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旨在我国罪错未成年人保护处分的司法化进行完善,研究以 理论综述 域外制度综述 立法完善 处遇完善 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从当前罪错未成年人处遇模式的发展方向来看,处遇模式的司法化是今后主流发展方向。从最高人民检察院于 2019年2月发布的《2018-2022检察改革工作规划》来看,计划在未来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罪错行为的防治措施,包括临界预防、家庭教育、分级处遇和保护处分制度,旨在平衡未成年人的保护与惩罚,以期有效实现未成年人的社会融合和个人发展。在研究方法上,采取法教义学、文献综述、类型分析及进行研究。在作者看来,想要完成罪错未成年人保护处分立法完善,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保护处分与现行刑事司法体系相融合,形成 刑罚-非刑处罚-保护处分 的刑事后果体系;二是与相关部分法的衔接,包括我国刑法、刑事诉讼
当前,我国的刑事法研究不仅日益繁荣,而且正处在重要的转型阶段,更多地借鉴国外前沿研究成果正当其时,这既能为我国了解国外前沿成果创造更多的机会,也能为我国刑事法研究走向世界铺平道路。本书秉承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的理念,旨在通过翻译国外刑事法的前沿成果,来为我国刑事法研究提供域外经验,扩展视野。 本书主题是当下国内外最为关注的网络刑法问题,内容主要遴选近来国外关于网络刑法的前沿论文、立法、判例,分主题专论、刑法评注、判例研究、立法动态、环球视野五个栏目,目的在于通过引介德国、英美、日本的先进研究成果,为我国网络刑法的研究提供借鉴,并打开一扇新的窗口,扩大研究者的视野范围。研究者凭借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可以站在更加国际化、体系化的角度,重新审视我国网络刑法研究的现状及趋势,加深相关问
《刑法分则实务丛书·刑事案例诉辩审评:诈骗罪》对有关诈骗罪的基本理论及司法认定要点做了精辟的阐述和论析,着重集成了与诈骗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介绍和评述,并整合了与诈骗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等办案依据。《刑法分则实务丛书·刑事案例诉辩审评:诈骗罪》以上述三部分内容为编写体例,清晰明了地介绍了诈骗罪相关案例的实务特点,极有利于实务工作人员进行研究和学习,以提高实务办案能力。
《刑法分则实务丛书·刑事案例诉辩审评:诈骗罪》对有关诈骗罪的基本理论及司法认定要点做了精辟的阐述和论析,着重集成了与诈骗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介绍和评述,并整合了与诈骗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等办案依据。《刑法分则实务丛书·刑事案例诉辩审评:诈骗罪》以上述三部分内容为编写体例,清晰明了地介绍了诈骗罪相关案例的实务特点,极有利于实务工作人员进行研究和学习,以提高实务办案能力。
刘树德同志收集近50个涉及牵连犯的案例,围绕牵连犯的各个理论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分析,作者认为主要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从司法实践中引申出牵连犯的理论问题,并结合有关案例加以阐述。这是一种应用型的法理研究,对于解决司法实践中的有关牵连犯的疑难问题是十分见效的。 二是对与牵连犯相关的罪数表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在本书中,刘树德同志围绕着牵连犯,但又不局限于牵连犯,而是对一些与牵连犯相关的罪数形态都予以展开论述。书中涉及复合犯、结合犯、包容犯、结果加重犯、兼容犯、目的犯、吸收犯、转化犯等诸多犯罪形态。
本书的编写目的是服务于司法实践,因此,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力图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实 所谓实,就是要求作者以服务于司法实务为目的,重点研究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在编写体例外上不苛求体系的完整,对一些司法实践中运用较少的或者存在问题不多的罪名,未予论及;对司法操作无关或意义不大的方面,如犯罪客体等问题,不予提及,或者一笔带过;之所以如此,其目的就在于集中篇幅,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重点疑难问题,进行深入详尽的分析论证,以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 2.新 所谓新,就是要求作者反映的问题新,采取的论证方式新,使用的研究成果新,依据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新,以期对原来没有取得共识的传统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对新的出版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研究。 3.深 所谓深,就是要求作者对研究
依照大清刑律草案分则的规定排列了36类罪,依今日中国大陆刑法理论进行概括,可分为七大类:危害国家安全罪;渎职罪与贿赂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刑法分则》作者熊元翰论述有详有略,将更多的笔墨放在社会上多发或者是法律上有新的变化的罪种上,并对犯罪的罪种、构成要件、认定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以及规定的不足之处等进行阐述。许多论述,至今看来仍然具有借鉴作用。
本书针对经济领域从业人员、法律学习者和研究者以及法律实务工作者专门编写,包含关联解释、非刑事法节选、罪之界限、案例指引、法条变革等丰富且立体的内容,既强调刑法主条文与关联内容的衔接,也强调刑法典、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之间的衔接,又强调行政处罚、民事处罚与刑事处罚的协调与衔接,是一本能够帮助读者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把握我国经济犯罪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的大型工具书。
德、日刑法采取三阶层犯罪构成体系,我国采取平面耦合的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犯罪构成体系不同,经由犯罪构成识别而形成的犯罪类型呈现差异。研究我国刑法中的危险犯应立足于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构成体系和现实生活实际,不能顾此失彼。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社会凸显出新的危害行为类型及新的危险源头,现有刑事立法无法应对。因此,风险社会背景下,研究我国刑事立法趋势及司法应对危险方法就显得很有意义。鉴于此,本文立足于我国刑法规定、犯罪构成体系及社会发展境况,对我国危险犯及风险社会风险的治理展开研究,以助益于刑事立法及刑事司法。 绪论部分主要讨论犯罪分类,为研究我国危险犯建立前提。德、日三阶层犯罪构成体系根据行为该当构成要件是否需要结果为标准,将犯罪分为行为犯和结果犯;根据行为对法益的侵害样态,
刑法为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之相应,刑法学可谓是我国法学领域里起步最早的学科之一,也是研究相对成熟的学科,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中国刑事法制建设丛书·刑法系列:单位犯罪适用》作为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广大从事刑法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高层次的交流平台,也使广大读者系统和全面地了解刑法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
《强奸罪:解构与应用》采用跨领域的动态研究方法,突破时间、空间以及学术领域的局限,从浩瀚纷杂的具体社会现象中提炼出强奸罪的基本属性这个概念,并在它们之间的纵横关系的基础上,对刑法中的强奸罪的设置与认定规律进行挖掘与探索,将有关强奸罪的具体问题置于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与趋势中去观察与解读,立意高远、论证周密。
......
近年来,笔者应邀赴省和一些地、市检察机关举办的业务培训班讲授自侦业务课,虽然不太系统,但不少同行和省院政治部的同志都认为课程在目前职务犯罪成因的分析研究和侦查对策方面,从观点、经验、技巧到可操作性等,都有一些可取的独到之处。授课之余,同行们提出:“你是否应把近来的讲稿再做系统整理,形成体例、内容都比较完备的书稿?”凑巧,不久前和省检察官学院的一位领导闲谈中,他邀我编写一部自侦教材。基于此,笔者继《慎——反腐档案》一书落笔之后,从不同角度就职务犯罪的成因和查处此类案件的侦查技能方面,结合新近本人授课所讲的内容,以及对新时期职务犯罪的新情况、新特点的思考,编写了《缜——职务犯罪与侦查对策》一书。本书主要联系近年来职务犯罪的特点和侦查业务工作的实际,结合本人曾从事自侦工作二十三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