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译了具有代表性或 特色的部分 的语言文字立法文件,这些语言文字立法文件主要包括:法国关于丰富法语或法语使用的法律、法规或规章,韩国关于国语(韩语)的基本法、实施令及实施规则,美国联邦语言服务立法、判例以及部分州的地方立法,日本的文字·活字法,新西兰的毛利语法和手语法,俄罗斯联邦官方语言法和联邦民族语言法,以及关于双语地位与使用的加拿大官方语言法。另外,还附录了有关语言文字权利的 条约与倡议。
“ 权力”理论出现于西方中世纪晚期,13世纪以降,该理论逐渐成为“政治权力”理论领域的核心概念,并直接推动了现代 主权理论的产生。本书以涉及该理论的主要思想人物为脉络,考察了中世纪晚期(12—15世纪)“ 权力”理论的发展和嬗变历程,及时人对该理论的批评等,并对安德里亚的约翰、巴尔杜斯、纪尧姆·德·皮埃尔戈丹等教会法学家和评注法学家的理论观点做了深入剖析,较为清晰揭示了该理论的发展脉络、代表人物及相关影响。
本书是对2002年版的《澳大利亚犯罪收益追缴法》的翻译,该法旨在规定犯罪收益的罚没。在财产权保护日益受到刑事法学界关注的背景下,本译稿有利于为我国相应制度的构建及完善提供新的视角。
《国际法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创办的国际法学术出版书刊,秉持“正直、精髓”之精神,坚持客观、公正和学术自律的方针,力求成为展示中国国际法学研究之成就的新园地。本刊每年四期,内容涵盖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私法等国际法诸领域。本书为2012年第3、4期,设有《学术论坛》《前沿动态》《创新工程专栏》《研究生论坛》等栏目。本书由陈泽宪主编。
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论证了当前国际法处于亟待进一步发展的转折点上,以及在这一转折点上,作为新兴大国的中国要成为真正的强国,如何在既有物质准备的基础上做好理论准备。而做好理论准备需要一种新出现的价值观念得到大多国家的认同。在新兴大国中,只有中国具有持续提高其在国际经济和安全议题领域的能力。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战略的推行正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新选择的契机。这种新选择的重点不再投射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国家间共存上,而是以现在于一定限度上存在的国家间的合作为起点,力求实现国家间的融合。
本书是““ ”倡议与中国 权益问题研究”丛书中的一本,是十四五 重点图书项目,也是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本书作者是武汉大学法学院 法博士曾皓。本书以 司法判例为研究对象,结合当代 关系的实践,探讨了 法中的有效控制规则的基本理论,从建构意义上探讨了 法院、 仲裁庭的适用规律与逻辑,得出了若干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本书以 司法判例为研究对象,结合当代 关系,分析探讨了 法中有效控制规则的内涵、历史发展、理论渊源等。
《国际法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主办的国际法学术书刊,秉持“正直、精髓”之精神,坚持客观、公正和学术自律的方针,力求成为展示中国国际法学研究之成就的新园地。本刊每年四期,内容涵盖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私法等国际法诸领域。本书为2013年第3、4期,设有《学术论坛》《前沿动态》《百家评论》《名家访谈》《研究生论坛》《信息综述》六个栏目。
《日本法研究第7卷》分为专题研究、判例评析、立法动向和学界回顾四个部分。其中,“专题论文”部分主要包括上市公司私有化交易规则的法律移植与地方实践、日本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理论及其启示、父母惩戒权在日本民法。上的展开、日本被遗忘权课题的 发展。“判例评析”部分阐述情事变 与契约拘束力理论。“立法动向”部分介绍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法》的 修改及动向,“学界回顾”部分总结和概括了在2020年日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等领域日本学界的主要研究成果。
公平公正待遇(The fair and equitable treatment,FET),是 投资协定的核心条款。本质上,公平公正待遇是为缔约双方创造双赢的局面,但条款表面则体现为限制 在经济事项上的行动自由。我国缔结的国际投资协定中的公平公正待遇条款存在规定差异大、术语使用不一致、条款在协定中的位置不统一等问题。本书认为,基于我国资本输入和输出大国双重混同身份的考虑,改进我国缔结的 投资协定中的公平公正待遇条款,应采用“列举”和“协议新增”的方式,这样也能灵活处理 间差异,平衡保护投资者和东道国利益,是目前较为现实的选择。
