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是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案例研究丛书之一。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投资争端是中国 一带一路 海外投资必将遭遇的争端解决方法,也是中国完善外资营商环境必然要重视的争端解决方法。 本书将在概要介绍投资者与东道国仲裁争端解决机制的基础上,归纳中国对外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中有关投资者与东道国仲裁的条款内容。接下来重点述评中国投资者告国外政府的投资仲裁案,以及中国政府被外国投资者告的案子。
“价值宪法学”是基于价值哲学范式来研究宪法的新兴学科,不同于“规范宪法学”和“政治宪法学”研究范式,它从主体和客体关系的角度来研究主体和宪法之间的效应和意义关系。以往美国宪法侧重从规范和政治角度来研究,本文尝试从价值学角度来研究“建国”到“重建”(1789-1877)阶段美国宪法变迁的价值发展规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根本推动力量,他们的实践活动表现为具体历史阶段需要,这个需要推动了宪法发展变化。在“建国”到“重建”阶段,美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构建一个强大共和国实现自身“自由”,这要求联邦政府必须积极发挥 能力,扩充中央政府权力来完成历史任务。“人民”的需要迫使联邦政府在宪法赋予权力基础上,通过“多元”宪法变迁机制扩大权力,扫除了“州权主义”、奴隶制等结构性难题对 整体利益的威胁,
本书是一部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冲突法制度的作品,其旨在运用经济学的思考路径与分析方法寻找解决管辖权冲突与法律选择问题的方案。本书既是21世纪的冲突法研究成果,又是以冲突法中的相关具体制度为研究对象深化法经济学理论的一次尝试。就研究方法而言,本书在运用成本收益分析、供求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博弈理论进行规范分析的同时,也通过案例分析、具体冲突法制度的效率评价完成了对应内容的实证分析。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冲突法的经济学分析理论中发觉法律选择问题的解决方法”、“对现有的管辖权确定原则以及传统的法律选择方法进行效率评价”以及“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实现法律适用过程中以及准据法适用后的资源有效配置为目标选择具体的法律选择规则”是本书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就研究进展而言,本书取得了以
说到“题材”和“热点”,没有一个A股参与者感到陌生,但是要把“题材”和“热点”讲出些名堂来,那就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进一步来讲,要想真正做到追随“热点”来行事则是难上加难。在如何捕捉“题材”和“热点”上,市面上没有什么书籍对此有足够的介绍。 大多数股票书都在介绍K线图和技术指标,有为数不多的几本股票书在专门介绍成交量,某些打着“跟庄”旗号的股票书其实也不过是在“旧瓶新装”而已,还是在围绕技术图形和指标做文章。但是,这些做法究竟有效吗?追捧这些工具和方法的人是市场上占 大多数的散户,反观那些持续获利的职业炒家,特别是游资,他们的方法却往往是在“题材”和“热点”上下手。“题材”和“热点”为游资提供了获利的机会,而这些利润怡好来自于散户的“从众”和“盲目”。本书就是想要扭转这种长期以
21世纪前期,在军事变革的汹涌浪潮里,在国际政治力量严重失衡的深刻不安中,在恐怖主义的严重威胁下,自1856年以来,乃至上溯到1648年以来,武装冲突法发展的历史长链将会出现难以接续的裂痕吗?本书对21世纪前期的国际格局、战争样式以及人权、人道主义等意识形态的走向作了全面考察与独到判断,深入分析了武装冲突法稳定与变化的关系,对近年来争论较大的武装冲突法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看法;在此基础上,还就中国在武装冲突法问题上应持的立场和原则提出了见解。
本书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引介和探讨了当代德国和德语区关于法律方法论和法律论证理论的重要作品,他们的作者是埃塞尔、菲韦格、克里勒、菲肯齐尔、吕斯曼等身名显赫的一代学者;而且,本书还涉及司法裁判中的后果考量、经济学对法学的可能贡献、违背法律的正当裁判、法律适用中的权衡决定这样较为新颖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本书,读者能够了解上述理论在德语世界中的讨论现状,为开展相关研究收获启发。
《德国民法》,1881年开始编撰, 1896年公布,1900年1月1日生效施行,渊远流长,世界各国及我国 地区民法深受其影响。1965年, 大学法律研究所集结当时民法学界硕彦,翻译整部《德国民法》,内容完整、质量优良。2015年, 大学法律学院集结 地区诸位民法学者, 续 学,一展德国民法五十年来不同之风貌。本书亮点如下:1.收录 德国民法修正。2.德中对照,收录专有词汇索引表,以利学习与研究。3.批注丰富。4.收录《德国民法》与我国《民法通则》等民事法律、我国 地区\\\"民法\\\"的条文对照表。本书的 翻译出版,将为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制定编纂《中国民法典》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中国和非洲正推动共建“ ”高质量发展。中国对非投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进非洲。中国企业要想在非洲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需重视本土化经营问题。自2000年后,越来越多的非洲 制定了本土化立法,尤其是在油气和矿产领域。这些本土化立法对企业的本土化经营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法律要求。中国企业对非投资主要集中在油气、矿产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因此 需要了解这些立法规定,切实履行本土化法律义务,确保本土化经营合规。为此,本书选译了一些资源丰富的非洲 的本土化立法,希望为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本土化经营提供帮助。
