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审判实践》是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组织编写的应用法学类图书,主要由上海市法院系统的法院审判人员、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人士撰稿,内容主要为法学实务研究和理论探讨。本书共收入文章25篇,包含专稿、司法实务、数字法院建设、案例精解、业务审判文件等方面的内容,对司法审判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借鉴和参考价值。
《大国转型中的法官管理 信息、激励与制度变迁》试图从信息经济学和激励理论的经济学视角探讨如何回应大国转型背后的法官管理难题和法治难题。基于长期的法院调研和2000多份法官调查问卷,尝试描绘当代中国真实的法官群体及其面临的制度环境,不仅在当代司法改革的历时语境中尽力概括一个既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的法官管理模式,更以一种 同情式理解 的态度设身处地地理解中国法官和中国法院在具有强烈路径依赖性的宪制架构下的种种 不得不 。此外,《大国转型中的法官管理 信息、激励与制度变迁》也致力于打通理论法学和部门法学之间的理论藩篱,并试图勾连起司法制度研究与诉讼法学研究之间隐秘的理论通道,更进一步,探讨法官管理和程序法治,甚至社会和经济发展之间更一般性的理论问题。 虽然中国法院深度 嵌入 在既有 条块 之间既结合
本书稿研究的 司法官 ,主要包括审判官(当时一般称推事)和检察官两类司法人员(因研究关联,也会部分涉及司法行政人员、法政毕业人员等)。时间上限为1906年,因为中国现代新式司法机构和司法官群体始于该年;下限截止到1928年,因为该年民国北京政府终结。需说明的是,在此期间中国存在多个政权,如南京临时政府、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权等,这些政权的司法官个体与群体,在此暂不论及。简言之,本书稿以掌控中央政权的清政府和民国北京政府的司法官个体与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现代中国法治的艰难历程,呈现法制移植在现代中国展开的复杂状态。围绕这一主题,书稿从现代司法官产生的 旧 路径与 新 通道,清末制度变革与司法官群体组合构成,辛亥鼎革后司法官群体的分流与重组,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法律界的交游网络与内外生态,法治环
我国法院系统正在从信息化建设时代走向智慧法院建设时代,本书正是对智慧法院建设的司法实践进行系统梳理和全面考察的法学著作。作者以法院运作一般原理和人工智能技术逻辑为基础,以智慧法院建设的实践策略和技术路径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和挖掘当下智慧法院建设的经验与问题,按照理论基础、应用场景、关键技术、实践策略的逻辑,呈现了当前智慧法院建设的需求成因、具体内容、存在问题及发展路径,并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司法实践逻辑的智慧法院建设技术方案抛砖引玉。 本书针对性强,理论与实践连接紧密,对我国完善司法体制改革、建设智慧法院具有参考价值。
智慧法院改革的推进清晰地展现了我国法院为适应经济社会数字化大变革自下而上地开展自我改造,生成审判新模式,并自上而下复制推广的改革路径。我国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司法的融合效果已初步显露,未来将加速变革。本书在深度剖析应然目标与实践进展的基础上,提炼当前智慧法院诉讼平台与规则建设的主要障碍,最后给出排除障碍的建议,为该项重大司法改革的顺利推进建言献策。
本书以检察行为为主线,以检察行为相关原理为基础,以检察理论与实践司法创新为支撑骨架,涵盖司法实践中检察行为运行的具体理论、现实、问题与调适。可以说,本书是一本通过检察行为来关照检察司法改革现实的作品,构建了检察行为在各个相关领域运作的理论与现实的真实图景。
本书所选案例均是国家法官学院从各地2015年上报的典型案例中挑选出来的精品案例,全面涵盖该领域常见纠纷内容。案情凝练,并由主审法官精心撰写裁判要旨与法官后语,可读性、适用性强,能帮助读者*限度地节约查找和阅读案例的时间,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为法官、检察官、执法人员、律师、法律顾问办理相关案件以及案件当事人处理纠纷参考书。
本书是《中国法院2017年度案例系列》(全21册)的一个分册,物权纠纷。内容包含物权保护纠纷、所有权纠纷、用益物权纠纷、占有保护纠纷、担保物权纠纷等案例。所选案例均是国家法官学院从各地2016年上报的典型案例中挑选出来的精品案例,全面涵盖该领域常见纠纷内容。案情凝练,并由主审法官精心撰写裁判要旨与法官后语,可读性、适用性强,能帮助读者*限度地节约查找和阅读案例的时间,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为法官、检察官、执法人员、律师、法律顾问办理相关案件以及案件当事人处理纠纷参考书。
本书所选案例均是国家法官学院从各地2015年上报的典型案例中挑选出来的精品案例,全面涵盖该领域常见纠纷内容。案情凝练,并由主审法官精心撰写裁判要旨与法官后语,可读性、适用性强,能帮助读者*限度地节约查找和阅读案例的时间,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为法官、检察官、执法人员、律师、法律顾问办理相关案件以及案件当事人处理纠纷参考书。
*人民检察院2020年共发布第十六批、第十七批、第十八批、第十九批、第二十批、第二十一批共六批指导性案例:其中于3月5日发布了第十六批共4个指导性案例;于3月25日发布了第十七批共3个指导性案例;于4月8日发布了第十八批共3个指导性案例;于6月3日发布了第十九批共3个指导性案例;于7月21日发布了第二十批共4个指导性案例;于7月28日发布了第二十一批共4个指导性案例。 2020年度的指导性案例对我国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加强对刑事判决、裁定和侦察活动的监督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书囊括了*人民检察院2020年发布的所有指导性案例,具有很强的司法实践指导意义。
《法院与媒体》考察了美国联邦法院的大法官是否越来越注重公众形象,以及现象背后的原因。本书讨论了大法官“走向公众”的动机,并且揭示出他们在21世纪更加受到媒体关注。 本书描述了大法官与记者之间的互动,这是他们通常不会公开讨论的。作者理查德戴维斯解释了大法官为何关心媒体和公共关系,如何采取外部策略去影响记者对他们本人及法院的报道,以及记者参与这种互动关系的方式和原因。基于有关19、20世纪的大法官们的资料,本书探讨了历史上的大法官与媒体的互动关系,并对1968至2007年这四十年间纸质和广播媒体有关大法官的报道作以内容分析。
本书根据现行《律师法》、《公证法》、2013年1月1日实施的《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在原版的基础上作了相应的修订。在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将系统阐述律师和公证基本制度和基本理论,突出律师、公证实务特点和要求,力求将基本制度阐述和实务操作融为一体。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由衷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