本书帮助读者打破平权问题上的许多“天经地义”:平权法治的进退利钝,看似万国通法的艰难落地,实则源于不同平等观念的冲突消长;平权规范的异军突起,看似舶来理念的 承认,实则根植于劳动体制改革的本土逻辑;平权运动的变法议程,看似公民社会的民主诉求,实则关涉 政治与法治的矛盾平衡;平权观念的地位上升,看似普世价值的举国体认,实则有赖于“平等”意涵的空洞属性;平权制度的移植受挫,看似后发 的拒斥 ,实则反映了制度存活的复杂条件。总之,以平权导向的法律改革,并非抽象价值的纸面推演,而是立足国情的实践抉择。
在我国法律发展 ,外国法典的中译不仅开启了我国法律制度的现代化转型,而且,自清末法律制度改制以来,外国法典的翻译一直与我国法律制度的现代化密切联系在一起,并在实质意义上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法律现代化的方向与进程。本书为俄罗斯联邦民事诉讼法法典译著,法典内容截至2019年 版本,本书内分总则, 审法院的程序,第二审法院的诉讼程序,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法院裁判的再审,涉外案件的诉讼程序,要求撤销公断庭裁决的案件和要求发出公断庭裁决强制执行的案件的程序等七编。该书可供各大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书使用。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为 法价值体系的重塑提供了方案,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使中国基于身份自觉而逐步完成世界权力的转移,而和谐价值观必将为 法的价值体系奠定中国底蕴。 其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确立了 法价值观的中国立场,同时也有助于构建和谐共生的 关系。其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推动 法价值体系重塑的中国理念,从实质上体现了 法价值的主体间性,其新安全观也使得构建以安全为主导的 法价值体系成为可能。其四,“ ”倡议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步实践,不仅促成了经济融合,也增进了政治互信,在该倡议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 合作也必将创制新的 法规范,进一步夯实国际法价值体系重塑的现实基础。本书对此作了全面梳理和充分阐释,有助于构建中国在重塑 法价值体系的话语权。
本书稿以 法视域下海洋科学研究的规制为研究核心。首先,书稿通过探讨海洋科学研究的缘起,从四个层面对其概念进行阐释。其次,明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洋科学研究在领海海域、专属经济区、大陆架、 管辖范围外海域的规制。 ,分别对争议海域海洋科学研究、北极地区海洋科学研究及海洋科学研究的环境保护的规制问题进行探讨。就争议海域而言,各相关 应当“尽一切努力达成临时安排”,并适当顾及他国利益;就北极地区而言,各国应当构建完善的规制体系,加强合作与交流,并发挥非 行为体的作用;就海洋科学研究的环境保护规制问题而言,应当运用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发挥 组织参与保护的优势,倡导多元化保护与治理路径,并构建主观与客观层面的保护与治理体系。
本书帮助读者打破平权问题上的许多“天经地义”:平权法治的进退利钝,看似万国通法的艰难落地,实则源于不同平等观念的冲突消长;平权规范的异军突起,看似舶来理念的 承认,实则根植于劳动体制改革的本土逻辑;平权运动的变法议程,看似公民社会的民主诉求,实则关涉 政治与法治的矛盾平衡;平权观念的地位上升,看似普世价值的举国体认,实则有赖于“平等”意涵的空洞属性;平权制度的移植受挫,看似后发 的拒斥 ,实则反映了制度存活的复杂条件。 总之,以平权导向的法律改革,并非抽象价值的纸面推演,而是立足国情的实践抉择。
公平公正待遇(The fair and equitable treatment,FET),是 投资协定的核心条款。本质上,公平公正待遇是为缔约双方创造双赢的局面,但条款表面则体现为限制 在经济事项上的行动自由。我国缔结的国际投资协定中的公平公正待遇条款存在规定差异大、术语使用不一致、条款在协定中的位置不统一等问题。本书认为,基于我国资本输入和输出大国双重混同身份的考虑,改进我国缔结的 投资协定中的公平公正待遇条款,应采用“列举”和“协议新增”的方式,这样也能灵活处理 间差异,平衡保护投资者和东道国利益,是目前较为现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