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审判实践》是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组织编写的应用法学类图书,主要由上海市法院系统的法院审判人员、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人士撰稿,内容主要为法学实务研究和理论探讨。本书共收入文章25篇,包含专稿、司法实务、数字法院建设、案例精解、业务审判文件等方面的内容,对司法审判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借鉴和参考价值。
《法官的实践理性论》的研究以法的实践理性为主线而展开:从与理性密切相关的经验、信仰、思维等方面解析法官的认知、功能等;从与法官审判活动相连的能动司法、自由裁量、裁判文书等多种方面来探讨法官的角色定位;从与法官职业相关的法官科层管理、职业化与精英化、司法伦理等各种机制解读法官的地位,进而最终探讨当代中国法官在面临挑战与机遇时如何应对的司法理性发展走向。全书共有18章,分列70个问题,煌煌近百万余字之巨作,其中展现的研究方法有哲学、社会学、逻辑学、伦理学等诸种方法论原则的综合运用,而如此多面的对法的实践理性思考,揭示当代中国法官的经验与逻辑世界之堂奥,这在当下的学界并不多见。
本书以刑事调查实质化改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成都市两级法院的示范庭和对比庭案件的实证分析,并结合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重点研究法庭举证、法庭质证、人证问题以及法庭认证,以期对我国的庭审实质化改革有所助益,包括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可能的优化路径。提出:庭审调查实质化改革技术路径和法治路径,相互间属于协同关系而非排斥关系,二者的直接目的虽有不同,但*终目标都在于充分保障人权、提升司法能力、维护司法独立。技术路径是法治路径达成的基本方式,而法治路径是技术路径的前进方向。通过破除技术路径遇到的制度框架障碍,可以提升技术路径改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为方便执行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实务工作者查阅,中国行为法学会执行行为研究会组织编写了本书,为《变更追加规定》《财产保全规定》《终本规定》《公布失信被执行人规定》《财产调查规定》五个新近出台的执行司法解释编写了适用指导与关联条文对照。 该书作者均具有丰富的执行实践经验,参与了相关司法解释的起草、讨论和修订工作,对相关问题有着比较深入的研究。希望本书可以对广大法律工作者理解与适用上述司法解释有所帮助。
8月6日上午,*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规定》明确了民间借贷利率与利息的“两线三区”:借贷双方没有约定利息,或者自然人之间借贷对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无权主张借款人支付借期内利息;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有权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但如果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则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应当被认定无效,借款人有权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实际出借的金额认定为本金;除借贷双方另有约定的外,借款人可以提前偿还借款,并按照实际借款期间计算利息。
本书根据2013年上海法院百例精品案例的评选结果*终精选而成,共86件,具有典型性、疑难性或者新颖性的特点,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上海法院审判工作的一个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