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追随法国法学家孟德斯鸠,而力图推陈出新,以 用法律去阐明文化,用文化去阐明法律 的原则,开创了比较法律文化研究的先河,奠定了比较法律文化研究的基础,是为法学理论的一部经典之作。本书联系古今中外的法律传统和法律现象,用深入历史文化中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关切。这些文章曾经以其锐利之思想、清新之文风而引人瞩目,不但令众多外行一窥法理堂奥,得以亲近法律,同时也使法律学子领略了法律写作的另一种样式,耳目为之一新。
本书关注中世纪的法律叙事。分为三编:第一编 王国的法:英格兰。第二编 城市的法:威尼斯。第三编 社会生活中的法:行会。中世纪很遥远。它的遥远,还不仅仅在于时间与空间的差异,史料的欠缺与残破更是给遥远铺上了一层水雾。与中世纪时期作品的对话需要想像力,要在不确信中寻找确信。面对支离破碎的拉丁文残卷和欧洲地方化的语言断片,研究者不得不发动脑力去补全,去倾听,然后又忍不住发问。这样一个遥远的中世纪,随着研究的进展,呈现出越发清晰的轮廓。无论这种轮廓是来自后世的建构亦或想象,还是本样如此,在图片、资料、文献的不断解说中,中世纪成为可以碰触与讨论的具象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国家与社会、制度与生活、忧伤与快乐不断重塑起来。
本书以法律史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为导向,围绕法律史研究方法论、断代法律史问题、专题法律史问题、法律史研究综述四个部分,对相关法律史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教材既考虑到全面展现法律史专业学习中的主要问题,又兼顾了法律史研究的问题导向和理论指引,对法律史学、法理学等专业学术学位研究生在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学习提供了较好的指导。
中国古代监察法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基于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时代特点。中国古代监察法的系统性、完整性、持续性是世界法制史上所少有的。本书对中国古代监察法史料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与监察法制相关的人物及其思想进行了评介。
用一个个轰动社会的大案详解民国的法律史,紧紧地抓住了这一细微却又十分关键的变化,进而以此为视角理清了民国乱局,正可谓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了解民国历史的“梳子”。
本书是法学家梁治平的经典文集。所收录的四十篇短文,以“古法丛谈”为主题,将中国古代法作为讨论的对象,研究材料涉及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历史典籍,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的诸种文化和法律现象等。作者追本溯源,围绕着“法意”与“人情”两个主题,以独特的法学视角,结合中国古代的社会和文化,探索了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法律观念的萌生、法律制度的演变等问题。作者凭借对史料的娴熟掌握,穿梭于中国古代法的历史中,同时将其与其他文明体系的法律进行比较,旨在对中国古代法作富于同情的理解,从而由中国文化的设计与格局,去认识中国古代法的真精神。
作者卡夫卡受过多年的法学教育,并有着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审判》是他关于法律问题的作品。本书以约瑟夫的冤案为主要线索,完整再现了刑事诉讼的程序和细节,从社会现实、道德以及哲学的角度对当时的体制进行了批判,并对法律的意义进行了追问。本书被认为是法学学生的经典,甚至有学者评价,任何研习法律理论的课,都应以讨论卡夫卡的《审判》作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