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讲话实录》收入了朱镕基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总理期间的重要讲话、谈话、文章、信件、批语等348篇,照片272幅,批语、书信及题词影印件30件,这些讲话、谈话、文章等从各个方面翔实记录了朱镕基领导中国经济的历程,内容涉及中国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治理通货膨胀等经济社会各领域重大问题。不仅是读者深入了解朱镕基经济社会管理思想、领导风格、个人魅力和心路历程*全面的读本,也是读者回顾和解读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和基本规律的一部丰富史料。
本书共分为三卷:《会谈卷》记录了从1964年到1986年,邓小平会见外国元首和中外记者时的谈话内容,涉及中国的改革开放、对外交往政策、台湾问题、香港问题、西藏问题、对毛泽dong的评价等问题。《会议卷》记录了从1938年到1987年,邓小平参加的有关会议,并对邓小平在会议中所作的重要讲话、对一些政策问题的阐述、处理民生要务的方法和态度等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评析。《演讲卷》记录了从1943年到1988年邓小平的历次重要演讲。内容涉及国家建设、干部选拔、军队国防、财政、教育、党内思想等诸多方面。
《新青年》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是中国近代文化思想运动中*具时代影响和历史影响的刊物。特隆重推出纪念《新青年》创刊100周年纪念版。 这套新文化元典丛书(普及版)(10卷),收入20世纪历史舞台上的影响巨大的陈独秀、李大钊、李达、瞿秋白等大家的文章,名篇荟萃,思想犀利活跃,富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本丛书由研究《新青年》的专家学者张宝明先生主编,权*版本,值得信任。由连续两届获得 中国*美的书 设计奖的张胜先生精心设计,典雅古朴。
本书着眼于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述,讲清楚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各级党政干部、各级党校师生和各类高校师生提供了一本系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术著作和基本教材。全书共分为三篇十七章,分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非常全面的论述,反映当前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水平。
本书系统化地阐述了作者对中国企业家领导力的研究和思考。作者所创建的领教工坊在促进企业家彼此沟通交流的 私人董事会 方面进行了多年实践,作者本人作为 领教 角色,与众多企业家做过深入的交流,他将这些实践中的发现和心得都做了总结,并在本书中加以阐述。 作者在全书中贯穿的主旨,是希望中国的企业家们,以对长远事业、有利国计民生的实业、自我实现和超越的热爱之心,战胜人性中的贪嗔痴,战胜内心隐藏的种种恐惧。同时,作者本人也通过此书,表达了他面对中国管理研究和实践的种种难关,战胜内心恐惧,以热爱之心坚持探索管理和企业家领导力之路的信念。
本书全面展示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深入论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理论问题。书中以近代各界人士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为视角,呈现了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萌发、生成、发展与普遍流行的历程,并专题讨论民族复兴思想的相关理论学术问题,涉及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意识、学术中国化等。作者述史的同时,深入探讨了怎样才能实现民族复兴,如何处理民族复兴与民族自信力、文化复兴、历史教育、学术研究的关系,是纵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重要理论著作,有裨于人们深入认识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逻辑脉络,更好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本书考察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从国民党内部探寻其制度结构与运作机制,对国民党内部派系冲突、党务与党权在地方的运作、党与政和军的关系等做了细致的讨论。全书核心是国民党为 弱势独裁政党 ,其组织的散漫性使其无法实现俄共式的一党专政,即有独裁之心而无独裁之力。作者指出,国民党始终未能建立一个具有严密渗透性和强大内聚力的政党组织体系,这是其最终失去政权的主要原因。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中国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人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等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本书是在《中国梦之中国精神》基础上重新修订而成。本次修订以中国精神为轴心,从纵横、内外、里与表等多个维度对中国精社进行透视。中国精神是中国作为一个国家体现的精神。它是中国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是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凝结,既是当代中国人精神面貌的一种反映,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结果,更是蕴含未来中国人精神发的塑造。在当代中国,中国精神具有十分明确的时代内涵。
法治 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路径。本书以 人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的研究基点,将 民族 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的实践内容,将 中华民族 作为最终实践目标,从而建立起一个 个体-群体-整体 的分析框架。当然,立足于 三位一体 的分析框架,只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要将这种可能性升华为必要性,则必须将视野聚焦于当代民族法治体系的制度建设之中,一方面肯定其伟大成就,另一方面分析其完善空间,进而在宪法关于民族法治的原则规定之下,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构。
本书是吴飞教授《浮生取义》一书的修订版,并附以他研究 的另外两本著作《 与美好生活》和《 作为中国问题》,全面呈现他 研究的 主要内容。这项 研究源于21世纪初费立鹏团队对中国 率的重新测算,发现中国 率属于世界 的之一,却与西方 一般 规律颇为不同。吴飞为了深入研究中国 问题,首先详细梳理了西方 学的哲学基础,形成《 与美好生活》一书,然后通过细致深入的田野研究,以“过日子”和“做人”解释中国 大多起于家庭纠纷的现象,并进一步思考中国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和正义问题,形成《浮生取义》一书。《 作为中国问题》则是对两项研究中主要思想的简要呈现。这三本书初版已经过去十多年,中国 率也早已降了下来,但人们对“过日子”和“做人”的思考并未改变,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仍然存在,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已。
