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是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法律。本书在分析了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建立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制定经过之后,详尽地阐释了行政诉讼法的具体规定,并结合法学理论与司法实务深入分析了有关规定的立法依据、实施状况,研究了立法和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有关专题性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
本书以《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法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为基础,同时为适应东部法学教育的特点而编写。在编写过程中,既吸收了已修改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师法》等法律的新内容,又注意关注国际、国内刑事诉讼发展的*动态,力求全面反映中国刑事诉讼法面临再次修改时涉及的前沿问题,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全书分为四编,共二十九章,主要内容包括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基本审判制度,辩护与代理,附带民事诉讼,刑事证据的分类,立案,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刑事司法协助制度等。
《民事诉讼义务研究》注重运用法学的基础理论对民事诉讼义务进行系统研究,深入剖析诉讼义务的类别和其所遵循的原则,探寻诉讼义务及其保障措施在我国民事司法中的生存空间,构架起研究诉讼义务问题的概念分析工具系统。作者试图将民事诉讼义务理论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考察诉讼义务在我国的具体实施情况,根据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来构建诉讼义务的理论体系。在吸纳现有民事诉讼义务的理论研究成果合理成分的基础上,传统的部门法理论和义务理论,将诉讼义务放在动态的民事诉讼系统中进行研究,形成与新兴的现代民事诉讼法相适应的诉讼义务理论,从而为我国有关诉讼义务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民事诉讼理念与制度研究》是关于民事诉讼法学的著作,全书围绕司法改革的实践,结合民事诉讼理论的创新成果,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一手的资料、信息,从民事诉讼的内在规律出发,来具体研究民事诉讼的理念与制度。
《法庭审判中的科学证据》研究了与科学证据有关的以下问题:心理测试结论中有效与无证据资格之间的冲突,即司法机关一方面承认该结论有效,同时又不承认它具有证据资格的自相矛盾问题;对同一人身伤害或医疗事故作出多次鉴定、损害鉴定结论的科学证据地位问题;不良法医鉴定体制与鉴定结论的科学证据地位之间的矛盾;我国举证责任概念的模糊性,即现行举证责任概念并不能解决举证责任分配问题;法院处理推定与举证责任的关系时,经常转移举证责任并做出错误判决的问题;推定的合理根据是什么;推定的性质是什么;推定与证据有哪些区别等。在研究过程中,《法庭审判中的科学证据》作者叶自强严格运用了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提出了不少性的理论见解和司法建议,是一部理论性和务实性都较强的著作。
《我国环境刑事诉讼程序规则研究》内容如下: 部分从司法中的困惑入手,介绍了环境犯罪的特点以及我国环境犯罪的司法实践现状,反思传统刑事诉讼程序在应对环境犯罪时的不足,以此来论证环境刑事诉讼程序构建之必要性。 第二部分通过对环境司法专门化进行实证检视,认为环境司法专门化是一个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其包括但不应于设置专门环境审判组织,而应当以专门环境审判组织为载体来承担和附加更多的制度建设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环境刑事诉讼及启动程序的涵义进行界定,对其价值生态化转变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指出环境刑事诉讼程序应定位于“生态安全优位的诉讼价值观”。 第三部分论述环境刑事诉讼程序的基础理论,包括程序的目的、原则及功能。 第四部分结合笔者的司法实践,在现代生态价值观的指引
庞小菊博士在《民事审判迅速化问题研究》中用审判周期的概念,对诉讼案件从受理到审结的周期作了科学的论述。 从理论层面分析,迅速审判作为一种司法理念有何价值根基?从实践角度看,在民事案件数量不断增长的司法形势下朝着放慢速度的方向改革有没有现实可能性?如果迅速审判的理念值得或者需要我们去坚持,那么当下更应当做的是探寻司法实践中出现种种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既有的审判迅速化所秉持的理念和价值观是否出现了偏差?其所采取的路径是否符合审判规律?为纠正既有审判迅速化的盲目性,应该构建怎样的迅速化原则?应该怎样调整其路径?《民事审判迅速化问题研究》的研究,就是试图回答以上这些问题。
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有关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是国家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刑事诉讼法是重要的基本法之一,关系到对犯罪的及时惩治和对公民合法权益的切实保护。通过刑事诉讼法的运用,既能及时有效地遏制犯罪,又能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从而实现公平、正义的自身价值。 随着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逐步繁荣和学科教育的大力发展,作为重要工具之一的教材,成为我们了解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刑事诉讼法学基本和便捷的途径。 本教材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力求紧扣刑事诉讼法学学科的特点,在准确解读和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基础上,介绍和阐述刑事诉讼法学的前沿理论研究成果。 本书的编写体例共分五编:编,通论;第二编,原理与原则;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