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5日,是卡尔 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革命导师,推动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重要文献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央编译局和人民出版社共同推出《资本论》纪念版(三卷本),把马克思的这部不朽名著奉献给广大读者。今天,《资本论》依然是矗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以其恢弘的气势、缜密的逻辑、科学的论断,照耀着当前时代前进的道路。《资本论》中所展望的未来社会形态,不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那种 空想 。它在科学分析矛盾的整体运动之基础上,提供了双重的图景:一种已然发展着的形态向还未充分发展着的形态所展示的可能性图景;一种已然发展着的形态自身所孕育的超越自身的可能性图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正好也在此两种图景之中运动:我们正在走着的道路,给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阐述了批判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当代前沿问题,力图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传统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重新结合在一起。作者博内菲尔德不仅揭示了从阿多诺到新马克思阅读这一法兰克福学派长期被忽视的线索,而且为我们重新思考价值、阶级和国家等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提供了新的思路。本书严肃讨论了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指明了作为批判理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是对社会经济形式的批判,更是对社会政治形式的批判,在讨论资本主义及其批判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近两个世纪中,马克思主义一直是现代世界思想乐章的重要主题之一。马克思主义由于它动员社会力量的能力而成为20世纪历史上一种至关重要的存在,在某些时期成为一种决定性的存在。本书收集了埃里克 霍布斯鲍姆从1956至2009年在马克思主义领域所写的许多作品,实质上是对马克思(和不可分开的恩格斯)思想发展及其后世影响的研究。希望本书的出版会帮助读者反思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在21世纪将会拥有何种未来的问题。 埃里克 霍布斯鲍姆提供了一种迷人的、有洞见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并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的多种影响。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核心文本,从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到葛兰西的《狱中札记》再到《共产党宣言》一一进行了考察,并对退却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分析。通过出色、深刻、有力且广泛的研究,《
本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的阐述,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为线索,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总结了他们所提出的党的建设思想,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在中国的坚持、运用、丰富和发展,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本书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理论联系实际,既讲清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本身发展的客观逻辑,又较好地实现了历史、理论和现实的有机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读〈资本论〉》是阐释马克思思想认识论的客体和地位以及 主体 范畴批评引起的政治哲学和历史理论等问题讨论和研究的坐标和参照读本。这本书源于路易 阿尔都塞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64 1965 学年主持的研讨课,由阿尔都塞、埃蒂安 巴里巴尔、伊夫 杜鲁、雅克 朗西埃、皮埃尔 马舍莱、罗杰 埃斯塔布雷主讲,研讨课以集体的方式重新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阐述它的普遍哲学意义,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学理论。《读〈资本论〉》是一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解读,对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其在当代的意义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本书以青年马克思的阅读文献为基础,采用思想形成的有机体分析方法,比较清晰地勾勒出了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在1835 1844年期间的错综复杂的起源,建立起青年马克思的阅读与思想起源之间逻辑关系,力图把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起源的研究建立在一个历史 批评、客观的基础之上。 本书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是综合性创造的产物。马克思的思想既不存在 认识论断裂 ,也不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简单推移的结果,更不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耦合。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历史辩证法和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都来源于历史、政治哲学和法哲学综合而形成的思想,即社会是一个力量关系之间的斗争,力量的来源和规模决定了力量的分布形式,物质力量的生产和分布结构就决定了政治力量的结构及其语言表达形式,各种力量之间的再生产和
本书是日本优秀青年学者斋藤幸平的著作,2018年,该书获得 多伊彻纪念奖 (Deutscher Memorial Prize)。该书已成为当今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性著作。 书中讲述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观点启发着马克思的思想不断进化,加深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农业的批评态度。马克思则进一步认识到,通过对生产资料的管控,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恢复人与自然的统一,弥合物质变换的裂痕。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要与资本主义制度决裂。 本书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文本,以更系统、更全面的形式重构马克思对生态资本主义的批判。通过把马克思环境思想作为经济学批判不可或缺的契机来系统地展开,同时赞同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和环境批判的可能性。为此,本书提出了比福斯特和伯克特所认为的 马克思思想中存在生态学要素 这一主张更强有力的观点,即 如果
本书以恩格斯一生的思想历程和理论贡献为主线,对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在共同创立马克思主义中的贡献,在共产主义者同盟和第一国际、第二国际中革命活动的意义,在长期科学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多方面的拓新,以及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捍卫、发展和创新等重大问题,作出系统研究和阐释。以“永远的恩格斯”为主题,对恩格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目前的意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意义作了深入探讨。
