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行为》是我国台湾著名民法学家王泽鉴先生民法研究系列著作中的一册,已在我国台湾地区和大陆多次出版,且享有很高的赞誉。2009年曾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对大陆法学研究和教育有深刻影响。 《侵权行为》作者以侵权行为法为研究对象,分别就侵权行为法的基本理论体系、一般侵权行为、特殊侵权行为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比较、论述,并贯穿了比较法学、案例法学的精髓,使读者透过每个法律问题,体会到侵权行为法的博大精深,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本书以《人民法院组织法》《法官法》和《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为制度主线,阐述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尚不平衡不充分的超大型单一制国家里:法院系统与中国共产党、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党政体系究竟是什么关系、如何互动,进而形成组织架构、人事经费、支持配合、制约监督上的制度关联;作为优选审判机关的最高人民法院,如何监督指导全国3500多家下级法院,如何实现司法政策“自上而下”的有序传导,并在此过程中“轧平”地域与发展上的差异;司法审判和司法改革又是如何与党管政法、党管干部、民主集中制等重大政治原则融为一体,形成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制度特色和制度优势。除了介绍现行文本、起草情况、运行实效,本书力图还原制度的形成过程、回溯改革的来龙去脉。经过这样的还原回溯、史实比对,可以发现:当下习以为常的概念或表述
本书是一部关于美国著名法官勒尼德·汉德的传记,精湛、感人地讲述了这位杰出法律人的一生。 勒尼德·汉德(Learned Hand,1872—1961),是与约翰·马歇尔、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路易斯·布兰代斯、本杰明·卡多佐齐名的美国著名法官。他出生于纽约一个法律家族,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律师。汉德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后,先从事了13年律师工作,并在奥尔巴尼法学院任教。汉德于1909年开始担任法官,直至去世,在 52 年的法官生涯中,汉德法官作出了 4000 多份判决,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经典判例层出不穷,著名的汉德公式就是他在一起海事案件裁判中提出和创立的,被视为法律经济学的经典代表。汉德也是现代法律解释方法的先驱,他在侵权法、专利法、海事法和反垄断法等专业领域为司法裁判的技术和准确度树立了长远的标准。 汉德的一生,经
本书是针对我国刑事诉讼法适用的全面深入的工具书,全面收录刑事诉讼法条文所涉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指导性案例等规范层面的规则,又适当囊括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法律适用答复、复函;既立足刑诉法条文的有权解释,以对司法实务具有拘束力的规则为基础,又高度重视刑事司法实务中业已发生的疑难问题,作者喻海松博士尽可能提出针对司法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后来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借鉴。 《实务刑事诉讼法评注》的主要栏目包括“立法沿革”“相关规定”“立法解释”“立法工作机关意见”“‘六部委’规定”“基本规范”“其他规范”“指导性案例”“法律适用答复、复函”“司法疑难解析”,力争做到“一书”解决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和常见问题。本书与之前出版的《实务刑法评注》相结合,能够使刑事实务工作者从实体法
本书是一部借鉴德国鉴定式案例分析方法为我国刑法案例教学提供新范式的新型教学用书。作者自2013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开设“刑法案例分析”课程,在保留传统案例教学方法的优长的同时,努力吸收鉴定式案例分析方法的精髓,经过九年的积累和完善,逐步将其打造成法学院的一门精品特色课程,广受学生好评。本书即是在该课程授课内容基础上充实、增补而成的。为满足刑法案例分析关于考察的全面性和思维的经济性的要求,本书设计了“五步骤分析模式”,分析每个案例均按照“事实单元的划分”“参与人员的列出”“涉嫌犯罪的检验”“犯罪竞合的处理”以及“全案分析的结论”五个步骤展开。全书共分就九章。第一章概述了刑法鉴定式案例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此后的八章以八个案例为素材,每章均设置“案情叙述”“思路提要”“具体分析”
布莱恩·莱特是美国法律现实主义的杰出哲学阐述者,也是法理学议题自然主义转向的核心人物。《自然化法学》汇集了莱特在此领域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作品,并补充了他为此书专门撰写的长篇导言与两篇后记,是莱特在法理学领域得到公认的代表作。本文集涵盖了一般法理学、司法裁判、法律现实主义、奎因自然主义哲学、法律与道德客观性以及哈特-德沃金之争等议题,为法理学、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研习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新闻出版法律法规文件汇编》一书收录历年来我国颁布的与新闻出版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全书按十个部分进行汇编,分别为“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综合类”“规章、规范性文件·图书、音像电子网络”“规章、规范性文件·新闻报刊”“规章、规范性文件·印刷复制”“规章、规范性文件·发行市场”“规章、规范性文件·出版物进出口”“规章、规范性文件·依法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其他”。书中收录文件齐全,适合新闻出版行业从业人员及公众查询新闻出版类相关法律法规。
《古代法》脱胎于梅因在伦敦律师公会的演讲稿,全书共有十章,目的是考查古今法律观念的关联性,主要使用历史学方法对法律思想史进行了梳理。尽管本书中有些观点仍值得进一步商榷,但其注重实证考察的研究方法,引领了一场法学方法的革命。《古代法》的出现标志着英国现代历史法学派的诞生,是欧美法学界普遍研究的经典之作,深受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
《刑罚理性四部曲(2)刑罚理性评论:刑罚的正当性反思(第二版)》是以对刑罚的正当性予以全面反思为主题的极具学术价值的专著,是作者继《刑罚理性导论》之后推出的又一部以逻辑演绎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刑罚哲学力作。在书中,作者采用全新的理性分段法,将刑罚进化史分为报复、威慑、等价、矫正与折衷五个阶段,并以其所提出的刑罚理性统一论为标准,对刑罚的这五种进化形态予以各别的静态反思,指明了其优劣利弊,进而对刑罚进化史予以整体的动态反思,揭示了刑罚的进化趋势。