朱镕基著作系列图书
本书探讨了中国古代官僚管理体制的构成、运行及发展状态,着重通过起源与形成、管理机构与部门、官吏选拔与任用、考核与监察、等级与待遇等方面,分析揭示其间规律、特色与问题。全书注重凸显制度动态,深入总结其效能得失,为一部系统简明而富于特色的中国古代官僚管理制度通史。新一版在结构、内容和观点上多有修订,提高了全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
本书由序章、上篇、下篇、结束语四部分共十七章内容组成,全面解读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是一部兼具理论性和通俗性,深度聚焦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出版物。 序章为新时代坐标中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点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显著特征、独特优势与世界意义。上篇为使命型政党,分别从使命型政党的学术生长、理论逻辑、党群关系、组织构建、政治领导、伟大斗争、文化使命、思想引领、自我革命等九大方面来集中论述使命型政党的丰富内涵。下篇为中国式现代化,分别从政党领导、改革开放、政治发展、制度建设、破解难题、共同富裕、资本逻辑、世界经验等八大方面来详细论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价值。结束语以中国立场观照当下,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 作
本书根据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翔实、生动地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的重要活动。本书共分三部分:“逆水行舟”、“砥柱中流”、“拨乱反正”。本书通过对“文革”时期一些重大事件的介绍,阐明了十年浩劫对党和国家带来的沉重灾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不屈不挠的斗争。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是一部在取材与叙事方面颇具特色的中国近代政治史著作。鸦片战争后,西方势力节节相逼而入,中国的政治格局由此大变。该书依次介绍了鸦片战争、维新运动、革命与立宪、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等中国近代政治演进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并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进行了深层解读与审视。史料丰富,论述详尽,费正清赞誉是 对中国近代史的清晰、全面的评述 ,长期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为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经典著作。
《薪火相传:国内六家鲁迅纪念馆的历史和现状研究(1951--2016)》书是作者独立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国内六家鲁迅纪念馆的历史和现状研究(1951--2016) 结项成果的修改,全国社科工作办对本课题结项成果的鉴定等级为:良好。本课题的内容主要是对国内六家鲁迅纪念馆(其中北京、上海的鲁迅纪念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绍兴、广州的鲁迅纪念馆分别为浙江省和广东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厦门鲁迅纪念馆是厦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探究六家鲁迅纪念馆为传懂鲁迅精神所发挥的作用。本课题通过对六家鲁迅纪念馆在国内外传播鲁迅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总结出六家鲁迅纪念馆传播鲁迅的成功经验和一些失败的教训,不仅可以为当前占有国内全部博物总数近1/10的人物类纪念馆的建设提供研究参考,而且也可以为在21世纪 建设优秀传统
国歌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光辉历程》一书以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近90年光辉历程为主线,集纳、梳理、汇聚与国歌有关的百年来大量珍稀文学艺术史料,还原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及背景,苦难、曲折和光辉的历程,并从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结合上解读国歌的深刻内涵和意蕴,构建国歌完整的历史记忆,文史互鉴。全书共分12章,近30万字,配珍贵图片影像、书画、书影、曲谱近300幅(首),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鲜活读本。
《中国早期 》借鉴和运用了 学术界近几十年来与历史学有关的相邻学科特别是文化人类学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对中国早期 阶段之前的社会政治组织提出了新的阐释,并由此探讨解决有关中国 的起源及发展道路的特性问题;对于解决较长时期以来我国史学界面临的如何将新的史学观念和方法具体运用于实际的课题研究这一问题,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增订版不仅订正了出版的一些文字标点讹误,还在附录中增加了《中国 起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早期 研究中一些概念意义的理解问题》《 起源研究中历史性事实对考古学证据意义形成的影响》《中原王朝政治的形成对中国早期历史进程的影响》《附录五酋邦与 接近的程度及对 起源研究的影响》等五篇文章,展现了谢教授近年来对中国早期 的研究成果。
本书从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脉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全书有绪论和七章内容构成。第一章是人类社会价值观的演进历程,分析了从乌托邦的价值想象到共产主义价值观的形成过程,阐述了乌托邦思想的价值误区,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价值观的科学构建。第二章是人类社会价值观演进的动力,分析了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从历史合力论的角度阐释了人类社会价值观演进的一般规律。第三章是人类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机理以及价值内涵的蕴蓄方式,从物质生产、精神养成、制度规约等维度分析了社会价值观的内涵及特征。第四章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对社会价值的一般形态和特殊形态做出分析,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与资本主义命运的关系。第五章是从文化维度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霸权现象,分析和批
.
本书立足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现状,在分析提升组织力的必然性和现实挑战的基础上,围绕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核心要素,提出了健全纵向横向管理体系,树立高校各级党组织权威、增强高校各级党组织协同意识,完善与运行党组织集体活动、个体活动长效机制的提升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