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说: 越不可越之山,则登其巅;渡不可渡之河,则达彼岸。 毛泽东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任正非说: 除了胜利,我们已经无路可走。 这就是胜者思维。即便在黑暗、失败、无望的时刻,他们内心也有一杆胜利旗帜呼拉拉飘扬。 书中引用了中国以及全球其他领导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不同事件中不同的处理方式所带来的不同结果,用以大见小的事例,可以帮助领导位置的人掌握更好的危机处理方式以及提升管理能力。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带来近代中国深刻的社会变革。20世纪初的变革如何影响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本书关注政治与普通人思想和感情的交集方式,重新审视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转变。仪式不仅是一种社会融合的方式,也是一种权力倾斜的方式,仪式在建构国民身份和塑造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书中从广义的 政治仪式 入手,讨论剪辫、易服、葬礼、历法改革、礼貌问题等仪式的改变,阐释时代变革中中国国民身份和认同感随之发生的变化,以及政治文化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
本书系有名汉学家裴宜理教授在密歇根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的毕业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1980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着眼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淮北地区的农民反抗运动,以这一地区既孤立又有联系的三大事件 捻军、红 会和 革命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分七章,作者运用环境学、生态学等方法,阐释淮北的地理环境;从社会结构、社会心态及人类学等视角入手,对淮北农民的生存策略展开分析;并对捻党、红枪会进行了细致探讨。作者试图理解农民革命,即农民为什么造反与如何造反这个问题。作者创见性地揭示了地方环境在引发和形成农村动乱的重要性,并进而得出结论,中国农村叛乱的历史事实极大地鼓舞了 革命者发动农民的决心。这些观点的提出对于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的 与社会、地主与农民、革命与叛乱等关系提供了具有开创新意义的视
本书根据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翔实、生动地反映了 文化大革命 中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的重要活动。本书共分三部分: 逆水行舟 、 砥柱中流 、 拨乱反正 。本书通过对 文革 时期一些重大事件的介绍,阐明了十年浩劫对党和国家带来的沉重灾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不屈不挠的斗争。
1978年9月13日至20日,邓小平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朝鲜回国后,即到本溪、大庆、哈尔滨、长春、沈阳、鞍山、唐山、天津等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理论界将这些重要的谈话与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的南方谈话相对应,称为 北方谈话 。邓小平在北方谈话中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根本任务、发展动力等根本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阐述。 北方谈话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乃至开辟中国道路的破题开篇之论。
书剑兼修的一生酷爱阅读,其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读书之法给世人以深刻的启迪。著名党史专家陈晋根据研究的成果,生动讲述把书读活的故事,细致呈现阅读政治、哲学、文学、历史等中外典籍的心得体会,彰显了阅读对判断形势、制定政策、与人交流、表达心曲等的重要意义。全书内容丰富,事例典型,是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如何将书本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认识思想形成发展轨迹的经典读本。
本书是学习和阐述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的经济学著作。本书在阐明世界现代化一般特征基础上,基于中国国情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书依据习近平经济思想,从现代化角度系统总结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重点阐述正在开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所涉及的发展道路和相应的发展战略问题,尤其关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的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拓展,全面论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本书不仅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著作,也可作为干部群众、青年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的重要读物。
本书从课程思政建设理论探索出发,结合上海在高校课程思政方面的多年探索实践和作者在此领域的多年潜心研究而撰写,分别探讨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课程建设、综合素养课程建设、自然科学课程建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建设、教师素养应对以及制度建设等内容。文中既有宏观和微观的讲述,也有理论与案例的结合,以期为进一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尽管随着近年来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民进城的许多限制被解除,他们可以享受的市民福利越来越多,同时国家也向农村注入了大量资源,农村户籍所附着的福利明显增多,农村户籍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但在城乡发展和社会福利分配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相当一部分人过着亦城亦乡的生活甚至就生活在农村,如何让这些人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仍是目前的主要问题。 作者扎根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寻访了成百上千的农户,从农村经济、家庭分工、收入差异、社会分化等方面,展示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实质性差异,并以此探讨如何做好农民的兜底保障。
本书主要是围绕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与中国道路问题的思考,将文明、革命与道路三个关键词有机结合,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深刻阐述中国革命与道路能够成功的关键,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 两个结合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文明成为现代的,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 在中国近代以来独特的社会政治语境中,文明、革命与道路有 种内生性的逻辑关系,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读懂中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明内涵与独特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二十讲》一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行立意安排;同时,本书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政党对话上的主旨讲话精神,科学了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应该怎么办、政党的责任是什么、中国式现代化要干什么等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历史之问、人民之问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全书立意高远、内容丰富,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既有理论上的严谨把握,又有实践层面的具体指导,是一本科学系统全面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普及性读物。既有理论上的严谨把握,又有实践层面的具体指导,是一本科学系统全面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普及性读物
