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运行的内在机理研究》是 司法改革背景下我国民事诉讼运行机制完善研究 丛书中的一本,也是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该书作者是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占善刚。该书以程序的整体推进为视角,对民事诉讼运行应遵循的基本法理做了深入的比较法研究。该书对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民事诉讼运行的诉讼要件、诉的架构、民事诉讼中的抗辩、民诉的证据法理、民诉的程序展开等内容进行了专章研究。《民事诉讼运行的内在机理研究》的研究严谨细致,充分比较了各国与地区的立法例,对我国民事诉讼运行机制提出了改革建议。
略式程序是从罗马法诉讼程序简化变革过程中分化出来的独立的特种诉讼程序,与普通程序的简化版简易程序分属不同的程序范畴。各具体略式程序用途各异,但共享核心程序元素而具有家族相似性:略式程序的目的不是解纷,而是迅速形成执行名义;不对主诉案件进行完整、实质审理即作出裁判;其裁判有形式确定力和执行力,没有既判力。略式程序与诉讼程序相通,但不依附于诉讼程序独立运行,与非讼程序有本质区别。略式程序适合于当事人没有实质争议、对及时实现权利或寻求预防性保护有迫切需要的案件。其运行机理遵循实体权利逻辑,不能突破最低限度程序保障,适用 异议-撤销 简式救济机制。略式程序的制度目的、审理方式、制度逻辑、程序保障和救济机制等核心要素与确权型案件均有高度的匹配性,可以成为确权型案件程序规则构建的理论基
本书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是对医疗案件实务经验的理论总结,包括医疗纠纷概述、医疗案件证据保全、医疗损害鉴定、医疗纠纷解决途径、医疗风险分担和互联网医疗纠纷的风险及防控;后半部分是医疗纠纷案例精析,通
《最高人民法院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由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贯彻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著
笔者吸收和借鉴了发端于日本实务教育的要件事实论的基本思维方法,以我国学说理论与立法、司法实践为基础,尝试着初步建构中国法语境下的要件事实论,并为寻找当事人主义诉讼体制下的审判方法提供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结论。笔者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阐述:(1)既然要件事实在所指称的对象事实上相当于实体法中的法律事实和程序法中的主要事实,那么这一概念存在的价值何在?其与法律事实和主要事实相比有何特征?对本问题的研究与回答构成本书的第二章。(2)作为要件事实论的实体法基础,证明责任理论在我国学界已经有相当程度的研究,其中的法律要件分类说甚至已经成为我国学界的通说并在的立法层次上得到肯定,但作为证明责任理论的问题意识基础,即法官在真伪不明的情形下如何裁判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较为深入的阐述,这在某种程度上影
作者从事民事律师工作15年,其间书写了大量民事代理词,从中选出40余篇编成此书。收录本书的代理词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每篇代理词都分为案情简介和民事代理词两部分。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代理词中涉及的当事人和单位均为化名。本书有助于提升新执业律师办理案件的条理性、严谨性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同时也为承办法官公正办案提供了有力工具。
本书除导论和结语外,共分七章。 导论,首先介绍选题的意义。涉诉信访问题是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和法律问题。其次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概括目前信访问题的研究状况及特点,并对本书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进行交代。 第一章为涉诉信访的概念阐释。通过梳理学界已有的认识,解决涉诉信访的界定以及涉诉信访与相近制度的关系问题,即澄清涉诉信访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涉诉信访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界定研究范围,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章为我国涉诉信访制度的形成和演进。通过对我国涉诉信访制度的产生、发展的主要历史节点的描述,从政治和法律两条进路,分析该制度所具有的政治上的、意识形态上的正确性以及在司法制度、法律技术上与诉讼规律的背离。从历史发展角度阐述涉诉信访的本质。 第三章为涉诉信
笔者吸收和借鉴了发端于日本实务教育的要件事实论的基本思维方法,以我国学说理论与立法、司法实践为基础,尝试着初步建构中国法语境下的要件事实论,并为寻找当事人主义诉讼体制下的审判方法提供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结论。 笔者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阐述: (1)既然要件事实在所指称的对象事实上相当于实体法中的法律事实和程序法中的主要事实,那么这一概念存在的价值何在?其与法律事实和主要事实相比有何特征?对本问题的研究与回答构成本书的第二章。 (2)作为要件事实论的实体法基础,证明责任理论在我国学界已经有相当程度的研究,其中的法律要件分类说甚至已经成为我国学界的通说并在的立法层次上得到肯定,但作为证明责任理论的问题意识基础,即法官在真伪不明的情形下如何裁判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较为深入的阐述,这在某
