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全球法治的宏观背景来分析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贸易的全球法治化,重点考察当前国际贸易争端解决诉讼机制的基本制度,通过对已有争端解决机制的对比分析,探寻 一带一路 背景下的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以适应解决 一带一路 战略背景下的国际贸易争端的实际需要。
本书结构上由六章组成,主要可划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一、二章是全面论,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和政治结构横向架构分析。作者对国际法的概念,国际法的适用与发展,美国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等做了理论阐述。第三、四、五章是重点论,沿着国际法立法、执法和司法的运行论纵向路径展开,对美国国际法的主要渊源展开论述,并以具体案例分析了美国国际法实践的外交策略。最后一章结论表明了美国国际法的 双重标准 ,对其本质加以总结,揭示了其虚伪性。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法面临着时代性变革。任何法律的历史演进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法律主体及其政治地位法律强化的发展史。国际法的历史变迁、现实困境和未来发展趋势,都将从自然法视角的主体多元化和实证法视角的大国外交中得以阐释,大国政治和国际法治构成了全球治理的两大互动要素。现实
《外层空间国际法治引论》一书在对现行外层空间国际法律制度进行了系统概括介绍的基础上,密切围绕外层空间国际法治的实践发展状况和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成因、症结,以外层空间军事化利用问题、外空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外层空间国际合作问题、微小卫星星座建设空间交通管理问题、商业航天产业发展问题、临近空间探索和利用问题等多项具有典型性的、具体的外层空间法前沿热点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较为深入的分析和周全的论证,不仅对各项问题进行了较为清晰、详细的阐释,还提出了具有一定创新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应对思路和对策,展现出了较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同时,本书紧密贴合中国全面建设航天强国的时代背景,特别关注各项重大的外层空间法前沿热点问题对中国外空利益的影响,并积极构想中国应当如何通过完善国内航天
本书是从宏观维度审视国际法的法学专业著作,是在作者2013年的著作《国际法哲学导论》基础上融汇理论进展、实践更新与学识深化的全新作品。书中以国际法领域前沿问题、具体问题、真实问题为切入点,立足于中国经验、中国话语、中国方案,对国际法从本体论、意义论、权威论、方法论、辩证观、运行论、价值论、发展论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考察,解析国际法规范存在的理由,解构国际法规范运行的动因,解读国际法规范背后的制约,从而反思国际法在环境构造和运行机制上存在漏洞和偏差。本书以严密的逻辑与精准的表述为特点,融合国际与本土、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实践,是国际法领域理论层面的佳作,适宜国际法、法理学专业学者阅读适用。
全书分为五讲,前四讲精选自作者毕生从事国际法与国际组织法研究的著作、文章及历次重要讲座的文稿,是这部书的核心部分,堪称 梁西的理论代表作 。*后一讲,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术人生小结,可视为本书的结论部分。这个小节,从人生与社会角度,提出了不少广泛而深邃的观念和若干值得深思的问题,颇具启发性。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第六卷)》旨在瞄准国际关系学与国际法学的学科前沿,积极开展国内外同行学术交流,推动国内外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的进步。《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第六卷)所收录的文章多方位、多角度地对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进行了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反映并评价了国际法经验分析的新浪潮,提出了跨学科合作潜力。
《环境损害的民事责任》一书主要探讨了侵权作为一种私法规制手段在环境保护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本书特别关注了气候变化的环境责任、海洋污染、核污染、转基因生物污染,以及环境污染领域具有代表性、有跨国影响的案件,如深水地平线石油泄漏事件、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等,修正了关于侵权损害赔偿范围的观点;采用比较法的视野,对美国及欧盟成员国关于环境侵权的实体法与普通法进行了比较分析;除了将侵权作为加强环境执法的规制手段外,更加注重侵权作为私法手段与公法监管之间的平衡。本书可作为研究世界范围内环境法民事责任制度的重要参考书,既能为法学院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材料,又能为环境侵权领域的律师提供环境诉讼方面的实战指导。
