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介绍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关于抗日战争的制胜之道:抗日战争是敌强我弱的战争,我军在战略上应当采取内线的防御的持久战,“速胜论”是错误的;我弱中有强,日强中有弱,扬我之长能克日之所短,“亡国论”是错误的;战略上内线的防御的持久战,在战役战斗中就必须是进攻的、速决的、外线的作战,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分散之敌,积小胜为大胜;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及与之相适合的作战形式,最终战胜敌人。毛泽东创造的持久战论及其一整套战略战术,是以弱胜强战争指导的科学指南,其方法论具有普遍意义和不朽价值。
本书聚焦 两个结合 重大理论主题,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出发,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及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等基本理论问题,为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 两个结合 尤其是 第二个结合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学术支持。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山之作,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典范。本书对《论十大关系》的创作背景、形成过程、文本内容、历史地位及其后续发展进行了梳理和解读,揭示了《论十大关系》对当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书认真贯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新飞跃 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这一时代主题,努力探讨传统学术的精华通向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和剖析典型性命题,展现中国智慧的光彩。 本书探讨了如下三大主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贯通的内在逻辑;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特性;为了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所应具有的使命情怀。 为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作者通过创造性阐释,系统深入而又亲切有味地论述了展现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新视角、史学经典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锻造、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内在动力。
本书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如何解释欧洲近代初期数十万“女巫”被处死?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兴起与针对妇女的战争同时发生?全书分为五个部分:15世纪前农民和工人的日常斗争;土地私有化和扩张的人口政策带来的影响;机械身体观的兴起;欧洲大陆的大规模猎巫;猎巫策略在美洲的重演与当地妇女的反击。通过回顾这段300年的历史,费代里奇表明:猎巫运动是资本主义对于社会再生产合理化的过程体现,它为现代社会组织的两个核心原则即劳动能力和自我所有权提供了必要支撑。换言之,对女性生育和身体的控制(以攻击女巫为代表)是资本主义实现原始积累的关键步骤。费代里奇以女性视角对话马克思的原始积累学说和福柯的身体理论,对于传统历史叙事和理论范式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本书稿分十五章,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的十五部著作,分写作背景、主要内容、经典著作与中国、当代价值等四个方面,对经典著作的核心要义、基本观点、方法论原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重点结合实际,联系党员干部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用经典著作揭示的基本原理进行解答,彰显了经典著作的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本书稿邀请中央党校哲学部数位长期从事马列经典原著导读课程教学和相关研究的资深学者写作完成,作者权威、内容准确,对于在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以指导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欲望与革命》( Marxism and Ethics:Freedom, Desire and Revolution)是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 激进社会政治理论丛书 中的一册。这是一本综合性的、可读性很强的入门书,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说在过去一个半世纪里丰富而复杂的发展史。作者保罗 布莱克里奇认为,马克思的自由的伦理学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革命性批判的基础。在他看来,最好是透过黑格尔对康德式的与亚里士多德式的伦理观的综合,来理解马克思的能动性观念。马克思对道德论的拒斥并不像粗陋的唯物主义解读所表明的那样,否认行动包含自由的、有目的的、主观的维度。对于马克思而言,自由既是反对异化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质,也是它的目标所在,反对资本主义的经济与政治分离并争取真正的民主的运动,构成了现代自由的具体形式。同时,本书也为当代政治哲学作出独
本卷为书信卷,包括马克思与恩格斯从1856年至1859年的通信,同时也包括马克思与他人、恩格斯与他人的通信以及燕妮与恩格斯的通信等。本卷书信的顺序完全按照时间的先后排列,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全面的、宝贵的资料。在通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一家的生活状况,让他从一个哲学家、理论家回归到生活中,而展示给读者的生活是如此的艰难与拮据,在这样的困境中,马克思依然坚持理论的开拓,而这一时期正是《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创作时期,读者能够了解到这不重要的手稿是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同时,这些书信也真实呈现了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伟大的友谊,恩格斯给予马克思无私的帮助、资助与关照。正因为本卷是书信卷,增加了本卷的可读性和可推广性,不似理论深奥难理解,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该书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先达先生与青年学者臧峰宇教授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问题所作6篇学术对话的结集。两代学人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与历史深处的哲学心语、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探索与新时代哲学的现实关注、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哲学沉思、文化的实践转化与制度文明的时代建构、历史科学的前提与历史思维的时代性、学术自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百年探索等话题展开深入的对话。这些学术对话紧扣时代问题,在新时代的语境中关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从中可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魅力与创新探索。
