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探险者案是美国法理学家富勒于1949年发表的假想公案:五名探险者受困洞穴,为生存 不得不 分食其中一人,被抽签选中的是提出该建议、却在实施前反悔的威特莫尔。获救的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 他们是否犯有谋杀罪?富勒虚构了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的意见,将当时各个法哲学流派的观点纳入其中。1998年,萨伯续写了有关此案的九个新观点,又将20世纪法哲学的新发展引入讨论。 富勒的案例设计精巧,为论证的多向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得以成为各种观点交战的场地。案例本身,连同虚构的法官陈词由此成为法学初学者探讨重要法律原则的文本,本书同时也作为激发思辨的优秀通识教育读本而备受推崇。
1978年,梁治平先生考入西南政法学院,从这里开始,他走上了 以读书为乐,以学术为业 的人生道路。 入学界数十载 的 求学 与 为学 经历,成就了梁先生 学重说理,文尚简约 每著一书,每撰一文,必苦心孤诣,力求发人所未发 的大家风范。 本书亦是其四十年的学术心得,文字净雅,言必有据。作为恢复高考后的*代大学生,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代学者,梁先生的学术经历既是其上下求索、探寻发现的过程,亦是大变革时代的一份侧记。
本书讲述了14个经典法学流派的源起、发展及核心思想和代表人物,包括自然法学派、历史法学派、法社会学派、利益法学派等。书中穿插对各流派代表人物的介绍,着重介绍了经典法学流派的代表观点 。
本书讲述了50位著名法学家的故事,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孟德斯鸠、贝卡里亚、边沁等。书中着重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及法学思想、法学著作,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学派之间思想的异同及法学思想的流变。
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系统阐述了信访制度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信访的内涵、信访制度的发展历史、信访工作的体制机制、信访法律体系、信访制度与国外类似制度的比较等内容,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信访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新探索、新模式、新成就,完整构建了信访制度的理论体系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对信访制度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全面体现了信访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通过一个个人物小传,讲述了从1600年至奥巴马时代那些改变美国的律师们,包括美洲探险与定居时期的沃尔特 雷利、理查德 哈克卢特叔侄、威廉 布莱克斯通等人,也包括美国革命与建国时期的约翰 亚当斯、托马斯 杰斐逊、亚历山大 汉密尔顿、约翰 马歇尔等人,还包括美国发展时期的亚伯拉罕 林肯、厄尔 沃伦、理查德 尼克松、桑德拉 奥康纳、巴拉克 奥巴马等人。作者将自己在法律行业的资深经历和引人入胜的写作风格相结合,写就了一部史料详实、叙述生动的作品。
本书试图建构我国的证明责任减轻理论与制度体系,因此对证明责任减轻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如概念、性质、法理基础和价值追求,以及具体的减轻方法。本书一共分为五章,基本内容如下:第一章对证明责任减轻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先是梳理了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和地区学界关于证明责任减轻概念的理解。其次,对证明责任减轻的法律地位进行了界定。再者,对证明责任减轻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最后,从广义角度分析存在多种证明责任减轻的方法实践。第二、三、四章重点讨论了证明责任减轻的典型方法实践。这三章分别围绕三个证明责任减轻的典型方法实践展开,由摸索证明、损害赔偿酌定及证明标准降低三个独立的章节组成。第五章对如何建构我国证明责任减轻制度提出了基本思路。
《物权法律制度构造基础研究:以物权 性为核心》围绕物权根本属性这一基本问题,深入分析论证了物权的核心要素在于其 性而非支配性。并站在法哲学高度,系统研究了财产法律制度的两种模式,证成物权法制度体系的构造基础在于其 性。在 性的视角之下,本书对善意取得、物权变动模式等问题作了统一梳理,对当前物权法学界有关争论和思潮,包括第三人保护、占有制度、物权的限制与社会化等热点问题,作出了理论澄清。探索了物权制度的发展轨迹与趋势,提出了公信原则与善意取得的天然局限,指出了异质法律文化的潜在危害,为捍卫物权法的科学性与体系性做出了一定贡献。