本书由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教授领衔,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国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方面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如黄力之、童世骏、余玉花、陈学明等12位作者编写,选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代表性著作,包括《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 等共15 部(篇),覆盖马克思主义三大主要组成部分。书中对这些经典著作的领读,主要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脉络和基本内容,阐述经典著作的写作背景、重要意义、基本原理,侧重分析经典著作的文本逻辑和思维逻辑,深入挖掘经典作家的问题意识。通过逐条逐段阅读文本,引导读者思考经典作家提出的问题,并阐发其当代意义,力求原汁原味读原著,入脑入心悟原理。
本书属于 回眸经典系列 。 本书是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国家的重要成果,它科学地阐明了家庭、私有制、阶级的起源与国家产生的关系,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 在本书中,恩格斯研究了史前各文化阶段与家庭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着重论述了人类史前各阶段文化的特征、早期的婚姻和从原始状态中发展出来的几种家庭形式,指出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和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恩格斯根据大量史料,阐述了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和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揭示了国家的起源、阶级本质及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指出国家和阶级、私有制一样,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是凌驾于社会之上而且日益
《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增订本)依据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内涵划分为科学世界观、科学历史观、科学现状观和科学未来观这样四个板块,共分为七章:章辑录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人类和社会这三类客观事物及其内在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观点,这可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第二、三、四章辑录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结构、社会变革、社会形态及其内在和外在关系和发展变化的系统看法,这三章的历史部分可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其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观察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历史观。这三章当中,有关论述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社会变革和社会形态部分,则是属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现状观。第五章社会问题和第六章重点地区和国家的发展和国际关系,主要内容都是属于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世界观论析资本主义世界的科学现状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每日读》一书,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寄希望党员干部群众通过每日读经典、悟原理,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知行合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等七种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等九种本领。
国外大多数学者对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心理学的研究往往忽略或淡化他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所作出的贡献,即使大多数追随者论述维果茨基对马克思概念、原理的使用都是肤浅、不完整和不正确的。《维果茨基和马克思:迈向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一书力图克服上述问题,首先强调了自己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并为研究维果茨基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更加正确的方向:维果茨基用心理学来充实马克思主义,也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充实心理学;恢复和发展维果茨基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 本书主要聚焦维果茨基如何运用马克思的概念、理论、研究方法来理解和推进心理学的发展,从而实现激励和指导以马克思的社会哲学和政治学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学科培养的目的。内容上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勾勒出了马克思主义心理学一般理论的
该书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针对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一书写成的一部著作,他运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对蒲鲁东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观点进行了批判。该书以法文写成于1847年上半年,于同年7月在布鲁塞尔和巴黎出版。 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阐明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来历,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及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本书不仅介绍了马克思从19世纪40年代起研究政治经济学所得出的主要结论,还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做了精辟的概括,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的规律。 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出发,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分析商品开始而不是从分析价值开始,这是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古典经济学家的价值理论的重大区别之一。马克思还详细地考察了货币的各个职能,并指出货币的职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书中实现了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上的革命变革。
