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讲话实录》收入了朱镕基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总理期间的重要讲话、谈话、文章、信件、批语等348篇,照片272幅,批语、书信及题词影印件30件,这些讲话、谈话、文章等从各个方面翔实记录了朱镕基领导中国经济的历程,内容涉及中国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治理通货膨胀等经济社会各领域重大问题。不仅是读者深入了解朱镕基经济社会管理思想、领导风格、个人魅力和心路历程*全面的读本,也是读者回顾和解读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和基本规律的一部丰富史料。
本书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摄制的24集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的解说词为主要内容,同时配插相关历史图片和各时期历史影像短视频,以文、图、音视频融合的方式,多媒体呈现了新中国70年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变革,反映了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再现了共和国一路走来的感人故事和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巨大变迁。
本书探讨了中国古代官僚管理体制的构成、运行及发展状态,着重通过起源与形成、管理机构与部门、官吏选拔与任用、考核与监察、等级与待遇等方面,分析揭示其间规律、特色与问题。全书注重凸显制度动态,深入总结其效能得失,为一部系统简明而富于特色的中国古代官僚管理制度通史。新一版在结构、内容和观点上多有修订,提高了全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
本套书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党校的讲稿精选集结而成。讲稿的作者,既有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也有学贯中西、名动天下的名家大师,他们以厚重的理论功底、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纵论古今中外的宽阔视野和清新淳朴
本书是吴飞教授《浮生取义》一书的修订版,并附以他研究 的另外两本著作《 与美好生活》和《 作为中国问题》,全面呈现他 研究的 主要内容。这项 研究源于21世纪初费立鹏团队对中国 率的重新测算,发现中国 率属于世界 的之一,却与西方 一般 规律颇为不同。吴飞为了深入研究中国 问题,首先详细梳理了西方 学的哲学基础,形成《 与美好生活》一书,然后通过细致深入的田野研究,以“过日子”和“做人”解释中国 大多起于家庭纠纷的现象,并进一步思考中国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和正义问题,形成《浮生取义》一书。《 作为中国问题》则是对两项研究中主要思想的简要呈现。这三本书初版已经过去十多年,中国 率也早已降了下来,但人们对“过日子”和“做人”的思考并未改变,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仍然存在,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已。
唐代士人在担任过如校书郎、县尉、参军、掌书记等基层文官之后,又可能升任到哪些中层官职呢? 本书分章详论了唐代士人经常出任的几种核心中层官职其中包括京官七种(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拾遗、补阙、员外郎、郎中),县官一种(县令),州府官一种(司录/录事参军),以及幕府官一种(判官),将京官、地方官与幕府官这三大职官系统结合起来,横向考察,涵盖面广,并且留意唐前后期的差别,阐明了这几种官职在唐代政府架构和士人官历中的意义与位置,进一步呈现出唐代士人任官的典型模式。
......
作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文艺及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特殊机构,延安文化社团经历了抗战全面爆发前后的兴起、战略相持阶段的兴盛、战略反攻阶段及战后的转变三个时期。各文化社团以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为目标,明确以大众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形成以实现认同感为基础的政治共识,确立以文艺为载体的路径形态,彰显出以革命为主题的时代特色,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牢固建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主导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嘉庆朝是清代由前期走向后期的过渡期,亦是学界所论道的由盛转衰的时期。本书以十章四十余万字的篇幅,从五个方面勾勒了嘉庆时期官员的处分状况和各级官员处分在不经意间出现的奇多和普遍问题,以及嘉庆皇帝面对此失误采取的诸种应对调整,如以级纪议抵公罪处分、以皇权制外主导开复官员处分、行捐复减少官员处分等。这三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疏通了官员的奇多处分,但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正如书中所论,嘉庆朝所面临的处分普遍奇多,不只是嘉庆一朝的问题,其实康熙朝已经存在,道光朝也有。可以说这是清代前后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持久性的制度性问题,并不是一朝一代所能解决。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 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新的文明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作者立足于大历史观,以现代性反思为视域,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内涵要义、本质属性、基本特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发展路径等基本理论问题。本书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所指明的历史时代文明形态的中国化、时代化呈现,是中华文明的新时代庚续,彰显了文明自觉,这既是中国价值的发现,又具有鲜明的世界历史意义。
