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妈妈死了,我没哭;这是无情,该死。 隔天就和女友厮混;这是不孝,该死。 挑拨朋友仇家互斗;这是不义,该死。 我合该天地不容,人神共愤, 但你们企图用来拯救我的那一套,又算什么? 我杀了人, 只因夏日阳光太刺眼
就本书的主题而言,作者不局限于对施米特仕途的描述,而是提炼出一个持久性的命题:学术是时代精神的强化剂?毕竟施米特是一个非同一般的人物,即便他在二战后退居乡野,也把居处命名为 圣卡夏诺 ,借以表达对马基雅维利的致意,可见他的志趣之所在。本书蕞大的特色在于 并不涉及对个人的道德评价,而是对既成体制之误导力和全部学术部门易受体制诱惑的性质做出条理清楚的分析 ,亦即运用的是一种克制的、理性的笔法。作者真正地采取了一种 同情之了解 的态度,反复强调施米特的选择并不特殊, 仅仅是当时各个院系的众多大学教师群体中的一个范例而已 。
法律解释是现代法律实践和法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书全面呈现了法律解释制度的理论渊源,从方法论层面研究法律解释的主要技术,以及论述了该制度之于构建当代中国法治国家的必要性。中国的法治现状面临着法条主义、法律工具主义和法律浪漫主义的三重困惑,而成熟的法治国家早已告别了这样的严格规则主义时代,因此将法律解释制度在实践中落地是当下法治进程中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在这样的思考下,作者历史性地考察了法律解释的内涵、属性、功能、相关概念、原则和要素等,以及在应用层面的设计法律解释的规则,法律解释过程中的文义解释、论理解释等,更重要的是列举许多中外案例并结合当前中国法治环境,提出了我国在构建法律解释制度之时面临的迫切问题。
......
本书实际上是波洛克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记录集,演讲发表于 1911年,结集出版于1912年。和梅特兰、梅因等同时代的英国法学家一样,面对纵贯19世纪的英国大规模司法改革,波洛克试图通过对普通法历史轨迹的研究,实现英国传统法制精神与现代立法体系的衔接,为英国新时代的法学找到一条稳妥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全书共分八个章节,细腻地描写了作者对于普通法体系的各种理解与感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法善恶交织的道德面目;看到普通法琐碎的诉讼程序当中透露出的 自由 内涵;看到实际的传统权利与表面的形式体系间无休无止的争斗与妥协;看到普通法与政治的若即若离;看到普通法与经济情势间的相互影响,看到普通法在各种危险与挑战中不断调整、发展、扩张的漫长历程。 与传统意义上的法学著作不同,全书充满了浪漫的文学色彩
本书从历史的视角梳理了当代哲学的各种方法论,并以此解释了斯密的法学观,这种法学观是对大卫·休谟的发展和回应。作者认为在各种影响斯密的理论中,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是为重要的。作者详细研究了斯密的社会和政治思想,清晰地阐释了《道德情操论》中的道德理论、《法学演讲》和《国富论》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关系。
《监狱法学》共分十章,主要内容包括:导论、监狱法的基本原则、监狱法的渊源、监狱法律关系、监狱法律责任、监狱监督制度、特定类型罪犯刑罚执行保护制度、出狱人回归保护制度、国外监狱法律制度、我国监狱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展望等。全书体系新颖,安排得当,基本涵盖了监狱法学的内容,反映了该学科的整体框架。在内容的编排上,本书既注重理论的支撑,详细论述了监狱法学中的经典理论,同时也结合监狱行刑实践进行分析。书中所附的知识拓展材料,可以开拓读者的视野,增加对监狱法学理论与行刑实践的了解。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28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共五章,分别论述了中国妇女在室女时期的地位、已嫁妇的地位、为人母之地位、女子与公权力、女子犯罪与处罚等问题,可见自古妇女的地位即微渺,被视为附属品,对其的藐视以为极浓厚,通过本书可看出中国妇女曾受到何等的不平等对待。
沉默在私法体系中,具有不同的法律意义。在民法总论领域,沉默可以构成真正的意思表示或者意思表示的表象,也可以是容忍代理或者表见代理。在合同领域,沉默可以构成真正的承诺或者承诺的表象,又可能构成某项义务的违反。在侵权领域,沉默可能构成以沉默方式作出的被害人允诺,又可能构成以沉默方式为侵权行为。沉默是否具有法律上意义以及具有何种法律意义,归根到底涉及意思自治和信赖保护之间的互动和权衡关系。本书深入讨论了法律行为交往中沉默的问题。
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的精神,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并且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对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新的要求。 《鉴古明今:传统法文化的现实意义》,内容就是在学习和领会上述大政方针政策的背景下,经过理性的思考而作的。希望《鉴古明今:传统法文化的现实意义》可以为治国理政战略或策略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历史借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法治理论体系的完善以及司法改革的推进、国家监察制度的建立提供法文化的支持。全书由论中国古代的德法共治;依法治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中国古代的治国之要 监察机构体系与监察法;以良法促善治 中国古代立法考量;论中国古代的司法镜鉴和中国古代的法律宣传等六个部分组
《圆圈正义》一书共收录作者的49篇随笔文章,分为 圆圈正义 何谓榜样 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 身负权力 各自珍重 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数人的情感 生命的尊严 心怀永恒 活在当下 七大部分,作者在本书中运用特有的坦诚、自省而尖锐的笔调,探讨了法律、正义、道德、权力的理念与现实、分析了如张扣扣案、莫某纵火案等社会热点案件、分享了自身求学经验和对人生的思考。本书不仅启蒙读者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在于帮助读者理解法律背后 深层次的价值基础。
