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政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本书是作者基于十多年来对基层治理的研究,结合最近两三年最新的调查资料写出来的关于县乡治理逻辑与实践的力作,对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做了深度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具体而言,本书内容包括:县域体制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机制安排、基层治理体制机制问题、基层领导和基层普通干部自主性、县乡政府落实国家政策的制度设计及其效率与效果、基层工作人员的激励与发展等。书稿通过通俗的语言对县乡治理现象进行了深描和刻画,对个案给予了呈现和剖析,抓住事物本质而又生动形象,尝试学理分析而又深入浅出。书中的理论透视,有助于读者深度理解我国县域治理体制的优势,又有利于推动基层创新治理机制、提高基层工作能力,形成干事创业的积极氛围。该书既有分析的深度,又有可读性,特别适合普通大众阅读。
金一南将军全新著作。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一代一代人铸就的中华之魂。深刻解读新中国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力量,倾心讲述中华民族重要历史进程中的中国故事,回答“为什么是中国”这一历史之问,为党和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激励。 全书以甲午中日战争至21世纪世界新格局形成之间的历史事件为研究材料,深入剖析近现代初期破碎山河中的世道人心,回顾岐路惶恐间的挣扎徘徊,阐释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自觉,解读抗战胜利的能量密码,钩沉中国崛起征途中的博弈较量,历数改革强军的挑战与机遇,瞻望世界格局的未来走向。以广阔全面的视野、一以贯之的犀利文笔、磅礴激昂的气势,向读者生动客观地阐述了中国从百年沧桑到民族复兴的辉煌道路。
本书探讨了中国古代官僚管理体制的构成、运行及发展状态,着重通过起源与形成、管理机构与部门、官吏选拔与任用、考核与监察、等级与待遇等方面,分析揭示其间规律、特色与问题。全书注重凸显制度动态,深入总结其效能得失,为一部系统简明而富于特色的中国古代官僚管理制度通史。新一版在结构、内容和观点上多有修订,提高了全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
本书内容选自《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一书,大致分国共内战、抗美援朝与新中国成立之初、从到“四清”运动、“”几个时期,将一些为广大普通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分成若干小故事。
全书分中华疆土、家国天下、血脉交融、共同开拓、多教并存、互鉴通和、万里同风、华夏一体共八章,为读者呈现新疆存世的珍贵文物、文献、遗址、存证、文化遗产等珍宝,揭示新疆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吾尔族是经过长期迁徙融合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新疆是多文化多宗教并存的地区,新疆各民族文化是在中华文化怀抱中孕育发展的等一系列历史真相。
本书是吴飞教授《浮生取义》一书的修订版,并附以他研究 的另外两本著作《 与美好生活》和《 作为中国问题》,全面呈现他 研究的 主要内容。这项 研究源于21世纪初费立鹏团队对中国 率的重新测算,发现中国 率属于世界 的之一,却与西方 一般 规律颇为不同。吴飞为了深入研究中国 问题,首先详细梳理了西方 学的哲学基础,形成《 与美好生活》一书,然后通过细致深入的田野研究,以“过日子”和“做人”解释中国 大多起于家庭纠纷的现象,并进一步思考中国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和正义问题,形成《浮生取义》一书。《 作为中国问题》则是对两项研究中主要思想的简要呈现。这三本书初版已经过去十多年,中国 率也早已降了下来,但人们对“过日子”和“做人”的思考并未改变,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仍然存在,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已。
新时代提出了新的核心命题:如何让发展和治理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对城市来说,这一命题的核心就是人民城市的建设。本书将成都之治作为新时代中国城市治理的地方样本,探讨超大城市如何实现市民更美好的生活,进而透视超大型国家如何实现人民更美好生活。成都探索人民城市的路径可以概括为 政党使命驱动的专业化城市治理 ,即在党的领导下以 以人民为中心 为内核,以社区为基点,以空间融汇发展与生活为轴心,凝聚自上而下、由内向外多元主体的广泛共识。基于此,本书重点聚焦 以社区为切口实现精细化治理 基于人民需求优化城市治理体系 党建引领激活基层治理网络 人民在共建美好生活中重新连接 等具体命题展开了分析,在深层机理上呈现了城市治理如何回归人民性的方法和方法论。在理论层面,以上命题也可概括为 整体领导的共识治理 这
超越行政与市场的治理逻辑 为全球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十余年学习、观察和研究中国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的一部力作,凝聚了作者对中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长期深入思考与最新研究实践。立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背景,结合共同富裕目标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定位,本书从政策理论与实践经验两个层面,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这一核心议题进行多方位考察与全方位论证。基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本书试图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党建引领、政府培育、支持型社会组织、跨部门合作、数字赋能、未来发展等多元视角系统梳理与阐释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典型案例。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将深
“中书门下体制”是本书提出的用以涵盖唐中后期政治体制的核心概念。这个体制是在原有“三省制”框架内成长起来的,基本特征是以中书门下宰相机构为中枢,决策行政合一,以尚书六部和内外使职为行政主体,“设官以经之,置使以纬之”,整个官僚系统的运作形成了新的体制。 政务的申奏与裁决则依托不同于三省制下的政务文书体系,形成了新的政务运行机制。这个体制在开元十一年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时初步建立,经唐中后期和五代的发展演变,奠定了北宋政治体制的基础。本书力图摆脱以往制度史研究中的静态描述,厘清宋人著述中对唐朝制度理解造成的混乱,从政务文书等基础史料出发,研究唐朝各个时期实际运行的制度及其变化,以期建立一个有利于描述唐代政治体制总体变化的叙述框架。
