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2011年出版的《银行业务法律合规风险分析与控制》修订版。近几年,一些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相继出台,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和转型发展等方面出现许多新变化,银行业务法律合规风险防控工作也积累了一些新经验,取得了一些新成果。为了及时反映这些新的发展变化和工作成果,根据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对该书进行了全面修订,修改、合并了有关章节及相关内容,增加了银行理财业务、互联网金融业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商业银行近年来开展的新业务内容,补充了银行业务法律合规风险控制工作新经验和新成果,力求使本书更加契合银行业务法律合规风险防控工作实际,进一步增强本书对有关业务工作的指导作用。
饶品贵博士在《货币政策信贷资源配置及其经济后果研究》中系统展示的货币政策与企业财务、会计行为的互动研究,正是修正以上所述脱节现象的较早的尝试。本书首先提出了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互动研究的思路,然后把这种思路应用到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上去,分析其对企业融资行为、投资行为、未来业绩及会计特征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对政策制定、企业决策具有的参考意义。 在学术价值上,《货币政策信贷资源配置及其经济后果研究》的研究奠定了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互动研究的基础,为学术界研究其他宏观政策的微观影响提供了思路。在实务价值上,本书为企业在不同货币政策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活动提供了借鉴,为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了微观反馈证据。
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银行法教学和研究的总结,体现了作者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与相关的教材和著作不同,本书全面讨论了银行私法和银行公法,包括银行与客户的存、贷合同,支付结算的法律关系,银行破产法,银行监管的国际法、区域法和法。本书通过对外案例的评析,系统阐述了银行法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我国新银行立法存在的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指导意义。
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信用担保的广泛应用。本书在详尽研究我国及国际商会、联合国有关保函和备用信用证法律、惯例、公约的基础上,对银行保函和备用信用证的含义、分类、法律属性、运作程序以及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对于我国银行及其他担保机构开展保函和备用信用证业务的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也为我国未来完善相关立法提供了参考。
在金融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银行业务创新层出不穷,合法合规问题更加值得关注。张炜主编的这本《银行业务法律合规风险分析与控制(上下)》从银行业务的操作模式和法律结构入手,系统分析探讨了银行各类业务中的法律合规风险及其控制对策。为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银行业务法律合规风险分析与控制(上下)》对每项银行业务按照“业务概述”、“法律规制”、“法律合规风险分析”和“法律合规风险防控”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在提出风险防控措施时,注意从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进行分析提炼,以方便银行各级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和法律人员阅读使用。此外,本书每个业务章节中都配有相应的案例分析,力求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析,进一步增强相关业务应用指导作用。
《银行卡业务法律风险防控理论与实务》从法律风险防控的角度研究和探讨了银行卡这一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的理论与实务问题。全书以银行卡业务经营管理流程为主线,高度概括业务核心内容,提炼法律关系及法律风险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法律风险防控措施。同时,以近年来外典型或新型的银行卡业务案件为素材,将案例剖析、业务操作与法律分析相结合,深入分析争议焦点问题,结合商业银行工作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性。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外币或国库券等有价证券,能否成为民间借贷的标的物?借用物品是否属于民间借贷?买卖物品后因欠款后又书写借条,是否属于民间借贷?以购房合同方式进行借款,应当按照何种合同履行等。
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信用担保的广泛应用。本书在详尽研究我国及国际商会、联合国有关保函和备用信用证法律、惯例、公约的基础上,对银行保函和备用信用证的含义、分类、法律属性、运作程序以及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对于我国银行及其他担保机构开展保函和备用信用证业务的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也为我国未来完善相关立法提供了参考。
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银行法教学和研究的总结,体现了作者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与相关的教材和著作不同,本书全面讨论了银行私法和银行公法,包括银行与客户的存、贷合同,支付结算的法律关系,银行破产法,银行监管的国际法、区域法和法。本书通过对外案例的评析,系统阐述了银行法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我国新银行立法存在的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指导意义。
张成虎、王宝运、孙陵霞编著的《商业银行反洗钱有效性评价》系统阐述了商业银行在**反洗钱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梳理了商业银行反洗钱有效性的国内外文献,深入剖析了商业银行反洗钱有效性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影响商业银行反冼钱的关键因素,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商业银行反洗钱有效性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及其影响效应。运用反洗钱相关理论,参考国际反洗钱规则、标准和我国相关反洗钱法律制度以及反洗钱工作实践等多种因素,设计了商业银行反洗钱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反洗钱有效性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