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国内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自然资源问题日益突出,自然资源能否有效合理利用已成为我国经济是否可以保持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五大发展理念 ,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作为 十三五 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目前,我国自然资源利用总体矛盾为:一方面,非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进一步耗竭,另一方面,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也因过度开发、使用和没有有效保护而面临巨大供应危机。政府如何在 市场失灵 理论下,依法有效、适度干预资源市场使其可以满足我国经济的发展需求,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书即以上述问题为主要关注对象,分析和探讨了我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法制
遵循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环境刑法研究,可以有效解决环境刑法在环境保护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的难题。环境刑法立法作为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环境刑法研究的起点,对环境犯罪罪名的体系、犯罪构成,以及相应的刑罚配置进行科学设置,并且作为静态的环境刑法规范文本而存在。环境刑法适用是环境刑法规范体系实际运用于现实生活,将环境犯罪和环境刑罚的抽象规范与具体的环境犯罪现象进行对应,并形成相应的司法结果。环境刑法行刑则是将环境刑法适用的终结果付诸相应的刑事执行机关,即对环境刑法适用中形成的结果进行实际执行,达到惩罚环境犯罪人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目的。通过环境刑事一体化把环境刑法立法的实体性、程序性、执行性内容统一起来,促进立法与司法、执行的紧密结合,强化和提高环境犯罪惩治的效果。
本教材从法学学科出发,结合环境法医学交叉学科开展编写,全面、系统地呈现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制度安排,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概论、环境司法诉讼程序相关制度、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标准与技术规范。本书从环境法基本概念入手,按照学理和法律分类,详述了环境民事侵权诉讼、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等不同类别诉讼的具体程序,系统地介绍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具体技术标准和行为规范,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建立规范和实践的联系。
本书是中国部全面介绍野生动物和驯养动物保护法律制度的教科书。其不仅立足于我国动物保护的现实状况,并且充分体现了与国际动物福利法律制度发展趋势相接轨的特色。 本书首先从动物范畴的界定、动物的作用出发对动物福利、动物权利以及动物保护法的内涵和立法原则等进行了细致的法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动物保护法的历史溯源、古今中外动物保护立法的产生、发展、演变及世界动物保护立法及实践等予以了实证梳理。尤其是系统介绍了动物保护立法先进国家和地区的野生动物和驯养动物保护的法律制度。后,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动物保护思想和现阶段动物保护实践,深入探讨了我国的动物保护组织、动物保护法的研究和教学及现有的动物保护立法的阙如,并进一步思考了和谐文化视野下我国动物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的路径。 本书吸收和借
刘年夫、李挚萍主编的《正义与平衡——环境公益诉讼的深度探索》是“水域污染公益诉讼国际研讨会”的论文汇编。这些论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学术界、法律界的研究成果,既有法律实践工作部门的翔实资料,更有学者、法律工作者对相关问题的独到见解,书中还附上法院审理的鲜活案例材料,内容可谓丰富多彩。
《千字文》中曾描述和田玉:“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其聚天地之精华,得日月之灵气。 随着时代的演变,古人则以这青、赤、黄、白、黑五色为正色,其他为间色。时至今日,神石就是我们当代人比较追捧的和田玉。书中用精练的语言、精美的图片、实用的知识、准确的概念介绍了新疆和田玉的投资、收藏和鉴赏的基础知识。因此,不论是从文化传承,还是从厉史研究;不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从安居乐业的角度考虑,收藏新疆和田玉就是收藏中华文化和西域文明的一种境界。
本书从外经典案例入手,结合作者参与环境立法的经验,深入浅出地论述了环境法治的理论与实践,兼以对重大环境事件的评论与剖析,使读者对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的认识趋于深入,可供环境保护从业者及环境法研习人员参阅及典藏。
我国刑法规定的许多犯罪,都与有关的专业有密切的关系,都以有关的专业理论和知识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知识专门化,人们往往只掌握其中的一种而不及其余,势必影响对上述犯罪的全面、深入地理解。 本书作者突破“刑法”的围城,大胆地把危害环境资源的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放在一起来考察,形成“立体刑法学”研究思路。 书中同时辅以典型案例,对危害环境资源的各罪进行准确细致的剖析讲解,对广大的法学院系师生、法学研究人员以及从事环境保护法律实务人员都颇具参考价值。
《林权法律问题研究》从“价值”到“规范”的进路,运用价值法哲学理论、法社会学理论及物权法理论探讨了林权法律价值、林权法律原则、林权法律等林权理论问题,沿着从“主体”到“客体”的途径,运用分析法哲学理论、法社会学理论及民法理论分析了林权的主体法律规则、林权的客体法律规则、林权流转法律规则、林权登记法律规则等林权法律规则和林权法律政策;从“理论”到“实践”路径,运用法社会学理论、法人类学理论及林权理论检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理论、贵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和实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