如何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是广大基层党务工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主题党日”活动是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载体。近年来,特别是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许多地方和部门系统以党支部为单位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深化学习教育效果,受到广大基层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欢迎。实践证明,支部主题党日接地气、有实效,是党的组织生活方式的重要创新。本书精选了一批近年来各地基层党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案例,对广大基层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本书分六章探讨清前期的 治理与民生政策。第一章政治认同:治统与道统的接续,强调清朝与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特别是明朝的历史连续性,阐明清朝合法性的来源以及对其统治特色的深远影响。第二章寻求秩序:土司政策的继承与变革,探讨了清在大一统政治观念背景下对于土司的治理,以建立新的统治秩序。第三章深入基层:保甲的普及过程,论述的是清廷控制地方社会秩序的追求。如果说以上两章揭示的主要是清朝 治理的新尝试的话,那么,后两章则是重点讨论清朝的民生政策。第四章国计民生:开矿政策的演变,反映出清朝虽然关注民生,并允许贫民为糊口挖矿,但总体上民生问题从属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寓治理于解决民生之中。第五章粮食安全:社仓实践及漕盐维护,主要讨论清朝对于社仓的推行,我们看到了清廷将宋儒社仓主张付诸民生的努力。当
本书披露了1919年至1927年间中国国民党与苏联、共产国际关系中许多鲜为人知的重大史实。俄国共产国际同孙中山进行联系的目的是什么? 1922年盛夏孙中山从永丰舰上向共产国际传达了什么重要信息?上海莫里哀路29号发生了些什么故事?中国第一个体验共产主义的张继何以成为“国民党右派”?斯大林、共产国际冠以“左派”的蒋介石、胡汉民、邵力子、汪精卫,何以光环掉落,全部反苏反共?邵力子何以退回斯大林赠送给蒋介石的照片?孙文越飞联合声明的台前幕后还有什么新的亮点?中德俄联盟何以最终落空?“红色将军”冯玉祥为什么最后摆脱共产国际?斯大林自认中国形势让他糊涂了,可陈独秀成了右倾机会主义者,宋庆龄等酝酿组建第三党等等,相信这些会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
本书是一部研究隋唐中枢体制发展演变的政治史作品。所谓中枢体制,是指 权力的组织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本书以隋唐两代“三省制”的发展演变为线索,系统考证了隋唐时期三省制确立、发展、再造的过程,及其决策与行政的具体运作方式,反映了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全貌。经过系统梳理,作者特别指出中枢体制在中唐以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翰林、枢密、中书门下组成的『新三头』体制取代了以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组成的旧中枢,颠覆了一般认为唐朝中枢体制始终是三省制的传统认识。本书还揭示了中枢体制演变与武则天、唐玄宗时期和唐朝后期政局剧变的密切关系,是一部隋唐制度史研究的力作。
“四清”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我们党开展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它持续了四年之久,直至“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这场运动既是建国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产物,也是“文化大革命”的预演,是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它前承三年困难时期,后接“文化大革命”。应该说,深入研究这段历史,对弄清“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有重要学术价值。 本书依据翔实可信的历史资料,真实地展现了“文化大革命”前夕爆发的这场政治运动的全过程。
本书分六章探讨清前期的 治理与民生政策。第一章政治认同:治统与道统的接续,强调清朝与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特别是明朝的历史连续性,阐明清朝合法性的来源以及对其统治特色的深远影响。第二章寻求秩序:土司政策的继承与变革,探讨了清在大一统政治观念背景下对于土司的治理,以建立新的统治秩序。第三章深入基层:保甲的普及过程,论述的是清廷控制地方社会秩序的追求。如果说以上两章揭示的主要是清朝 治理的新尝试的话,那么,后两章则是重点讨论清朝的民生政策。第四章国计民生:开矿政策的演变,反映出清朝虽然关注民生,并允许贫民为糊口挖矿,但总体上民生问题从属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寓治理于解决民生之中。第五章粮食安全:社仓实践及漕盐维护,主要讨论清朝对于社仓的推行,我们看到了清廷将宋儒社仓主张付诸民生的努力。当
本书通过对大国兴衰的历史考察,和总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推进强国的历史经验基础之上,以 八个明确 、 十四个坚持 为逻辑起点、总体框架和立论基础,从中进一步提炼概括出新时代强国的十大要义。一是强国就要紧贴民心校准前进方向。二是强国就要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三是强国就要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四是强国就要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五是强国就要紧贴中国实际优化 中国之制 。六是强国就要把稳中求进作为治国理政重要原则。七是强国就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八是强国就要广采博纳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九是强国就要推动中国梦与世界梦交相辉映。十是强国就要坚持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本书主要选取中国工会运动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广州、武汉、瑞金、延安、哈尔滨、北京等地历史图片,以图说史,以史证图,图文并茂,以丰富的图片,全面、系统、简洁的文字叙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1921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到1948年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恢复中华全国总工会再到1949年3月中华全国总工会迁入北京,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迁徙足迹和奋斗历程,同时展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工人阶级诞生至今一百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国工人运动历史。本书为2020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95周年而创作,并为迎接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献礼,是广大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了解中国工会和工人阶级运动历史,学习党史、国史和开展相关主题教育的辅导读物。
党建品牌建设是最近国企党建的热点,本书稿精选了许多这方面的经典案例,对国企党建品牌建设的现状和具体要求做了细致的分析,并对国企机关党建品牌、生产企业党建品牌、服务企业党建品牌、能源企业党建品牌、建设企业党建品牌建设做了具体分析和精心设计,有助于国企党建工作的深入进行,也为广大国企的党建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是国企党建品牌建设的实用手册。本书稿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建党史研究室在进行大量国企党建建设调研的基础上组织编写,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