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启用了“可信度” 和“空制度”两个概念,指出要正确理解中国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功,其诀窍在于理解政府所采取的放手政策,及其所刻意坚持的制度模糊原则的意义,因为这两者促成了适合不同地方特性并具有可信度的制度的产生。
本书是对中国产业园区的演进规律与发展模式进行完整系统研究的很新力作,作者用翔实的一手资料回答并理清了40年来中国产业园区发生了什么、发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两个基本问题。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以广东为例)/光明社科文库》基于广东制造业31个行业、珠三角地区9市的样本数据以及335家企业的有效调查问卷,构建计量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统计与计量结果表明:广东原创性创新的各项特征指标呈逐年上升态势,但原创性创新的特征并没有在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企业转型升级中体现出来,这意味着企业实施原创性创新的“势头”还不够大,知识溢出与原创性创新的互动性还不够强,以至于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各项表现形式的指标项贡献率还十分有限,模仿性创新的贡献仍为主。
本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加快陕西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包括:建设内陆开发开放高地、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机制、东西部自贸区交流合作发展、国际陆港物流发展、国际物流风险评估及应对策略、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会展业发展路径创新、西安国际陆港与城市经济联动发展、西安打造国际商贸物流枢纽城市、农产品跨境电商、农产品出口贸易等问题。适合相关专业研究者、实践工作者、企业管理者、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本科生及其他社会人士阅读。
《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8集)》包括:“南海模式”的形成、演变与结局;论土地开发权转移与交易的“浙江模式”;二轮承包后的中国农村土地行政性调整——典型事实、农民反应与政策含义;集体土地资本化与农村城市化——郑各庄高速成长的秘密等。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是以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综合性、连续性的年度研究报告。以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为指导,通过“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多年形成的评价方法,利用大量的研究统计数据,本报告性、综合性、动态地给出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创新能力排名和各项创新能力分析,为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区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本报告在历年报告的基础上,推出了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专题报告,对江苏南部的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解剖了他们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意义,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本报告可供各级领导干部,相关决策部门、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师生参考。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战略研究》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行了深度理论解析;通过对外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和主要模式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揭示出城乡关系发展的一般经验和基本规律;深刻总结了近年来成渝两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做法、经验和重要价值;对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土地利用和管理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进行了重点研究;提出了我国在新的阶段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框架、路径选择、制度创新及政策主张。
稳定粮食安全供给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安全不仅面临着耕地被占用、生产成本上升等挑战,而且还要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供应下降的问题。但是,在此情景下,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与产量却不降反升,实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十二连增”与多年丰收。 《农业机械化对中国粮食产出的影响研究》围绕这看似反常的现象展开研究,发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时弥补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留下的生产能力空缺,起到了稳定粮食增产的重要作用。 《农业机械化对中国粮食产出的影响研究》的研究结论对我国保障粮食产能、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具有政策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