《中国共产党理论武装一百年丛书》全面系统地呈现党的理论武装一百年的光辉历程,总结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规律和丰富经验,揭示党的理论武装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探究不同历史时期党加强理论武装的使命担当,为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开展理论武装工作历史和经验提供了一套简明、生动、系统的著作。 本书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因、主体和方法,全面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变迁,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到新时代的新机遇新发展,进而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当代使命。全书有助于深化学界和社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了解和认识,更好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列宁年谱》以《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增订版各卷所提供的列宁生平事业年表为基础,同时还运用了 新成就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资料和史实,收录了列宁多方面生活和活动的几万条史实,并注明事件的参加者和事件发生的地点。书中的所有史实都按照年代顺序编排。为了方便读者,年谱的每卷都附有人名索引、地名索引.机关团体索引,列宁的笔名和党内化名索引。这部年谱共分四卷,第四卷所涉及的时期始于1917年3月2(15)日,止于1917年10月25日(11月7日)。1917年3月2(15)日是列宁被迫政治侨居瑞士期间次得到关于俄国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消息的日子;1917年10月25日(11月7日)是作为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日载入史册的。 书中刊载的两千多条史实再现了俄国无产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下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
本书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和发展的百年历史为主线,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主要内容、重大影响和历史意义,并对其中的理论成果、经典著作、人物故事、经验方法等予以学理分析,对广大读者特别是党员干部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指导工作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本书研究马克思关于人的尊严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人的尊严是涉及主体个性追求和价值认可的核心范畴,马克思的理论体系本质上就是一部追求人类尊严实现的科学。本研究集中在区别于传统尊严观把尊严看作是抽象人性的属性和一种固定的范式,马克思则认为尊严是立足于人的现实生命并通过社会实践实现人的本质确证的价值存在。作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独特理论话语,马克思关于人的尊严思想不停留于浪漫主义、抽象的情感关怀之中,而是从具体历史情境中的人出发,基于历史发展的总体逻辑以及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化来探寻尊严的内在意蕴,真正以人的自我实现的生命活动为价值前提,揭示出实现尊严生存的现实道路,既探寻了尊严 形上 的人性前提,又蕴含了关于 形下 的现实批判,真正克服了以往尊严理论与现实实践相脱节的难题。后,以一种灵活开放的
《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在充分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基础上,根据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基本思想逻辑,全面、系统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原理。力求全面挖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理论。它不仅深刻挖掘了以往人们熟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如阶级理论、国家理论、革命理论、民族理论等,而且也深刻挖掘了以往人们重视不够的一些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如政治权力理论、政治文化理论、政治发展理论等,因而,《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向人们展现了内容十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
本教材着眼贯彻*总书记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精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1篇进行导读。 本教材全面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准确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夯实读者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根基;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当代价值,准确揭示其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打牢读者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根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答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升读者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魅力的同时揭示经典作家的人格魅力,使读者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受熏陶,自觉运用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增强党性修养。
《中国共产党理论武装一百年丛书》全面系统地呈现党的理论武装一百年的光辉历程,总结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规律和丰富经验,揭示党的理论武装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探究不同历史时期党加强理论武装的使命担当,为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开展理论武装工作历史和经验提供了一套简明、生动、系统的著作。 该书稿回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百年来的发展历程,结合公开出版的历史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等伟大成就的原因,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宣传教育和实践运用,有助于读者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规律,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中国共产党理论武装一百年丛书》全面系统地呈现党的理论武装一百年的光辉历程,总结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规律和丰富经验,揭示党的理论武装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探究不同历史时期党加强理论武装的使命担当,为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开展理论武装工作历史和经验提供了一套简明、生动、系统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一个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现实的行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而革命的理论一旦被伟大的中国人民所掌握,所激发的巨大能量,就必然转化成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强劲动力。本书以时间为主线,详细阐释每个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的发展内涵、动因、普及形式和宣传方法。本书的出版能够帮助认识和把握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规律,对于继续推
不管对马克思主义持何种态度,我们都没办法否定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一学说改变了世界的进程,尤其是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本书力求提供系统的有说服力的答案,序言直入正题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究竟行在哪里,然后分十章全方位展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理论特质,结语部分则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意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引领时代、改变世界,就在于它坚持改变世界的哲学观,提供唯物辩证的思维法则,贯穿立足实践的认识智慧;它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揭示人类社会的结构,洞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诊断现代社会的根本问题,预见未来社会的走向,指明通往理想的进路,塑造能动的主体力量。 本书坚持用学理回答问题,以理论结合现实,对相关的一些模糊观点进行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