本书探讨了中国古代官僚管理体制的构成、运行及发展状态,着重通过起源与形成、管理机构与部门、官吏选拔与任用、考核与监察、等级与待遇等方面,分析揭示其间规律、特色与问题。全书注重凸显制度动态,深入总结其效能得失,为一部系统简明而富于特色的中国古代官僚管理制度通史。新一版在结构、内容和观点上多有修订,提高了全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
自北宋建国( 960 )至元丰五年( 1082 ),朝廷一直以三司总领全国财政,时称 计省 ,长官号称 计相 ,财权集中且职掌广泛。三司理财体制的形成,同唐宋之际国家财政结构的整体演变密切关联,其分工模式、运作机制又对宋代乃至后世国家财计制度影响深远。本书梳理三司内部组织架构与人事安排,聚焦其如何履行财政决策、度支计划与财务审核等职掌,在此基础上,思考北宋财政管理体制的特点与演化路径。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来的重要概念,集中体现了党对民主政治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本书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地位、思想渊源、价值追求、主体力量、制度框架、技术程序、民主过程、实践形式、发展动力、运作绩效等十个方面,系统、全面地呈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丰富内容,并从世界治理的角度探讨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意义。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厘清有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与发展等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提出并充分践行了 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以人民立场作为发展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人民至上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以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民生指向;以 人民就是江山 作为发展的政治归宿。 全过程人民民主 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指明了新时代我国人民民主的发展路径和方向。 总的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继续发力:一方面,要能够对西方民主的 批判 作出有效回应,揭露并批判其异化的本质;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我国人民民主的发
为什么历史上国家经常会低估它们所面临的威胁?为什么一些国家能够有效地动员物质资源以制衡威胁,而另一些国家则无法做到?在国际政治中, 制衡不足 是一种常见但未得到充分考察的现象。当国家未能认识到危险的威胁,选择不对其作出反应,或以不充分和不审慎的方式作出反应时,就会出现 制衡不足 。这种反应违背了结构现实主义均势理论的核心预测:作为受生存需求驱动的自主实体,国家是内部一致的行为者;当面临危险的威胁时,国家会通过缔结联盟、提高军事能力或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来恢复被破坏的平衡。 基于四种国内层次变量 精英共识、精英凝聚力、社会凝聚力和政权/政府脆弱性,本书提出一种关于 制衡不足 的理论,并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英国和法国、1877 1913年的法国以及1864 1870年的三国同盟战争作为案例进行了检验。施韦勒总结道,
政治学的知识统摄性和社会科学学科基础性,决定了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必将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根基,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书先是简单梳理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之 多变 及其缘由;然后阐述了冷战时期论证西式民主政体合法性的西方政治学如何变成了 改变 他国的政治学,并制造了旨在 转型 的范式;接着研讨了百年来 求变 的中国政治学的得与失;最后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取向,即建制性的国家治理研究是中国政治学的主流。 中国的成就必须得到正面的解释,不能解释中国成就的理论不能算是好的社会科学理论。理论必须直面基于中国历史文化和经验所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必须上升为概念、理论乃至范式,由此,社会科学需要一场范式革命,历史政治学应运而生。
本书是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写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专题教学讲义,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年版)及课程教学要求为编写依据,共15讲。书中全面融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内容,并注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转化,注重案例教学、问题导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各讲内容充分体现了相关教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长期教学实践与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教学借鉴价值。
本书为团结出版社系列书籍《国殇》之第十一部,是一部有关抗战时期红十字医疗救护工作的纪实作品。全书聚焦以新加坡籍爱国华侨,时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主任、副院长林可胜为代表的中外医务工作者群体,记录了全体医护在艰苦的战争时期,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在贵阳图云关实施医疗救援,完成人员培训、物资募集等工作的全过程,并配有百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本书全面介绍并高度赞扬以林可胜为代表的中外医务工作者群体,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可歌可泣的 图云关精神 ,具有极大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新时代 枫桥经验 以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 矛盾不上交 为特色,是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杰出成果,它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社会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经验,形成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方案,亦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制度的经典样本。《新时代 枫桥经验 :以基层善治助推中国之治》一书通过 坚持新时代 枫桥经验 发展新时代 枫桥经验 创新新时代 枫桥经验 等章节,介绍了 枫桥经验 应用于实践的具体做法。该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是一本通俗理论精品力作。
《时评中国》系列因其着眼于对时事的关注,以及对评论写作思维的启发,有助于养成中学生对时事的兴趣,拓展他们的时政视野,激发他们对时评写作的热情,契合高考语文时政类阅读与评论写作的命题方向,受到中学生读者群体及中学语文教师、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曾被列入中学生假期阅读参考书,入选多地高中语文考试时政类阅读材料,并被语文特级教师推荐。本书分为“思维方法”“时代记录”“冰点暖评”“不同观点”“媒介素养”“写作精要”六辑,将延续《时评中国》系列对于社会议题、民生热点的理性评论,同时在内容体例上,将进行升级调整,增加对评论写作的实践性指导,对近年高考作文题进行专业分析,提炼评论的写作方法,以满足广大中学语文老师和学生对于评论写作方法的关注与需求。
本书聚焦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分章节阐释了社会主义的代表民主、协商民主、社会生活民主、企业民主以及基层民主。其中全方位民主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贯穿于这些制度始终,为的是保障人民始终在场,以人民的整体利益为基本取向。本书着眼于民主制度的具体过程,生动展示了中国人民开创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人民民主的根本体现,其内生于中国历史社会的政治实践,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产物,具有强大的制度优势和政治文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