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探险者案是美国法理学家富勒于1949年发表的假想公案:五名探险者受困洞穴,为生存 不得不 分食其中一人,被抽签选中的是提出该建议、却在实施前反悔的威特莫尔。获救的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 他们是否犯有谋杀罪?富勒虚构了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的意见,将当时各个法哲学流派的观点纳入其中。1998年,萨伯续写了有关此案的九个新观点,又将20世纪法哲学的新发展引入讨论。 富勒的案例设计精巧,为论证的多向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得以成为各种观点交战的场地。案例本身,连同虚构的法官陈词由此成为法学初学者探讨重要法律原则的文本,本书同时也作为激发思辨的优秀通识教育读本而备受推崇。
《论法的精神(上下卷)》作者阐述了自然法理论、法和法律定义,法律与政体关系,以及政体分类、各种政体的性质和原则等问题。阐述政治自由和三权分立学说,并以英国为例提出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论述了自然条件同政治法律的关系,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制约性。论述了法律和工业、商业、货币、贸易、人口及宗教等关系,主张兴办工商业,发展贸易,反对横征暴敛,促进国际交往和世界和平。并论述罗马继承法和法国民法的起源和变革。强调严格区分各种法律规定的范围和制定法律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本书是一部关于美国著名法官勒尼德 汉德的传记,精湛、感人地讲述了这位杰出法律人的一生。 勒尼德 汉德(Learned Hand,1872 1961),是与约翰 马歇尔、小奥利弗 温德尔 霍姆斯、路易斯 布兰代斯、本杰明 卡多佐齐名的美国著名法官。他出生于纽约一个法律家族,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律师。汉德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后,先从事了13年律师工作,并在奥尔巴尼法学院任教。汉德于1909年开始担任法官,直至去世,在 52 年的法官生涯中,汉德法官作出了 4000 多份判决,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经典判例层出不穷,著名的汉德公式就是他在一起海事案件裁判中提出和创立的,被视为法律经济学的经典代表。汉德也是现代法律解释方法的先驱,他在侵权法、专利法、海事法和反垄断法等专业领域为司法裁判的技术和精确度树立了长远的标准。 汉德的一生,经
1978年,梁治平先生考入西南政法学院,从这里开始,他走上了 以读书为乐,以学术为业 的人生道路。 入学界数十载 的 求学 与 为学 经历,成就了梁先生 学重说理,文尚简约 每著一书,每撰一文,必苦心孤诣,力求发人所未发 的大家风范。 本书亦是其四十年的学术心得,文字净雅,言必有据。作为恢复高考后的*代大学生,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代学者,梁先生的学术经历既是其上下求索、探寻发现的过程,亦是大变革时代的一份侧记。
法律与习惯之间的关系,是穗积陈重 法律进化论 学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从法哲学、法社会学、法人类学、法文化论等方面考察了习惯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指出习惯是国家形成期的一大统制力。在习惯享有法性的过程中,经历了法律潜在期、法律与习惯并存期、法律分化期三个时期,习惯最终分化为拥有法律效力的习惯与仅拥有社会效力的习惯。在习惯如何享有法性的论说里,本书整理出六大学说,并进行了全面的法律进化的调查研究。
本书讲述了14个经典法学流派的源起、发展及核心思想和代表人物,包括自然法学派、历史法学派、法社会学派、利益法学派等。书中穿插对各流派代表人物的介绍,着重介绍了经典法学流派的代表观点 。
《刑法学讲义》: 本书是超过800万人关注,引发学法热潮的 法律大V 罗翔教授撰写的一部面对普通读者的刑法普及讲义。 这本书囊括了刑法学所有核心议题,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从原理性质的刑法演变、犯罪论、刑罚论写起,结合年来社会热点案例科普讲解具体罪名的定罪量刑,为读者构筑了完整化的刑法学体系。 罗翔教授以真实、有趣、接地气的案例与严谨的讲解,告诉读者,刑法与每个人的生活密不可分,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让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规避风险、维护权益,更能激发读者以独立、睿智的法学思维去理解各种社会事件和案件背后的法律逻辑,启发读者将同样的思维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本书讲述了50位著名法学家的故事,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孟德斯鸠、贝卡里亚、边沁等。书中着重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及法学思想、法学著作,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学派之间思想的异同及法学思想的流变。