本书是作者团队关于英美合约法系列著作之第四部,与《损失赔偿与救济》《合约的解释:规则与应用》《合约的履行、弃权与禁反言》共同针对合约法中的重要、与实践密切相关的课题。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从国际商法与国际商事实践出发,以帮助中国 走出去 的企业与自然人应对复杂商事交易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为立足点,围绕影响合同效力的因素这一课题展开。全书重点阐释了国际商事活动中虚假/不正确陈述、可诉陈述、沉默与隐瞒、疏忽或欺诈意见、错误、非法、胁迫、不当影响与不合理/显失公平交易等因素对合约效力的影响,以及可以适用或依赖的立法、先例、救济途径等,通过大量的先例和真实案例以及鲜活的细节和务实的技巧,帮助读者系统性地学习贯穿国际商事交易的基本理念和规则,并为立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指引。 本书对律
本书系主要针对国际法领域进阶学习者、专业实践人士的通论性教科书,注重国际法的前沿问题、理论探索和中国立场。 全书分为国际法总论、国际法主体、国际法客体、国际法律行为、国际法律责任与争端解决五个板块,对于国际法所涉及的新领域,例如网络空间、极地、深海等规范建设问题予以阐释,对恐怖主义、经济危机、武装干涉等国际法问题进行分析,对于中国的安全观、外交立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理念予以展开。 本书不仅注重对概念、原则、规范的呈现,也注重对国际法制度背后的动力和运行的状况进行批判性反思。
全球化实际上已经型塑了我们的法律制度,也型塑了我们的法律思考模式。无论是对普遍性的宣扬,还是对特殊性的强调,都需要我们对全球化的性质和结果以及中国在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命运有透彻的理解和深切的体误。 本书并非关于 政治与法律 的交叉学科刊物。我们关心的不是学科,而是问题。我们一方面希望从政治哲学的整全视角思考法律,从而在技术化的时代恢复对政治问题的严肃讨论,以对在全球化时代下的中国命运进行尝试性解读;另一方面,更希望通过法律与公共政策的视角,激活法学专业内部的互相对话,克服目前部门法中遮蔽政治思考的专业化倾向,把专业化的思考和政治思考结合起来。
本书为2020年5月20日 新修订的《德国社会法典》第六编:法定年金保险之全文中译本,内容包含参保人的范围,保险给付,组织、数据保护和数据安全,财政,罚金规定等有关德国年金保险制度的方方面面。德国是全世界 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 ,自1889年《伤残与老年保险法》颁布以来,德国的年金保险制度不断发展完善,逐渐涵盖养老金、劳动能力减损年金和因死亡而给付的年金等方面内容,体系趋于完善,对我国养老保险等制度的完善颇具借鉴意义。本书对 社会法、社会保障法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法定年金保险制度感兴趣的读者亦可从中获益。
《中国国际法年刊》开辟有论文、评论、特载、学术活动、文件资料等栏目,登载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学界动态,代表了中国国际法学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动向。
欧盟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则是在数据保护方面的另一重要立法。这部条例是在欧盟之前的立法基础上(尤其是1995年的《数据保护指令》及相关成员国国内法)历经4年多的协商和辩论后于2016年4月27日通过,并于2018年5月25日正式生效。超过两年的准备期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GDPR本身的重要性和对相关方可能造成的影响。 GDPR创设和引入了若干重要性的理念,值得数据保护领域的相关方认真研究和应对。比如: 1.强化对数据主体的保护。GDPR要求数据主体的同意必须是具体的、清晰的,而且是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由作出的。如果是涉及儿童的个人数据,必须获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更重要的是,数据主体可以随时撤回同意,数据控制者应为此提供便利。虽然GDPR允许在特定场合数据控制者出于其合法利益可
《欧洲劳动法》从 20世纪90年代初版以来,在欧洲深受读者欢迎,该书定期再版,其内容覆盖面广、信息更新及时,具有权威性和实务指导性。全书分为总论、个人劳动法与集体劳动法三大部分。第二册为原书的 个人劳动法 部分,包括了一整套涉及雇主与劳动者之间个别劳动关系的规定,具体包括劳动者的自由流动,服务自由,国际劳动私法,个人劳动合同,儿童照顾与工作场所的青年保护,男女平等对待,母性保护,工作时间、星期日休息、夜间工作及育婴假,工作场所的卫生与安全,以及企业重组等内容。从欧洲共同体到欧盟,欧洲劳动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其在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平等就业、劳动安全与健康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式。本书所包含的法规、学者们的先进理念,以及欧洲法院的判例等对于我国劳动法领域的学者及实务工作