《对法、权利和自由的规范分析》一书中,作者马丁·范·海思(Martin VanHees)教授结合博弈论的方法、逻辑的结果和工具,以及法律实证主义、新制制度和决策理论的元素,对法、权利和自由进行了规范分析。此外,本书对自由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其对“自由主义悖论”的研究。作者在书中重新建立了争辩说,随后,他利用决策理论的工具,以开发和捍卫他的还原方法。本书适合于包括法律和道德哲学家以及政治理论家和社会科学家等在内的广泛读者。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哲学学院院长马丁·范·海思教授的《对法、权利和自由的规范分析》是一本在国际上影响很大的著作,海思教授的这部著作(实际上是他的两本英文著作的中文合集)受到了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的高度赞扬,说他发展了森的思想。
一个年轻的中国女记者,负笈美国攻读大众传媒课程。完成学业并带回这本书。作者对中国新闻无“法”有切肤之痛,因此她眼中的美国同行与法律之种种,既可作观照,亦可资借鉴。对国内传媒人以及须和传媒打交道的许多人,本书部堪作“手册”之用。
全书分四章。 在 章“案件与过错”中,阿甘本从历史语文学分析出发,揭示了这两个词模糊的词源,以及它们在概念层面的亲缘关系。他指出,这两个概念是法律建筑的前提,但构成法律领域的,是“罪”这一概念。由此,他过渡到卡尔?施密特的相关理论,并进一步探讨了法学中“制裁”这一概念。 在第二章“crimen与karman”中,阿甘本考察了常与“案件”“过错”联系在一起的拉丁语crimen和梵语karman的关系。后者即“业”,在佛教中指的是行动背后的意愿。他认为,“karman指的就是crimen,也就是说,存在一种可以归责并产生后果的行动”。承认这一点,便可引向意愿概念的诞生。 在第三章“意愿的困局”中,阿甘本阐述了古代世界经由亚里士多德到基督教世界的转变史,这也是意愿概念的诞生史。他指出,与佛教立场类似,柏拉图想要在“
任何社会都要面对纠纷解决、秩序维系的问题,变迁中的社会尤其如此。在变迁和转型中,旧的规则渐失效用,新的规则又无法一蹴而就,新旧纠葛,纠纷的解决、秩序的维系就成了问题,这正是中国乡村社会自近代以来所面临的一个基本困境。 《规则竞争(乡土社会转型中的纠纷解决与法律实践)》遵循韦伯的法律社会学传统,以华北一起土地纠纷为研究案例,探讨乡土社会转型中的纠纷解决与法律实践,深入揭示乡村社会纠纷解决的过程、机制和逻辑。作者指出,现下乡村社会并存多种纠纷解决途径和规则,由民众权宜性地选择使用,司法途径囿于内外局限,在纠纷解决中并不享有优先或权威地位。多元规则并存竞争,共同作用,在推动纠纷解决的同时,也遗留了潜在的危机。
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BBNJ)养护和可持续利用问题国际文书谈判政府间大会于2018年9月正式开启,标志着有关BBNJ的国际立法进程进入新阶段。BBNJ国际文书谈判是当前海洋法领域重要的国际立法进程,涉及海洋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海洋保护区等划区管理工具、环境影响评价、能力建设和海洋技术转让等重要、前沿的热点问题,.攸关海洋新资源和海洋活动空间等战略利益,牵动国际海洋秩序的调整和变革,各国都对该谈判予以高度重视。 为了帮助学界和实务界及时跟踪了解相关立法进程,《BBNJ国际协定草案要素概览(二)》对预委会主席精简文件进行了编译,旨在反映BBNJ国际文书谈判进程的阶段性情况,以推动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圆圈正义》一书共收录作者的 49篇随笔文章 , 分为 圆圈正义 何谓榜样 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 身负权力 各自珍重 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数人的情感 生命的尊严 心怀永恒 活在当下 七大部分,作者在本书中运用特有的坦诚、自省而尖锐的笔调,探讨了法律、正义、道德、权力的理念与现实、分析了如张扣扣案、莫某纵火案等社会热点案件、分享了自身求学经验和对人生的思考。本书不仅启蒙读者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更在于帮助读者理解法律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基础。
“路西法效应”的提出者菲利普·津巴多1969年进行过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本书作者之一犯罪学家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和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首次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即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这一心理学理论近年来影响很大。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
《法辨(法律文化论集)(精)》是梁治平先生的代表性文集,追随法儒孟德斯,而力图推陈出新,以“用法律去阐明文化,用文化去阐明法律”的原则,开创了比较法律文化研究的先河,奠定了比较法律文化研究的基础,是为法学理论的一部经典之作。 本书收录了《海瑞与柯克》《死亡与再生:新世纪的曙光》《比较法与比较文化》等文章。
本书稿探讨的核心是有前科公民的权利限制问题。限制有前科公民权利,即是让犯过罪、受过罚的人再次承受否定性评价以及权利的限制和义务的增加。由于基本权利有关公民的人格尊严、人身财产和生存发展,在整个公民权利体系中居于为核心和重要的地位,对有前科公民来说,限制基本权利的 痛感 尤为强烈。实践中出现的限制有前科公民就业权、社会保障权、荣誉权、隐私权等热点案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该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法律方法论》作为法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材,所描述、阐释的“法律方法”定位于:关于法律适用过程中法律解释、事实认定、法律续造与法律推理的方法与技术之学问。《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法律方法论》在整体框架结构方面,吸收了大陆法系法学方法论注重逻辑严谨、体系完整之特征,但在具体内容的设置与安排上,亦引进了美国法律方法知识体系中的某些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