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论》共四编十五章五十一节,从德国民法理论框架出发,梳理和探讨了民法基础理论的各个脉络和枝节。阅读本书,至少可以有一个象限、两个维度。 一个象限,即法律解释学的象限。法学乃是规范科学而非事实科学,法律解释旨在意义理解而非确证事实。规范性解释科学意味着,意义理解绝非主体对客体的单向观察,而是双向的主体间性交流,是彼此的视域融合;同时意味着,在解释之前,法律规范并不存在有待解释者去"发现"的自在意义,解释本身就是创造规范意义的活动。 两个维度,一个是空间的维度。始于德国法,但并不止于德国法。本书系统对比了德、日、法、中(包括台湾地区)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法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法律现实规定。一个是时间的维度。本书从20世纪50年代的出版物开始,悉心整理中外各学者观点,从观
商标法是一门应用法学。本书在较详尽地阐述商标法律制度基本理论的同时,着重理清了商标法允许企业从事哪些行为,禁止哪些行为,如何行使法律允许的行为,力求为企业提供一本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处理商标实务的工具书。 本书共分八部分。即:商标的功能,阐述了不同经济时代商标的基本功能,知识经济时代商标基本功能的附加功能;商标标识的选择与设计,阐述了商标标识选择与设计的法律规则、市场规则、文化内涵和设计技巧;商标权的取得,阐述了商标专业权取得的法律途径和商标注册的法定形式要件、法定实质要件;商标的使用,阐述了商标的合法、合理使用,商标泊转让使用和使用许可;商标权与其他权利的冲突,阐述了商标权与其他权利冲突的表现、原因,抗辩原则与解决冲突的法律依据和方式;商标的管理,阐述了商标的信誉管理,
体例和内容上有以下特点: (一)突出所选案例中包含的焦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律和学理分析。在体例安排上,每篇案例都有“焦点”一节,并将相关的不同意见纳入其中,使读者能够多角度地理解有关的法律问题。 (二)分析上力求透彻,表达上力求简明。通过对案情、焦点问题和不同意见的简明介绍,综合运用刑法、有关的经济法规和大量的司法解释,对案例进行深入透彻、细致入微的法律和学理分析,使读者在准确、全面地把握了案情和难点之后,对有关问题获得清晰而完整的理解和认识。 (三)密切结合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以案说法,理论联系实际,满足人们掌握的法律知识、加强自身法律素养的需要,并为今后的理论探讨和审判实践提供参考。 《知识产权犯罪疑难案例精析》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资料和研究成
本书对网络环境中的著作权保护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地研究,运用了大量国外法院判例和各种官方文件(如WCT与WPPT的外交会议记录),对众多司法判例作出了分析,对许多长期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疑难、复杂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