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说: 越不可越之山,则登其巅;渡不可渡之河,则达彼岸。 毛泽东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任正非说: 除了胜利,我们已经无路可走。 这就是胜者思维。即便在黑暗、失败、无望的时刻,他们内心也有一杆胜利旗帜呼拉拉飘扬。 书中引用了中国以及全球其他领导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不同事件中不同的处理方式所带来的不同结果,用以大见小的事例,可以帮助领导位置的人掌握更好的危机处理方式以及提升管理能力。
《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
本书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政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带来近代中国深刻的社会变革。20世纪初的变革如何影响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本书关注政治与普通人思想和感情的交集方式,重新审视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转变。仪式不仅是一种社会融合的方式,也是一种权力倾斜的方式,仪式在建构国民身份和塑造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书中从广义的 政治仪式 入手,讨论剪辫、易服、葬礼、历法改革、礼貌问题等仪式的改变,阐释时代变革中中国国民身份和认同感随之发生的变化,以及政治文化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
本书是作者基于十多年来对基层治理的研究,结合最近两三年最新的调查资料写出来的关于县乡治理逻辑与实践的力作,对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做了深度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具体而言,本书内容包括:县域体制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机制安排、基层治理体制机制问题、基层领导和基层普通干部自主性、县乡政府落实国家政策的制度设计及其效率与效果、基层工作人员的激励与发展等。书稿通过通俗的语言对县乡治理现象进行了深描和刻画,对个案给予了呈现和剖析,抓住事物本质而又生动形象,尝试学理分析而又深入浅出。书中的理论透视,有助于读者深度理解我国县域治理体制的优势,又有利于推动基层创新治理机制、提高基层工作能力,形成干事创业的积极氛围。该书既有分析的深度,又有可读性,特别适合普通大众阅读。
本书系有名汉学家裴宜理教授在密歇根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的毕业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1980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着眼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淮北地区的农民反抗运动,以这一地区既孤立又有联系的三大事件 捻军、红 会和 革命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分七章,作者运用环境学、生态学等方法,阐释淮北的地理环境;从社会结构、社会心态及人类学等视角入手,对淮北农民的生存策略展开分析;并对捻党、红枪会进行了细致探讨。作者试图理解农民革命,即农民为什么造反与如何造反这个问题。作者创见性地揭示了地方环境在引发和形成农村动乱的重要性,并进而得出结论,中国农村叛乱的历史事实极大地鼓舞了 革命者发动农民的决心。这些观点的提出对于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的 与社会、地主与农民、革命与叛乱等关系提供了具有开创新意义的视
本书根据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翔实、生动地反映了 文化大革命 中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的重要活动。本书共分三部分: 逆水行舟 、 砥柱中流 、 拨乱反正 。本书通过对 文革 时期一些重大事件的介绍,阐明了十年浩劫对党和国家带来的沉重灾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不屈不挠的斗争。
......
1978年9月13日至20日,邓小平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朝鲜回国后,即到本溪、大庆、哈尔滨、长春、沈阳、鞍山、唐山、天津等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理论界将这些重要的谈话与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的南方谈话相对应,称为 北方谈话 。邓小平在北方谈话中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根本任务、发展动力等根本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阐述。 北方谈话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乃至开辟中国道路的破题开篇之论。
金一南将军全新著作。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一代一代人铸就的中华之魂。深刻解读新中国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力量,倾心讲述中华民族重要历史进程中的中国故事,回答“为什么是中国”这一历史之问,为党和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激励。 全书以甲午中日战争至21世纪世界新格局形成之间的历史事件为研究材料,深入剖析近现代初期破碎山河中的世道人心,回顾岐路惶恐间的挣扎徘徊,阐释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自觉,解读抗战胜利的能量密码,钩沉中国崛起征途中的博弈较量,历数改革强军的挑战与机遇,瞻望世界格局的未来走向。以广阔全面的视野、一以贯之的犀利文笔、磅礴激昂的气势,向读者生动客观地阐述了中国从百年沧桑到民族复兴的辉煌道路。
工人阶级是我们党*坚实*可靠的阶级基础,工会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巩固党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坚持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党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开创了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局面。习近平同志围绕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科学回答了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和工运学说,对于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创新发展,团结动员亿万职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理解、掌握习近
书剑兼修的一生酷爱阅读,其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读书之法给世人以深刻的启迪。著名党史专家陈晋根据研究的成果,生动讲述把书读活的故事,细致呈现阅读政治、哲学、文学、历史等中外典籍的心得体会,彰显了阅读对判断形势、制定政策、与人交流、表达心曲等的重要意义。全书内容丰富,事例典型,是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如何将书本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认识思想形成发展轨迹的经典读本。