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自1963年制定《社会保障基本法》以来,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韩国形成了以单行立法为核心的颇具特色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鉴于韩国早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立法、实践积累较多,经验丰富,加之韩国与我国同属于东亚文明圈且同受儒家思想影响,本书选取韩国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方面的重要法律法规,试图 引介韩国面对老龄化社会作出的制度准备,以期其在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服务方面积累的制度经验为我国提供有益参考。
本书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引介和探讨了当代德国和德语区关于法律方法论和法律论证理论的重要作品,他们的作者是埃塞尔、菲韦格、克里勒、菲肯齐尔、吕斯曼等身名显赫的一代学者;而且,本书还涉及司法裁判中的后果考量、经济学对法学的可能贡献、违背法律的正当裁判、法律适用中的权衡决定这样较为新颖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本书,读者能够了解上述理论在德语世界中的讨论现状,为开展相关研究收获启发。
国际法在晚清传入中国,是历史大事,可以视作西潮东渐引发文化变迁的典型范例,影响深远,反映了西方文明渗透入中国思维的过程,更展示了中国传统“天下观”崩解的具体情况。全书以全球化的视野,探讨了晚清国际法传入中国,引起有识之士思考国际对策,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用夷变夏”的具体过程与思维变化,反映了东西方文明踫撞之时,遭受侵略压迫的中国,在被迫纳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之时,是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文化秩序,在左冲右突、几乎可说是“困兽犹斗”的艰苦情况下,接受了西方国际法的挑战。同时也展示了所谓“国际公法”多面与多层次的复杂性,对于我们思考世界历史中不同文化进程的发展,有的启发作用。全书资料资料翔实、论证细密,是近年该领域研究中的一部力作。
《复旦博学·法学系列:国际法原理(第2版)》从罗马法、格劳秀斯的国际法学说与西方法哲学的结合角度,较全面地探索了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绪论、国际法基础理论、国际法的主体、国家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国际法上的个人、国际人权法、国际法上的领土、海洋法、国际航空法与外空法、国际环境法、外交关系法、条约法、国际组织法、联合国、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法、战争法与国际人道主义法等16章。全书资料翔实,观点鲜明,试图建立独特的国际法理论体系,原创性突出,并附录大量参考文献。可供法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研究生教学使用,亦可供从事国际法理论研究或实践工作的人士参考。
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自1963年制定《社会保障基本法》以来,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韩国形成了以单行立法为核心的颇具特色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鉴于韩国早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立法、实践积累较多,经验丰富,加之韩国与我国同属于东亚文明圈且同受儒家思想影响,本书选取韩国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方面的重要法律法规,试图 引介韩国面对老龄化社会作出的制度准备,以期其在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服务方面积累的制度经验为我国提供有益参考。
本书以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AtomicEnergyAgency,以下简称IAEA)为主线,从国际组织法的角度,对IAEA的产生与发展、组织结构及其在国际组织体系中的定位进行分析。通过对IAEA核保障制度、核安全制度、核保安制度核心制度的考察,阐述IAEA在核能和平利用中的实然作用。以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典型案例,剖析IAEA#I|关法律制度的作用与不足。从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相结合的角度,对IAEA的局限性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对IAEA的应然角色予以展望。进而,从定义、渊源、基本原则、主体及调整对象等方面,考察了国际核能法的相关问题,阐明了IAEA在构建国际核能法中的作用。通过对中国参与IAEA活动的回顾,论述中国应该怎样由加入、了解IAEA到利用IAEA,来更好地解决中国面临的法律与现实问题。
《侵权责任法的基本问题(卷):德语国家的视角》以“侵权责任法的基本问题”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欧洲大陆国家,尤其是德语国家(奥地利、德国、瑞士)的侵权责任法以及一些新的侵权责任法草案,依此论证了侵权责任法在整个法律救济体系中的定位,探讨了“保险替代侵权”模式带来的各种争议问题,进而深入研究了侵权责任法的各种功能。在上述原则性思考的基础上,本书讨论了各种具有争议和新出现的问题,比如侵权与违约的关系、损害赔偿的基本前提等。书中,作者重点分析了各种归责要件、归责限制、损害赔偿以及时效等问题。本书对于我国学者全面了解欧洲大陆侵权责任法,尤其是奥地利、德国与瑞士侵权责任法的基础理论、学说争议以及前沿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重点讨论当代 法领域的重大议题,包括以《联合国宪章》为代表的 法,以及经济争端、海洋划界、外层空间开发等具体领域关涉的法律问题,为专题性研究,为丛书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思考中国在 秩序变革中的战略与策略问题提供前提和基础。
本书以《儿童权利公约》的运作实践与理论为视角,探讨了国际儿童权利保护的法制演变;重点论述了儿童权利保护的基本原则、儿童基本权利的内涵与实施机制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以国际社会保护儿童权利的实践为基础,总结中国儿童权利保护的法制经验并对进一步完善我国保护儿童权利的制度提出法律建议。本书的出版,将有益于推动我国儿童权利保护立法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