长篇法治文学《爱的温暖》以全新的视角,描写了基层司法所开展依法调解、为基层人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的故事。同时,作品以思辨的角度,阐释了法律在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写出了司法所和人民调解员在从事人民调解工作过程中,既有法律的理性思考,又有情理的感性表达,写出了他们无私奉献和刚柔相济、智者归善的风采神韵,生动地再现了基层司法所带领人民调解员 调解千家事、温暖万人心 的感人故事。本书描写的故事生动朴实接地气,人物鲜活,语言诙谐有趣,不仅塑造了人民调解员和欢喜岭乡众多有血有肉的村民形象,也写出了人民群众对法治文明的渴望。
在这本小册子中汇集的警句,并不是拉德布鲁赫像现在这样写出来的。而是由我从他的全集中摘选出来的。所做的这些,对于这样一位思想铺陈高远宏阔、婉约细腻的作者而言,可能还是远远不够的。拉德布鲁赫的语言既绵密厚重、又简明扼要,既直白清朗、又纯真朴实。他能够采撷到物之精华,宛若把光线集聚为耀眼的亮点。他既是学问人,也是艺术家。当我们阅读或聆听这样的警句时,我们获得了生命的充实和心智的启迪,同时也由于这一表达方式之美而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阿提卡之夜》是作者在阿提卡的漫漫长夜中阅读各种书籍时所做的笔记。其内容是哲学、历史、文学、美学、法学无所不包;天文地理、三教九流、风土人情、文化娱乐、吃穿住行无所不涉;散文杂记、传说典故、诗词歌赋应有尽有;真可谓地地道道的希腊罗马社会的百科全书。该书的成书时间没有明确的考证,中世纪的一位学者在一份古代抄本中标注此书成书于169年。值得法律人和罗马法学者及爱好者注意的是,书中有大量的涉及希腊、罗马法律的篇章,内容涉及法哲学、刑法、民法等学术领域,是非常重要的罗马法和西方法律史参考资料。
一、本书汇编的范围,涵盖了1907~1911年间围绕着《大清新刑律》的制定而出现的上谕、奏折、草案等主要立法资料,这其中既包括立法沿革及立法理由,也包括资政院的审议。另外,为了更好地反映历史背景,礼法之争中的一些重要文章,也一并收录作为后一部分。按照冈田朝太郎的说法,大清新刑律历经六案的修订始完成立法程序,本书收录的l907年刑律草案、l910年修正刑律草案、l911年钦定大清刑律分别为案、第二案和第六案,而1910年宪政编查馆加以修正的第三案、资政院法典组加以修正的第四案以及经资政院审议通过后形成的第五案,因缺乏完整的版本,且根据相关文献记载,从第二案到第六案,修正变化情况相当有限,故今从略。 二、在编辑体例上,本书以时间为纬,按照《大清新刑律》的制定过程而把立法资料分为五个部分:l907年刑律草案、l
本书围绕股权激励的典型模式、主要参与者及其法律关系、实施、常见争议等方面展开详细、深入的讨论,帮助企业搭建扎实的基本框架。同时,选取相对热门的知名企业股权激励案例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经验,提炼可借鉴之处,为企业顺利实施股权激励奠定基础。
《中国破产法》集中展示了境外学者对中国破产法的研究。这些文章的主题,既涉及正在实施的2006 年 《企业破产法》,也涉及1906 年 《大清破产律》、1935 年 《破产法》、1986 年 《企业破产法(试行)》等历史性文本。中国破产法的发展史,就是破产法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从1906 年《大清破产律》到2006 年 《企业破产法》,中国破产法从无到有,走过波澜壮阔的一个世纪。在这百年转型中,中国破产法植根于外国破产法的经验,更扎根于中华大地,有坚持也有变动,接正统更接地气。本书作者或品评中国破产法的文本与体系,或臧否中国破产法的制度与现实,是者是之,非者非之,为我们提供一种 远观 中国破产法现代化的视角。这种视角,或许能够成为中国破产法现代化进程中的参照。
本书通过上百篇语言生动、笔锋犀利的法学小短文,深刻揭示法治前瞻性观点,很具价值。全书共分我们能从西方学到什么、中国法律智慧从何处来、中国法治该往何处去三个部分,上百个小短文,囊括了法治建设中的方方面面。在本书冷静而富有感情的文字里,相信读者自会发现,法治还在艰难前行,法律人一直在为法治的启蒙而呐喊。
本书共译介美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著名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的10 篇研究成果,内容涵盖文化、知识产权法学、法经济学、法史学等领域,是交叉领域研究的范本。 本书通过对传统以及新兴知识产权法议题的比较探究,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揭示知识产权法的特质,展现外国学者在观察中国法时的独到见解。外国学者对中国知识产权法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但也不乏精品。虽然知识产权法只是众多部门法中的一个子集,但其蕴含的潜能无限,希望本书能够展现其中之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