《知之深爱之切》在编辑过程中,尽量保持文稿原貌,仅对个别文字作了订正。为了便于读者阅读,作了简要的题解和注释。 从书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思想体系早年的认识来源和实践根基,全书约14万字,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知之深爱之切》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是有益的推动,对于党史资料挖掘运用是有益的丰富,对于党员干部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有效的辅导。 本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期间讲话、文章、书信等共37篇。归纳全书,共有五个显著特点:1、体现了习近平同志 知之深、爱之切 的为民情怀。2、体现了习近平同志 义无反顾、开拓前进 的改革精神。3、,体现了习近平同志 真刀真枪干一场 的实干作风。4、体现了习近
本书收录了亨利?勒菲弗1970年至1973年在东京、牛津、纽约等地的几所大学所做演讲的讲稿。在这些文字中,他重新定义了城市的时空涵义、研究了 后技术 社会机制对城市的影响。他从社会阶级与空间的关系出发,对这些阶级做了分析,讨论了法国的无产阶级在都市中的历史,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处境。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分专题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思想脉络、内涵实质、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亲自决策、亲自推动组建应急管理部,亲自缔造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并授旗致训词,就应急管理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擘画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事关应急管理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和指导性,为坚定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本书是学习和阐述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的经济学著作。本书在阐明世界现代化一般特征基础上,基于中国国情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书依据习近平经济思想,从现代化角度系统总结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重点阐述正在开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所涉及的发展道路和相应的发展战略问题,尤其关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的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拓展,全面论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本书不仅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著作,也可作为干部群众、青年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的重要读物。
本书从课程思政建设理论探索出发,结合上海在高校课程思政方面的多年探索实践和作者在此领域的多年潜心研究而撰写,分别探讨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课程建设、综合素养课程建设、自然科学课程建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建设、教师素养应对以及制度建设等内容。文中既有宏观和微观的讲述,也有理论与案例的结合,以期为进一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为什么能干事、干好事、干成事?《这就是中国:何谓民主》以治理绩效为核心,以生动的案例回顾了中国人民对于民主的探索,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诸多重要领域,说明了中国政治理念对于 民主就是人民当家做主 这一民主实质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阐述了 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 为何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双保险。与此同时,与人民民主形成鲜明对比,本书对美国、法国、埃及等西方国家,以及印度、中国台湾地区等接受了西方民主输出的国家和地区的治理现状做出了观察和思考,犀利揭露了西方民主如今已经沦为 资本民主 ,不具有制度上的优越性和竞争力。本书以民主为切入口,是总结中国制度探索实践、建立中国政治话语的有力尝试。
对于延续了两千年文化传统的古老中国来说,近代一两百年面临严峻的现实莫过于 鬼子来了 。这里的 鬼子 ,不仅是指当年侵占中国半壁江山的 日本鬼子 ,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自始至终都是挟西方现代工业文明而来的 西洋鬼子 。古老在这个异质文明的冲击下,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精英与民众,乃至各种不同人群之间,在行为、观念和生活交往方式上都益现悬隔、碰撞,社会乱象丛生、矛盾层出不穷,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也近乎天壤之别,越来越多的读书人 日日夜夜在新、旧、中、西中打滚 ,在迷思和困惑中前行。 为何许多人不爱国?在不同的语境中, 民族主义 有什么高低优劣之分? 民族国家 和 国民国家 又有何差别?中国近代的发展究竟应该以谁为师,而老师为何总是欺负学生?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民族复兴的枢纽? 中学 和 西学 到底
尽管随着近年来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民进城的许多限制被解除,他们可以享受的市民福利越来越多,同时国家也向农村注入了大量资源,农村户籍所附着的福利明显增多,农村户籍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但在城乡发展和社会福利分配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相当一部分人过着亦城亦乡的生活甚至就生活在农村,如何让这些人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仍是目前的主要问题。 作者扎根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寻访了成百上千的农户,从农村经济、家庭分工、收入差异、社会分化等方面,展示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实质性差异,并以此探讨如何做好农民的兜底保障。
本书主要是围绕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与中国道路问题的思考,将文明、革命与道路三个关键词有机结合,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深刻阐述中国革命与道路能够成功的关键,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 两个结合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文明成为现代的,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 在中国近代以来独特的社会政治语境中,文明、革命与道路有 种内生性的逻辑关系,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读懂中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明内涵与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