化发展中征地与征收补偿;城镇化发展中建设用地控制与管理;城镇化发展中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与农民权益保障;城镇化发展中农村宅基地管理与农民住房建设;城镇化发展中土地监督检查与违法责任处罚。第四章“城镇化发展综合承载能力的政策法律适用”:综合承载能力的专项政策法律系城镇化法律体系的主干,主要阐述城镇化发展格局与形态;城镇化基础
本书稿以广东和湖北两个省份为例,比较研究了中国中东部小城镇的不同发展路径。全书分为8章,既有中国城镇化趋势分析,也有小城镇发展综述。主要对东部小城镇产业集群和改革探索作了研究,并将其与湖北为代表的中部小城镇加以比较。其后还有世界各国的小城镇建设案例作为借鉴,是一部对小城镇发展研究较深入的论著。
本着问题和需求导向 ,北京大学国家资源经济研究中心筹划构建起一套具有全面性、 针对性和适用性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评价体系,从转型效果、转型能力、转型路径等多维 度建立起综合化、立体化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指标体系,作为评判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评价标 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 拐点 、 阈值 等问题。这些研究 不仅能服务于现有政府管理需要和城市转型需求,同时也将指明未来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方 向、重点,提出科学、可操作的政策和产业发展建议。 《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指数 各地级市转型评价》作为系列研究的开篇,在资源型 城市转型内涵、评价内涵、评价方法、指标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了开创性探索,首次对全国 115个资源型地级城市的转型效果进行逐一评价,客观还原、呈现了当前时间节点上我国 地级资源型城市在探索转型中所面临的共
魏守华所*的《长三角城市群均衡发展研究/长 三角经济研究丛书》系统地考察了长三角内外部均衡 协调发展状况,包括长三角产业集聚与扩散特征、长 三角城市均衡发展特征以及长三角与全国均衡发展特 征,揭示了城市群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特征与规律, 为其他城市群发展及国家城市群战略提供了借鉴和理 论支撑。
这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城市转型战略与实践路径 的著作。 作者在世界城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战略新格 局中,从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视角,全面探讨了新型城 镇化战略下中国城市转型的动力机制、演进路径、价 值导向和节点突破,力求在产业升级和城市空间优化 的双重维度下,构建一个研究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学 术框架和支撑体系,并对当前中国城市的经济转型和 能级跃升,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实施对策。 《中国城市转型研究》围绕经济转型与城市转型 相互作用的核心命题,运用空间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经济社会学和创新型城市理论的相关分析方法,重 点从产业动力机制对城市转型发展影响的“纵轴”和 城市空间优化对城市转型支撑的“横轴”,来逐层论 述产业结构升级与新产业体系构建、现代服务业的发 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生长
本书立足南京、面向世界,是一部在“全球城市体系”和“城市国际竞争力”语境下,基于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30年取得的成就,以“十一五”向“十二五”的城市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主脉为依托,系统探索中国城市转型发展战略与创新路径的学术文集。全书围绕“城市发展模式的多元审视”、“城市转型的路径创新”、“都市圈、城市群合作战略”、“城市竞争力实证研究”等专题,展现了我国城市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探索。作者均为当前知名的经济学家和城市研究学者,所提出的学术观点和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十二五”期间国内城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路径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有直接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掰着手指数的时候,十年很长,一天天过下来的时候,十年又很短。很想问问你,如果给你十年,你会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有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十年时间,创造了一个谜一样梦一样的小镇。这里的文明生态,是以人为主,以文为魂,以德为风,以邻为亲。这里的文化哲学,是修己安人,养德睦邻,求真明道,聚善归心。我们从他们身上,或许可以寻得一点点的信心和勇气,用来回答那个被反复问到的问题 这个世界会好吗?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曾隶属于原国务院体改办,现为国家发改委直管的事业单位。中心长期参与中央、国务院有关城镇化的政策文件的起草和咨询,并指导和推广了一批城市和小城镇在发展改革方面的试点经验。中心曾帮助各级城镇政府制定了几百个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和土地利用规划,并多次组织有关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大型国际论坛。 2013年是中心成立15周年。值此机会,中心将多年来的科研成果以“城镇化与社会变革”丛书的形式结集出版,奉献给读者。
《你我的城市:中国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编辑推荐:在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的中国,你我生活的城市将何去何从? 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快,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你我一样,和我们共同成长的城市正在经历着纠结的发展和变革,在这种变革中,你幸福吗? 经济飞速发展,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周遭的浮华是我们追求的真实吗?你是否也在拥挤的人流中时常回头,思考是否迷失了自己? 高楼大厦林立,居屋住宅猛增,在“拆”与“建”的辩证法里,我们做了怎样的选择? 西方文化蜂拥而至,你是否早已被西化?在被西化的过程中,如何比较与借鉴,如何取舍,你是否早已心中有数? 低碳时代,住豪宅、开好车的追求将只是昙花一现,过度消费带给你我的只是短暂的愉悦,绿色建筑必将成为
本书内容简介: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方式,应对资源环境的严峻挑战。中国在快速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意识到过快的经济增长带来了过快的资源消耗和加速的环境恶化。为此,中国政府提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并将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鼓励两个地区先行先试,探索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径。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发展格局的变化,促使中国政府重新认识城镇化的作用,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成为化解金融危机、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城镇化与两型社会建设之问存在怎样的联系?怎样的城镇化更有利于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目标?城乡规划学科如何在两型社会建设和城镇化发展中发挥作用,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发挥作用?……这些问题的回答有赖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交流。
本书以严谨的逻辑推导和“以事实与数据说话”的科学方法,针对京津冀城市群区情,从城市群发展与区域公共治理的互动中,基于理论范式,探寻木土化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创新,其突出的学术创新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书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分析京津冀城市群资源的分布、变迁与配置。基于京津冀城市群之数据统计,建构“双S曲线”,以解释城市群发展与区域协作机制之间螺旋互动;2.本书认为,京津冀区域治理一体化是一项不断更新的新生事物,需要追踪新现象,剖析世界城市群治理的实践,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京津冀治理的“两步走策略”。这一措施可供决策部门参考。
《城镇化是一次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城镇化与社会变革丛书之一。本书分四篇,内容包括我所认识的城镇化、城镇化和中国的国情、推进城镇化的改革应尊重规律、正确处理城镇化过程中的几个关系、城镇化问题是一次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城镇化实现路径、城镇化改革真的有那么难吗、消除体制障碍,用改革的思路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我国城镇化问题等。
城乡结合部的问题十分复杂,现实和理论都没有统一的基础,研究难度极大。次提交的课题报告得到国家社科基金五位匿名专家的评审意见。他们给出了中肯的批评意见。正是这次修改意见让课题的后期研究水平得到极大提升。针对专家一致地反映城乡结合部范畴不明确的问题,只有直面本课题研究中问题十分复杂,研究难度极大的现实,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空间经济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方法来克服学科基础薄弱的现实。终,突破了城乡结合部动态性和范围难以明确的现实与研究困惑。
李铁、乔润令等编著的《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内容有:对城镇化内涵应该怎样认识;专家学者关注的城镇化新热点有哪些;体制改革和试点探索取得哪些经验;如何认识城乡关系;国外城市规划、土地制度以及城镇管理经验借鉴;四川汶川地震灾后安置和重建工作调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