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行为》是我国台湾著名民法学家王泽鉴先生民法研究系列著作中的一册,已在我国台湾地区和大陆多次出版,且享有很高的赞誉。2009年曾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对大陆法学研究和教育有深刻影响。 《侵权行为》作者以侵权行为法为研究对象,分别就侵权行为法的基本理论体系、一般侵权行为、特殊侵权行为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比较、论述,并贯穿了比较法学、案例法学的精髓,使读者透过每个法律问题,体会到侵权行为法的博大精深,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历史上的统治者都用法律来维持秩序,但是法律不仅仅是权力和社会控制的工具,法律还让普通人有了表达个人期待的机会。 牛津大学法律人类学教授费尔南达·皮里追溯了古往今来、存在于世界主要文明的复杂法律体系的兴衰,同时展示了普通人是如何借助法律来定义社区、规范贸易和建设文明的。 皮里认为,真正将人类团结在一起的是我们对法律能够产生正义、对抗压迫、从混乱中创造秩序的信念。
本书杜撰了一个中国式的“洞穴奇案”,书中以中国古代的“管秋阳食人案”为原型,塑造了一场如电影般精彩的“朝堂辩论”。十四位虚构的古代人物围绕该案应如何判决产生激烈讨论,内容涵盖礼与法、世俗伦理与儒家统治、民间舆论与司法审判等价值冲突。通过对虚构案件的辩论,进而深入探究传统中国法哲学究竟可以如何应对“绝境之下杀死、食用一个人,以保全更多人”的这类司法审判难题,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诸多方面。此外,作者大胆地将思想实验这种目前在中国法学界尚很少见的方法运用于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原创性极强。
丹尼尔·奥克伦特的《最后一杯:美国禁酒令的立与废》是多年来研究美国禁酒令历史的集大成之作,曾荣获2011年美国历史学会艾伯特·贝弗里奇奖。在本书写作期间,美国公共广播公司导演肯·伯恩斯和琳·诺威克就开始与作者合作,大量使用书中内容为素材,于2011年出品了三集纪录片《禁酒令》。 禁酒令时期可谓美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葩”时期。美国素来以自由的立国精神而自豪,国民向来又有豪饮传统,竟然会自19世纪中期开始掀起声势浩大的禁酒浪潮,经过长期社会运动后,于1919年制定宪法第十八修正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禁酒,试图戒断人类文明持续了数千年的饮酒嗜好,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作者丹尼尔·奥克伦特翻阅浩如烟海的资料档案,抽丝剥茧,为读者全方位展示了禁酒令设立和废除的整个过程,深刻揭示了同时期的美国社会背景,
人工智能不只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政治。本书从当代政治哲学的具体主题切入讨论人工智能政治,包括:自由、操纵、剥削和奴役;平等、公正、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其他形式的偏见与歧视;民主、专业知识、参与和极权主义;权力、规训、监控和自我建构;与后人类主义和超人类主义相关的动物、环境和气候变化等,由此勾勒出了人工智能政治哲学的思考框架。 如果我们想要解决21世纪全球和地区最紧迫的一些问题,就必须在思考政治和思考技术之间建立对话,并追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技术来塑造未来?