两卷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是20世纪末西方学术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发展史的*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本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883 1929)》是*卷。 在本卷中,着重对1883年马克思去世后直到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历史发展作了阐述。本卷分为三篇:*篇为德国对马克思主义研究贡献,包括对恩格斯和马克思的经济学遗产关系的分析、《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意义以及恩格斯与各种流派的经济学家围绕价值问题展开理论争论的过程及其得失等;第二篇为俄国的理论贡献,论述了马克思经济思想在俄国传播的特点、普列汉诺夫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及其对俄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传播和发展的意义等;第三篇是针对社会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中存在的重要争议性主题而进行的论述。
本书系统梳理了2020年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内容由主体部分(第一至八章)和三个专题性研究(第九至十一章)构成。 在主体部分,系统梳理了国外相关重要期刊在2020年至2022年间公开刊发的政治经济学类文章。这些期刊包括《科学与社会》《新左派评论》《资本与阶级》《资本主义、自然、社会主义》《批判社会学》《历史唯物主义》等。经过筛选,共保留了498篇政治经济学主题的研究型论文。分别涉及基础理论和经典文献研究、基于社会形态分类的现实问题研究、产业基本问题研究、特定产业研究、现代化研究、国别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研究、新冠疫情研究、西方经济理论研究。 在专题性部分,第九章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学者有关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研究;第十章分类梳理了近五十本最新的欧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
本书从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关系出发,讨论当今哲学涉及的一些重要而基本的问题。在现代哲学、特别是后现代哲学视野中,传统哲学是无意义的胡说。对于这两者的关系,作者持中立立场,认为传统哲学并非毫无价值,而现代哲学也不是无可挑剔。即使按照后现代哲学的逻辑,传统哲学也有其存在的意义。 本书旨在通过对于一些重要哲学范畴和问题的探究,考察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试图得出不同于以往的结论,为重估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的价值、重新理解其相互关系提供新的视角。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也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广和有国际性的著作,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是一部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贯通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做出科学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述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提出了关于未来新社会的科学构想。《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在实践上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本书是 每个觉悟工人的书籍 。
两卷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是20世纪末西方学术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发展史的*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本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 1990)》是第二卷。? 第二卷的内容是*卷内容的继续。本卷主要是对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的阐述。20世纪30年代以来,理论分析的重心开始转向西方,以至于西欧和北美在战后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心。新的难题也在这一时期出现,马克思经济学中早先为人们所忽视的一些东西被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正因为如此,本卷对其主要涉及的年代之前的文献进行了考察。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变得越来越难以界定,因为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被用来克服马克思主义分析上的缺陷或被用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 格斯与各种流派的
本书由 社会关系 概念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 社会关系 概念的基本内涵、马克思 社会关系 概念与传统观念的变革、马克思 社会关系 概念与现代性反思理论的对话、马克思 社会关系 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五章构成。五章内容紧密围绕马克思 社会关系 概念这一核心问题,层层递进,既有纵向的思想史梳理,又有横向的理论分析和比较,既探究了马克思 社会关系 概念的理论内涵,也阐发了这一概念的现实价值,形成了一个研究和阐释马克思 社会关系 概念的较为完整的逻辑框架。
该书是恩格斯1844年9月-1845年3月写成的。恩格斯在英国居住期间,研究了英国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他本来打算在他计划写的英国社会史中分出一章来说明这个问题,但是为了说明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特殊作用,便决定专门写一本书来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他认为,1848年以后宪章运动的低潮和英国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的暂时胜利是与英国工业垄断世界市场有直接联系的,并且他确信,一旦英国丧失了垄断地位, 社会主义将重新在英国出现 。
党的学说史也即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发展史,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科学。它以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活动为历史线索,以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理论著作为基本内容,纵向阐明党的学说的产生、形成、发展及其规律。党的学说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的每一条结论的提出,都是同当时的历史条件紧密相联的,并随着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发展史,对于掌握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论》不仅是了解和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之书,也是了解和认识当今社会和当今世界的之书。但《资本论》的 鸿篇巨制 往往让普通读者望而生畏,为了让读者更简单、更容易、更具兴致地走进《资本论》,我们编辑出版了这本《〈资本论〉箴言集》。在集萃箴言名句时,并不是简单地收录单句,而是兼顾列出前后文的完整语义,以清楚表达思想和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