《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是《张晋藩法律通史系列》中的一本,张晋藩先生作为法律史学的开创者、奠基人、大家 ,以系列的方式推出关于中国法律史的十本专著。本书阐述了中国古代从先秦到晚清的民事诉讼制度,作者对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轨迹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本书拟出版书目:1.《中国民法史》2.《中国监察法制史》3.《中国监察法律思想史》4.《中国司法文明史》5.《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史》。
民事案由制度是我国法治长期发展的产物,最早可追溯之秦汉,但以此为题的专门理论研究,却至今寥寥无几,《民事案由制度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围绕对民事案由制度的理论与实务研究,如民事案由的定义、特征、分类和构成要素,民事案由与相关概念和制度的辨析,民事案由的确定,民事案由制度的功能,民事案由制度的历史渊源,民事案由制度与域外相近制度的比较分析,民事案由制度现状与问题以及民事案由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等,运用大量数据、图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从理论与实务和制度规定等方面,深入和系统地阐述和分析了民事案由诸多的理论与实务问题,为民事案由制度的基本理论建构、民事案由制度的实务考察以及发展与完善等,提出了一管之见。
民事证明制度改革的架构与径路研究是司法改革背景下我国民事诉讼运行机制完善研究丛书中的一本。本书从民事证明的概念发端入手,对民事证明制度中的陈述、抗辩、自认、表见证明、失权、证明妨碍、证据保全等相关制度及规定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比较各国立法例,得出了相关制度改革的架构与路径建议。
笔者吸收和借鉴了发端于日本实务教育的要件事实论的基本思维方法,以我国学说理论与立法、司法实践为基础,尝试着初步建构中国法语境下的要件事实论,并为寻找当事人主义诉讼体制下的审判方法提供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结论。笔者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阐述:(1)既然要件事实在所指称的对象事实上相当于实体法中的法律事实和程序法中的主要事实,那么这一概念存在的价值何在?其与法律事实和主要事实相比有何特征?对本问题的研究与回答构成本书的第二章。(2)作为要件事实论的实体法基础,证明责任理论在我国学界已经有相当程度的研究,其中的法律要件分类说甚至已经成为我国学界的通说并在的立法层次上得到肯定,但作为证明责任理论的问题意识基础,即法官在真伪不明的情形下如何裁判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较为深入的阐述,这在某种程度上影
希望通过这些年亲自办理的一些典型民事案件,对案件中蕴含的法律原则、法律理论、法律规则进行分析和总纮,将案件从纯粹的事实层面提升到抽象的权利义务层面进行分析,以期从个案到法理进行逆思维的研究。另外,笔者在执业中通过和诸多当事人的接触后也发现,我们的社会对法律的渴求已经从简单的一般性普法到法治精神普及的阶段了。民众无论是否受过教育,或者受过什么程度的教育,基本上都知道发生了纠纷、矛盾是有法律规范他们的行为的,要依照法律来处理。但是对于法律的具体规定他们不甚了解,他们不理解法律,不理解为什么法律会有这样的规定,这个规定的义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对他们利益不利的规定。有些人能够接受或者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去理解,有一些人则思想出现了偏差,采取不恰当,甚至 过激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本书在尽量吸收刑法学界新研究成果及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基础上,从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等角度,围绕刑法规定的具体内容以及刑法前沿问题,阐述了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定以及基本原理。全书分上下两
如果说证明责任是民事证证据制度的核心,证明责任分配便是核心中的核心。证明责任的分配,横跨民事程序法与民事实体法两大法域,确定证明责任的分配,既要考虑到民事诉讼制度的自身规律和内在要求,又要考虑到民事实体法的立法宗旨与具体规定。
刑事辩护是律师工作中拥有挑战性、最展现能力和技巧的领域之一。作者欲通过本书的出版,给刑辩律师展示刑辩技巧、交流实务经验。证据辩护涉及刑事辩护的关键。打官司就是打证据,证据辩护是每一位刑辩律师的基础工作
本书在系统介绍抗辩权的形成及其在各国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抗辩权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进而通过对抗辩权的效力规则、行使规则、放弃规则的深入研究,对于抗辩权诉讼外主张与诉讼中主张的关系和效力、附抗辩权债权的抵销、抗辩权抛弃的方式和后果等实务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讨论,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引,展现了一个系统、完整的抗辩权制度,为理论界进一步研究抗辩权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为实务界适用抗辩权制度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同时为我国抗辩权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可行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