本书为“从模拟到实战:律师实务指南丛书”中的一本,旨在为法学专业学生和律师助理、年轻律师提供具体、实用的民事法律实务指南,帮助其迅速掌握相关知识、技巧及核心要点,从而少走弯路、完成从法学人到执业律师的身份转变。具体内容为:第一编:一审诉前,包括:案件的受理、诉前准备(一)、诉前准备(二)、诉前准备(三)共四章。第二编:一审诉讼的展开,包括立案实务、庭审实务、调解实务、庭后实务共四章。第三编:二审和再审,包括: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共两章。第四编:执行,包括:执行的申请、执行程序的推进、执行和解及变更、追加被执行人共四章。
本书由有趣的小故事入手,广泛探索生活中与动物相关的法律事件,从古代爱尔兰的“蜜蜂法律”、中世纪对猪和狼的谋杀审判,到16世纪法国酒庄诉请惩罚绿盲蝽、当代使用警犬询证和搜索引起的法律争议,以及最近掀起波澜的动物图像版权争议;时间和地域跨度极广,案例丰富生动,穿插着介绍现代司法系统中侵权行为、刑法、私法、公法、信托法、普通法等相关法律条例的由来,以及具体实施上的困境,由此引出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历史上的动物及其法律地位。 本书绝非枯燥无味的法律书籍,虽然偶尔引用几千年来立法机构、法官和律师们的言论(有一些在今天看来荒诞而且妙不可言),但书中所提到的那些令人吃惊甚至悲伤难过的事件,事实上从未远离我们。更重要的一点是:动物法不仅表达了人与动物的关系,也映射出社会对奴隶、儿童、妇女及其他
本书是一部关于美国著名法官勒尼德·汉德的传记,精湛、感人地讲述了这位杰出法律人的一生。 勒尼德·汉德(Learned Hand,1872—1961),是与约翰·马歇尔、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路易斯·布兰代斯、本杰明·卡多佐齐名的美国著名法官。他出生于纽约一个法律家族,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律师。汉德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后,先从事了13年律师工作,并在奥尔巴尼法学院任教。汉德于1909年开始担任法官,直至去世,在 52 年的法官生涯中,汉德法官作出了 4000 多份判决,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经典判例层出不穷,著名的汉德公式就是他在一起海事案件裁判中提出和创立的,被视为法律经济学的经典代表。汉德也是现代法律解释方法的先驱,他在侵权法、专利法、海事法和反垄断法等专业领域为司法裁判的技术和准确度树立了长远的标准。 汉德的一生,经
本书是国内系统介绍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在法律实践和法学研究中应用的书籍。本书整合了国内外前沿的业界实践和学术研究,是对该领域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提炼的近期新研究成果,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在法律领域应用的全面图景。本书特别注意将复杂的技术知识转化为易于阅读和理解的内容,避免了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技术术语。书中介绍了大量具体案例,如基于大数据的判决预测、法系分类,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法律问答、文书生成等。这些案例形象地展示了法律人工智能的丰富应用场景,帮助读者创造性地思考AI时代下法律行业的挑战与机遇。
本书是美国著名法学家杰弗里·R.斯通积十余年之功完成的重要著作,是讨论美国法律与性道德之间历史演变的一部专著。全书共分六编,20章;从历史的角度叙述了从古代、启蒙时代到20世纪中叶的性观念演变史;评述了联邦优选法院在几个重要的性议题(包括避孕、堕胎、性少数、淫秽作品问题等)上的审判史;详细分析了在性议题方面的几个重要判例,如米勒案、赛缪尔·罗斯案,以及罗伊诉韦德案;追溯了随着环境、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共识的不断改变,法律在性观念、性议题方面所发生变化的根本路径。
本书试图对我国晚清变法至21世纪初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主要学术成果和基本发展状况作出简要梳理,包括如下三部分内容:(1)民事诉讼总论,包含民事诉讼正当程序原理和基本理论等(第一~四章);(2)民事诉讼总则,包含诉讼主体、诉讼证明等(第五、六章);(3)民事诉讼程序法理,包含争讼、非讼和执行三大程序法理(第七~九章)。我国民事诉讼法学术史的写作可以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榜样:一者讨论我国民事诉讼理论学术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关系,揭示民事诉讼理论学术发展的原因;二者梳理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成就、治学经验和研究方法及师承渊源后学。
《人身保险伤残评定标准》共分10级281条,是一种列举式法规性文件,比较简明扼要,其缺点是制定的条款比较原则。没有把比较常见的人身意外伤害残疾都包括进去,对一些比较少见和复杂的人身伤害残疾更是没有列入。《人身保险伤残评定标准适用指南》就是针对这一问题,在撰写的时候以新制定的《标准》为主线,紧密结合《标准》的赔付原则,对人身意外伤害残疾保险赔付中遇到的相关复杂问题与新情况,作了阐述研究性的外延性扩大解释,使该书更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该书的作者庄洪胜是人民检察院主任法医师,近十几年间编写了12部人身保险方面的专业著作,对人身保险伤害理赔及骗赔对策有的研究。《人身保险伤残评定标准适用指南》可以作为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在保险理赔实际操作中的一种参考工具书,也可以供全国各保险公司举办《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