本书本着司法为民的服务宗旨,简明实用、携带方便的原则,针对人民法庭工作的特点和需要,每年根据近期新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立、改、废的情况进行修订,已经连续出版三十六年,持续更新数十版,因其精巧实用,深受读者欢迎。该书立足于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法庭司法实践需要,新增截至2024年3月公布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司法政策,并根据司法文件的效力、时间、关联度综合排序。该书内容分为总类、民商事、民事诉讼、刑事、行政、调解和其他共七个部分,有助于配合人民法庭开展工作,提高人民法庭审判人员的司法能力,为推进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及时、全面、有效的司法保障服务。
《法治文明溯源:中华法系经典案例解析》选取案例涉及的判官,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基层司法官员,既有历史上的著名官员狄仁杰、白居易、包拯、文天祥、王阳明、海瑞、于成龙等,也有普通县令和不太知名的审判官。选取的案例中既有在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学堂读书时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中所写“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涉及的“徙木为信”典故,也有董仲舒春秋决狱、柳宗元《驳(复仇议)》等产生重大历史影响的判决案例和司件,还有宋太祖判失猪、县令审汤圆等有趣小案。 《法治文明溯源:中华法系经典案例解析》选取的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适用性的特点,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有助于当代人深入了解中华法律文化的根脉,了解中华法系的源头、形成与发展。
《行政诉讼30年:亲历者的口述》是对行政诉讼30年辉煌历程的回顾,以时间轴为主线,忠实地描述了22位亲历者的口述经历,回顾了《行政诉讼法》立法中的艰辛,记录了我国《行政诉讼法》从无到有,到行政法律规范、行政诉讼司法解释的逐步完备,以及行政审判制度的艰难创立到现在的蓬勃发展。
《职务犯罪办案手册》第一版得到了纪检监察人员、检察官、法官、刑事律师等各方的好评,现根据法规更新情况,对本书进行再版。书中第一部分是犯罪主体问题,监委开展调查或者检察机关开展侦查工作时,要明确犯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公职人员还是其他人员这一基本问题,确定是否属于管辖的范围。第二部分是监委管辖的101个具体职务犯罪罪名及办案中出现妨碍监委调查可能涉及的8个罪名等的相关法律适用,为办案提供全方面的法律适用支持。第三部分是案件后续处理的法定情节,主要包括追诉时效、自首、立功三部分。
实用问答:覆盖新立案标准内容;新旧对照:凸显新增应予立案的情形;相关规定:相关法律法规及法律解释。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理论与实践》的特点是它有很强的问题意识,立足于解决调研中提出的问题。2005年《公司法》修订时,人们形成了对公司法人格否认采取“积极引入,慎重适用”的共识。“积极引入”已经在《公司法》修订中解决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慎重适用”?无疑,“慎重适用”绝不是“谨小慎微”,而是如该书论述中那样,妥当地解决适用中的问题。从美国在判例创设“揭开公司面纱”的规则开始,它就具有在个案中解决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有限责任的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特点,个案考察是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的一个传统。
《证券公司破产清算案件审理实务》是一本研究证券交易所破产法案件审判的书籍。主要内容包括证券公司的风险处置、证券公司破产申请与受理、证券公司行政清算与破产清算的衔接、证券公司管理人、证券公司债权人会议、证券公司破产债权的申报及审核等。
本书从人力资源工作实务出发,针对现行的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主要条款,对劳动合同签订、条款书写、履行与变更、解除与终止、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劳动纠纷的处理等方面,以及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各环节的操作上。就如何来避免各类劳资纠纷的产生,分别做了阐述,并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技巧;同时,引入一些经典案例并加以分析,找出企业劳动关系的问题所在,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此外,《劳资纠纷节点分析与应对》用通俗的语言来解读企业可能闯入的违法与败诉误区,帮助企业在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解除等环节中进行合法操作,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上,规避可能发生的败诉风险,力求能帮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证据能力的程序性保障及审查》以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为出发点,在充分考虑我国鉴定意见证据能力问题的困境之后,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并从程序角度提出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的措施。其中,特别就鉴定人隐蔽出庭作证制度、鉴定意见证据审查的新模式——专家陪审员制度予以充分介绍。
核心设施理论是反垄断法中历史悠久又充满争议的领域。核心设施理论存在的必要性、救济的可行性以及如何界定核心设施是该领域最为重要、并相互关联的三个部分。李剑所著的《反垄断法核心设施理论研究》对其的研究,集中地体现了如何理解反垄断法与相关法律的关系,如何在反垄断法制度框架内平衡投资激励与开放市场,如何构建新的实施体系以更好实现反垄断法目标等有意义并有趣的问题。
经过努力,《 释义》(以下简称《释义》)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条例》是2000年《海关法》实施以来海关行政处罚工作经验的总结,凝聚了全体海关工作人员的智慧,认真学习和领会《条例》的原则和各项规定,是正确执行和实施的关键。修订小组的同志们根据立法原意,结合海关执法实践,编写了这本《释义》,详细介绍了《条例》的制定背景、条文内涵、适用条件和执行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等,我们相信,本书对于大家学习、理解、掌握和正确实施《条例》会有所裨益。 本书仅作为海关工作人员学习的参考,具体执法应当以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为准。
本书解析了实践中常见的公司僵局现象的概念、表现、成因以及本质,分析了现行法律对公司僵局的处理,并论述事前预防和事后破解僵局的各种技巧,同时对改进和完善我国公司僵局处理机制提出了分析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