本书为作者研究夏朝历史的论文集结,总计收录35篇论文,共分为四部分内容, 部分“夏史研究的基本问题”论述夏朝在历 的存在、夏代 起源、“夏族”概念等基本问题;第二部分“关于夏的地域”提出夏朝分布地域主要在古河济之间,禹都阳城所在,以及相关“禹划九州”说的理解诸问题;第三部分“禹治洪水问题”,探讨有关大禹治水真相、《□(特殊字体)公盨》铭文,并对疑古派主张禹是天神而非人王的说法提出质疑;第四部分“有关理论研究”由十五篇文章组成,包括对中国古代政治组织的模式,中国早期 的起源、形成、标志、路径、社会形态等问题,以及国外人类学理论、“酋邦”概念进行的探讨。附录包括一篇访谈。该书是沈长云先生数十年夏史研究的总结,对夏代历史研究应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书以北魏一朝对名号这种政治符号的利用与反馈为中心,讨论了北魏一朝诸多别具特色的名号,深入发掘了名号背后的历史信息及政治文化。这些名号主要包括代国时期的代王号、单于号、可汗号等代表着不同制度的名号,北魏早期 、谶纬等带有神秘色彩的名号,孝文帝时代华风浓郁的名号,北魏时代的外戚、女主与权臣所使用的特殊名号,以及南北互动中所使用的各类名号等。书稿广泛利用各种史料对史事进行深入考辩,澄清了学界许多争论已久的重要问题。书稿对名号所涉政治与社会语境之分析研读,构建了一种以讨论政治理想的表达与权力关系的宣示来揭示北朝 转型的研究理路,为拓展中古史的研究空间提供了可能。
《县委书记们的主政谋略》是一位具有10年县委书记工作经验并在省、地机关工作多年的退休副厅级干部撰写的调查报告。作者根据切身体会、调查访谈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媒体的报道,对一百多个县(市、区)委书记在践行党的宗旨、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统带班子队伍等方面的指导思想、施政方略、工作技巧进行了生动描述和概括分析。通过具体翔实的案例、通俗生动的语言,客观、全面地展示了县委书记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风貌和行为特征,探索了县域治理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本书从城乡差别的历史演进出发,以社会分层与政治关系、社会结构与权力体系、社会佚序与政治控制、社会意识与政治文化和社会矛盾与政治活动为主要内容,对古代、近代和当代中国城市与乡村政治社会的状况、特点、变迁及历史影响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该书不仅将理论视野投向过去很少论及的国家之下的基层政治社会,开拓了透视中国政治问题的新领域,而且注意运用政治社会学和历史比较分析等新方法,为深化中国政治研究作出了富有创见的探索。作为*部系统比较研究中国城市与乡村政治社会状况及历史变迁的著作,该书对于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中国政治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及特点,有着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本书分上中下三编: 编内容为中央官制,第二编内容为地方官制,第三编内容为秦汉时期官吏的选用、考课及其他各项制度,结合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传统史学方法,充分利用传世和考古资料,对汉代以后尤其是乾嘉以来研究成果进行了认真考究和审订,全面阐述了秦汉中央与地方官制结构,条理清晰,把各种官位的源流、演变以及作用、评价都作了足够的交待,成为了解和研究秦汉官制乃至中国古代官制的经典著作,是一部真正的秦汉官制“史”著作。
“中书门下体制”是本书提出的用以涵盖唐中后期政治体制的核心概念。这个体制是在原有“三省制”框架内成长起来的,基本特征是以中书门下宰相机构为中枢,决策行政合一,以尚书六部和内外使职为行政主体,“设官以经之,置使以纬之”,整个官僚系统的运作形成了新的体制。 政务的申奏与裁决则依托不同于三省制下的政务文书体系,形成了新的政务运行机制。这个体制在开元十一年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时初步建立,经唐中后期和五代的发展演变,奠定了北宋政治体制的基础。本书力图摆脱以往制度史研究中的静态描述,厘清宋人著述中对唐朝制度理解造成的混乱,从政务文书等基础史料出发,研究唐朝各个时期实际运行的制度及其变化,以期建立一个有利于描述唐代政治体制总体变化的叙述框架。
本书将政治制度放在我国 治理体系中以系统的、动态发展的、相互联系的视角来考察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等各方面内容,包括相关制度、体制、机制等内在关联。并且,将这一制度体系与新时代条件下的社会经济主要特征相结合,在统筹 两个大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之下来深入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路径以及如何构建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充满生机活力政治制度体系。
本书基于 视角和国家立场来研究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将中国的边疆置于 领土空间及国家活动覆盖的地理空间中考察,突出边疆的 属性和政治地理空间属性,借鉴其他 尤其是西方大国的边疆和边疆治理理论,把边疆视为 疆域的边缘性区域,从 治理的总体格局来审视边疆治理,梳理中国边疆及边疆治理的历史文化资源,总结当代中国边疆认知和边疆治理的经验教训,通过有效的理论创新来构建适应 发展的边疆及边疆治理理论,为新形势下的边疆建设和边疆治理提供有效的知识供给和理论支持。
......
本书基于乡村立场、乡村价值和乡村利益,依据数字治理理论、精明增长理论、内生发展理论、敏捷治理理论、系统治理理论,从技术维度、发展维度、人本维度、效能维度、边界维度来构建数字乡村治理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本书重点剖析数字乡村治理与经济提质增效、数字乡村治理与政治秩序重构、数字乡村治理与文化传承发展、数字乡村治理与生态环境美化、数字乡村治理与社会权益保障等内容,探析数字乡村战略落地中的不同作用方式、逻辑机理及成功经验,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基础。
本书详细论述了民国初期(1912~1916)袁世凯政府下各行政部门的成立过程、组织架构、人事调整及发展演变,根据需要也涉及晚清政府及袁世凯帝制结束后的相关内容。书中分别对外交、内务、财政、陆军、海军、教育、司法共七个行政部门进行研究,后对行政各部演变所反映出的民初社会发展进行了论述,认为以往学界对袁世凯统制时期的认识多着眼于其负面影响,而忽略了其在清末民初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本书主要探讨明代文官考察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有关问题,包括京察与大计制度的历史渊源、设计特点、决策过程、运行实况以及明代文官考察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与意义,是一部典型的明代政治制度史专著,其聚焦的职官制度史是传统制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对官员考核的研究则又是职官制度研究的重中之重。全书分上篇和下篇,分别探讨中央文官京察制度、地方文官大计制度及其运行机制问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的视角及方法、充分挖掘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料,动态揭示了明代中央文官京察与地方文官大计制度的决策过程及运作实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