本书是《北大国际法与比较法评论》第15卷,主题研讨是"国际法史",论文包括《等待"野蛮人":国家理论、帝国秩序和国际法史》《门罗主义与国际法》《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China's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Past, Present and Future》等。
本书通过国际法理论与实践探究符合中国国情的海洋权益保护机制、构建国家海上安全保障体系,不仅符合国际规则和国际法治的外在要求,而且与我国坚持和倡导的依法治国方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相契合,必将为中国进一步发挥海洋大国作用、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发挥重要作用。其主要内容涉及总体国家安全关下海上安全保障与国际法,海上安全保障的国际法体系,海上安全保障的国际法律制度、机制与规则,海上安全保障的区域法律制度、机制与规则,海上安全保障域外主要沿海国家的法律制度与战略规划以及构建中国海上安全保障体系面临的国际法问题及应对。
本书主要介绍、分析和探讨了与植物遗传资源相关的国际法律问题,对《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公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生物多样性公约》、《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以及《名古屋议定书》的缔结背景、核心制度以及实施状况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解析。
该书包括国际法存在的理论阐释、国际法发展的整体解构、国际法存在和发展的个案分析三大编。各编包括国际法的法律性质、理念,国际造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法规范的体系结构,国际法发展轨迹,联合国与国际法结构的现代变迁,现代国际法的多样化、碎片化和有序化,国家知情权的演变和运行,国际通信法的界域、主体及架构等。
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等十几所大学的十几位国际法学者在2004年为纪念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筒井若水先生70寿辰及其多年来对国际法的研究和教学所做出的贡献而策划写作的。本书在2010年进行了修订,目前翻译出版呈现给读者的就是经修订后的版本。全书共计18章,从理论到实践几乎涵盖了当今国际法的所有内容,包括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关系变化而引起国际社会法律制度变革在内的一些规则变化,因此将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国际法和提高运用国际法思考和看待国际关系的能力,为正处在发展和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阶段的中国构建法治国家和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做出贡献。
本著作着重围绕中国和平发展中的若干具有前沿性的重大国际法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论述。章作为先导,从宏观的角度集中阐释中国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与国际法的交互关系和影响。其他七章依次探索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当前和将来在一系列特定部门、领域涉及或面临的重大国际法律问题,选择的这些部门或领域主要有集体安全、区域安全、海洋权益、人权、反恐、外交、能源、环境、健康、企业社会责任、多边贸易体制、区域一体化、人民币汇率、贸易自由化与文化多样性、知识产权、中国一欧盟关系、中国一东盟关系,等等。
《联合国关于调解所产生的国际和解协议公约》(亦称《新加坡公约》)是一部旨在促进通过调解解决国际商事纠纷的国际公约,由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历时四年而完成。该公约与《纽约公约》《选择法院协议公约》共同构建了调解、仲裁、诉讼解决国际商事纠纷的基础。 孙巍律师作为观察员代表全程参与了《新加坡公约》制定工作。为更好地诠释该公约,本书不仅对公约全文进行了逐条详解,还梳理介绍了核心条款的立法背景、历次调整和完善情况,以及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成员国在公约拟定和谈判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交锋观点,生动翔实地为读者们提供了*手资料。相信读者会从本书中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在国际争议解决领域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新加坡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