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从法学学科出发,结合环境法医学交叉学科开展编写,全面、系统地呈现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制度安排,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概论、环境司法诉讼程序相关制度、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标准与技术规范。本书从环境法基本概念入手,按照学理和法律分类,详述了环境民事侵权诉讼、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等不同类别诉讼的具体程序,系统地介绍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具体技术标准和行为规范,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建立规范和实践的联系。
遗传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农业、生物及医药产业的基础,因此成为世界各国商业公司及研究机构争取和掠夺的重要资源。我国遗传资源流失问题严重。本书系统分析了遗传资源流失的概念和特征、我国
本书将着重结合北京、天津、河北地区的裁判以及行政处罚为基础,重点研究环境犯罪认定中的具体疑难问题,对环境犯罪的行政违法和刑事违法问题进行具体探讨,完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衔接。尤其针对环境生态的统一性,从三地区判决的量刑数据评估,确立规范化量刑,保证刑罚的效果。
本书将着重结合北京、天津、河北地区的裁判以及行政处罚为基础,重点研究环境犯罪认定中的具体疑难问题,对环境犯罪的行政违法和刑事违法问题进行具体探讨,完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衔接。尤其针对环境生态的统一性,从三地区判决的量刑数据评估,确立规范化量刑,保证刑罚的效果。
大气污染是人类工业时代开启以来蔓延 广也影响 深的污染之一,至今仍是各界共同努力研究与攻克的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 ,经济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决定了大气污染的治理仅仅依靠行政区划的政府独立治理已难以有实际的突破和进展。在此认识下,本书立足于法学领域,将大气污染与环境法治理论相结合,探讨法律机制下区域型大气污染防治之道。本书主张构建的大气污染区域治理法律协调机制目的是希望通过机制、制度的建立以规则和程序的方式协调区域内法律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区域之内构建一个权力快速运行通道,使区域内各法律主体在完成地方大气污染治理事务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整体性事务进行衔接,从而提升区域大气污染的治理效率。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进行修订,此后相关部门发布了四个实施新环保法的配套法规。2015—2017年,环保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专家团队对上述四个配套办法的实施与适用情况展开调研与评估,竺效主编的《新环境保护法四个配套办法实施与适用评估报告(2015-2017年)》就是这三个报告的总成果。报告对四个配套办法的实施与适用情况进行了多向度分析,展现了科学的调查与研究过程,主要内容包含对四个配套办法法律文字的准确性、明确性、规范性进行文义评估,对适用难点、条款使用率、疑难典型案例等的实施和适用情况进行评估等,旨在为我国环境保护立法与司法实践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提供具有借鉴与参考价值的数据和资料,推进中国环保事业健康发展。
徐祥民编著的《中国环境法学评论》是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的会刊,创刊于2005年,系公开出版的学术集刊,已在每年举办的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学术年会上形成持续影响。以推新、辨理、启智为办刊宗旨,《中国
\"本书是一部学术型环境法教科书,是作者近十年环境法教学科研的体系性思考。本书不仅对环境法学基础概念、基本原理、主流观点等进行阐述,而且紧扣中国环境司法案例,以期推进环境法的公私法融贯性研究。在内容体例方面,通过“规范-学说-案例”的灵活切换,以及立法论和解释论的综合研究,从环境法学的主体性、体系化、本土化等方面,对环境治理以及环境法的现代化、现代性等议题进行有益探索。在结构编排方面,每章的开始和结尾列出内容提要、关键词以及研究选题,从基本概念分析开始,渐进到法律规则的理解和运用,再进阶到环境法学原理的探讨和判例分析,精心描绘了生态文明时代的环境法治图景。规范:展示新时代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新成果,如美丽中国、环境基本国策、 环境义务、环境法法源、环境法典、环境基本法、高水平保护
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虽然属于市政公用事业,但比之于其他行业而言具有鲜明的“环境性”特征。由此,本书探索了此方面的理论研究空白;其次,从部门法学角度来看,现有关于市政公用事业公私合作(PPP)的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