在这本小册子中汇集的警句,并不是拉德布鲁赫像现在这样写出来的。而是由我从他的全集中摘选出来的。所做的这些,对于这样一位思想铺陈高远宏阔、婉约细腻的作者而言,可能还是远远不够的。拉德布鲁赫的语言既绵密厚重、又简明扼要,既直白清朗、又纯真朴实。他能够采撷到物之精华,宛若把光线集聚为耀眼的亮点。他既是学问人,也是艺术家。当我们阅读或聆听这样的警句时,我们获得了生命的充实和心智的启迪,同时也由于这一表达方式之美而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无处不在的数据技术对人类尊严和自主构成了明显而现实的威胁。然而,在过去的五十年里,我们一直忙于保护数据,却未能保护人类本身。在本书中,伊丽莎白 M. 瑞尼尔斯认为,我们应专注于数据保护、数据隐私、数据安全和数据所有权的法律中的人类核心价值观。而且,随着我们对数据的痴迷的增长,我们忽视了与技术发展相关的真正利害关系 我们作为人的尊严和自主性。 伊丽莎白 M. 瑞尼尔斯的研究指出从某些方面来看,数据既是一切,又什么也不是。数据依靠情境,并呈动态变化,因此很难被定义。通过对美国、欧盟的数据法案进行梳理,伊丽莎白 M. 瑞尼尔展现了西方数据法的构建逻辑,同时面向数据法的未来,提出了一个清晰的愿景。
《检察官的权力:刑事司法系统的守门人》勾勒了美国检察官办案的全景图。本书详尽地记录了检察机关从立案、指控到量刑的全过程,阐述了自由裁量权如何赋予机械的法条鲜活生命,以及制约检察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诸多因素。
作为靠前公共领域很重要的声音之一,刘瑜的文字向来拥趸众多,之前的作品更多关注美国民主,与中国相关度不高。而本书更多关注东亚、中东欧、南美洲以及非洲国家的政治与民主化,比如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赞比亚等,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参差不齐,而很多情况与现今中国有较强的可比性,这无疑让《观念的水位》这本书更生动,更接地气。 喜欢刘瑜文字的人,在《观念的水位》中仍然可以找到惊喜,她是幽默的:“所谓民主,就是选一个人上去挨骂。”她还是犀利的:“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书中内容,包括、靠前时政、政治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思考的杂论,更为多样化,阅读上带有跳跃感,但并不会有断裂之感,相反,用刘瑜自己的话说:“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
《物权法律制度构造基础研究:以物权 性为核心》围绕物权根本属性这一基本问题,深入分析论证了物权的核心要素在于其 性而非支配性。并站在法哲学高度,系统研究了财产法律制度的两种模式,证成物权法制度体系的构造基础在于其 性。在 性的视角之下,本书对善意取得、物权变动模式等问题作了统一梳理,对当前物权法学界有关争论和思潮,包括第三人保护、占有制度、物权的限制与社会化等热点问题,作出了理论澄清。探索了物权制度的发展轨迹与趋势,提出了公信原则与善意取得的天然局限,指出了异质法律文化的潜在危害,为捍卫物权法的科学性与体系性做出了一定贡献。
《合同法案例研习》为浙江大学法学院“ 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系列教材”之一,为合同法学案例研习用书。本书主要以规范抽取式案例研究为主导方法,全书以案例安排体例结构,共有28个案例,均为实案,涉及合同法总则和分则,重点为合同效力、合同之债的担保、各类有名合同和无名合同等问题。每个案例下设有关键词、案件梳理、案例评析、参考效力范围、判决遗留问题等部分,全面展示该方法指导下的案例分析与报告撰写之思路,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适于法学本科高年级及研究生阶段使用。
《法的一般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被视为享有最广泛国际影响力的苏联法哲学代表作。该书自出版以来,始终构成相关学术探讨和论争的不竭源泉。帕舒卡尼斯在书中凭借极具想象力的方式,巧妙地融通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分光镜下的法治》收录了作者刘玲在法律方面的随笔作品69篇,内容涉及法律、制度、律师、民生、科技、文化等领域,作者用法律人视角审视社会各个层面,表达了独到见解,有一定深度,体现了律师的社会使命感。
《物权法律制度构造基础研究:以物权 性为核心》围绕物权根本属性这一基本问题,深入分析论证了物权的核心要素在于其 性而非支配性。并站在法哲学高度,系统研究了财产法律制度的两种模式,证成物权法制度体系的构造基础在于其 性。在 性的视角之下,本书对善意取得、物权变动模式等问题作了统一梳理,对当前物权法学界有关争论和思潮,包括第三人保护、占有制度、物权的限制与社会化等热点问题,作出了理论澄清。探索了物权制度的发展轨迹与趋势,提出了公信原则与善意取得的天然局限,指出了异质法律文化的潜在危害,为捍卫物权法的科学性与体系性做出了一定贡献。
本书遵循法院审判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围绕法院的庭审工作,按照法院的工作程序将审判工作分为三大阶段:庭审前的审判工作、庭审工作、庭审后的审判工作。在这三大工作阶段中,分别详细介绍了每一工作阶段中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工作步骤以及工作原理等内容。本书在介绍具体工作流程和工作步骤时不仅只用文字表述方式,还引入了做具体工作时所使用的诉讼文书和表格以及其使用方法,使书记员的具体工作 加明确、实用, 加具备课堂操作性。 本书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统一、规范法院书记员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标准。因为法院内部对书记员的工作并没有统一的培训,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书记员到了法院之后按照所在审判庭审判员的具体要求去做相应工作,工作有很大随意性。书记员按照本书的要求去做具体工作,在工作中就不会出现盲目性、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