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善于斗争、敢于斗争的典范,其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重大成就。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斗争策略、斗争方法和斗争艺术。毛泽东的斗争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表现出“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毛泽东的斗争艺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彩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既为夺取中国革命战争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引,也为赢得新时代伟大斗争、续写强国复兴恢宏史诗提供了锐利武器,具有跨越时空的非凡魅力和巨大价值。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推
《毛泽东武略》是军事科学院原战略部研究员胡哲峰生前最后一部专著,材料丰厚,史论结合,很大程度上保持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精华的“原汁原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之际,本书经修订再版发行。
收录了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建院40年来,学者及专家就台湾问题研究,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学、法律和社会教育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全书分6篇,学者们深刻分析、论述、解读了涉台重要议题、前沿政策、历史文化问题,多数已经在国内期刊公开发表,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作者洪学智,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回顾伟大抗美援朝战争斗争的历史过程,揭示赢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制胜机理,全书对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东北边防军组建集结、运动战阶段历次重大战役、停战谈判过程、阵地战阶段重大作战行动、后勤战线建设等进行了重点叙述。洪学智将军作为抗美援朝战争参与者,部分回忆内容具有历史档案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1979年以来,两岸关系跌宕起伏、风云变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涉外事务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既取得历史性巨大进展,展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也遇到重重阻碍,呈现出各种问题。无论是发展还是阻碍,都呈现出一系列明显特征,具有规律性特点,给人重要启示。本书稿就是通过研究近40年的两岸关系,探寻规律性特征,以利于人们客观、辩证地看待两岸关系,全面、深入地洞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要解决的问题,坚定、踏实地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毛泽东是中国工农红军暨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本书依据翔实的历史资料,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过程做了全景式的描述,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一个鲜活、真实的毛泽东,对于广大读者了解毛泽东在红军创建发展过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谨以此书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
2016年民进党再次上台,蔡英文当上了台湾地区领导人后,打着 维持现状 的幌子,频频与美国等域外势力相勾连,否认 九二共识 ,坚持 两国论 ,大搞 去中国化 ,煽动两岸对抗,制造 绿色恐怖 ,企图全面控制台湾社会,最终实现 台湾独立 。当然,这只能是痴心妄想,死路一条。 为此,作者撰写了60篇涉台文章,分为对台政策、政治看板、军事天地、武器装备、国际因素、资料荟萃等专题,从政治、军事、文化、国际因素等层面对蔡英文当局的 台独 路线进行评述与批判。资料翔实,脉络清晰明了,观点鲜明,对于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台湾政治发展及两岸关系演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结合古代文献与出土文物,吸收研究成果,重点论述兵阵的发展与内涵,将作为中国古代战争重要一环的兵阵予以还原,深入浅出地将真实而精彩的古代兵阵展现在读者眼前。书稿重点介绍从先秦到清代的阵法,以故事、战例的方式介绍古代兵阵,尤其是八阵图、一字长蛇阵、鸳鸯阵等著名兵阵。本书分为八章:一、阵而后战,兵法之常——兵阵在古代战争的作用,重点在于整体介绍兵阵在中国古代军事中的地位、作用和局限性,配合故事和战例,让读者对于兵阵在战争所起作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尤其是对小说中出现的阵法作一个简单介绍,吸引读者的兴趣。二、人马奔驰,战车交锋——先秦时期兵阵的起源。三、三军列阵,奇正相合——秦汉时期兵阵的运用。四、名成八阵,龙飞凤翔——魏晋时期兵阵的探索。五、天圆地方,五行六
本书尝试从历史角度,对于 2016 2020 年这四年两岸关系发展的演变进行分析。本书认为,2016 年 5月20日蔡英文上台与民进党再度 执政 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巨大的冲击与波折,进入 曲折发展 阶段。 本书探讨重点:一是台湾岛内政治环境与政治局势的新变化。二是蔡英文当局两岸政策的新变化。三是两岸关系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四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大陆对台政策的战略定力和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上 举旗定向 把舵定航 守正创新 的积极作用。
本书收录的7篇优秀论文主要来自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联合发起的首届"两岸治理研究工作坊"。这是大陆涉台领域青年学者们为挖掘台湾经验的理论价值以及推动涉台领域与主流学科对话搭建的桥梁,针对全球化与地区发展的主题,在理论拓展与方法实践方面推动台湾研究科学化转向的有益尝试。特别是本书对台湾民众的两岸贸易观分析、对台湾选举政治与民众信任间的关系论述、针对台湾青年学生对大陆学子的态度分析等内容,有助于我们对台湾经贸交流、政治现状的了解与研究。
寻找合适的两岸关系定位模式和解决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的问题,既需要政治人物的智慧和魄力,也需要理论的智慧与助力。本书为解决两岸关系定位和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进行理论上的准备,并形成具有现实可行性的方案,以期助益于 一个中国 框架内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本书受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与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问题研究 ,国家相关部委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 特别行政区制度在我国国家管理体制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2012年台湾地区政治局势对两岸关系影响的对策性研究 资助。
【内容简介】 本书以北宋前期对辽作战为研究对象,系统借鉴当代军事战略理论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有机地结合原始史料进行分析,从战略思维与文化、战役法、战术传统等层次分析宋辽战争的得失。不仅澄清了宋初军事史中的若干疑点,而且跳出了传统史学叙述中以“强干弱枝”“重文轻武”或“先南后北”等粗略解释北宋对辽战争屡屡受挫的窠臼。作者提出,宋初对辽战争在不同时期体现出急速攻取、弹性防御、弭兵休战等不同取向和特征,期间也曾掺杂着和平解决的努力和可能性。而这些特点的出现又是在不同层面上受到战略思维、五代军事传统遗留、文人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
2019年1月2日,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两岸要应通尽通,提升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在能源资源互通方面,除福建实现向金门供水外,两岸在电、油、气等能源资源联通方面还十分薄弱。 本书基于当前形势分析两岸能源资源互通的重要意义,围绕台湾能源转型的三个主题(确保电力的充足供应、达成减碳承诺、维持合理的能源价格水平),深入分析台湾"2025年非核家园"政策主导的能源转型对台湾的影响,探讨台湾能源转型所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分析两岸能源资源互通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意义,评估两岸在能源领域合作的机会与风险,并提出能源合作的具体内容、合作框架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
【内容简介】 本书就北宋军事史中的“宋夏关系”及和战问题展开了全新论述。作者利用跨历史学和军事学的研究方法,对北宋中后期与西夏的关系做了全新审视。作者认为,北宋中后期曾有计划地向西北开拓领土,推动“开边运动”,并取得了很大成绩,近而以全新的战略分析方法,重新评析宋朝对辽夏战争中的各场战役,并探讨其对当朝政策、文化等问题的影响。
本书将“‘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及历史经验研究”分解为“九七”、“九九”港澳回归以前“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指导下的香港回归史(1979年—1997年)、澳门回归史(1985年—1999年)以及“九七”、“九九”港澳回归以后新香港、新澳门的“一国两制”建设史两个主要方面。本书首先进行了“史”的梳理和阐释,即按照“历史的逻辑”,对港澳问题的性质和地位,新中国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港澳问题的战略思考和具体政策,“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酝酿和成型、成熟的历史过程;进而展开了“论”的梳理和阐释,按照“理论的逻辑”,对“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提出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以及文化、思想和理论渊源等进行了考察;本书还将“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指导下的港澳回归史和新香港、新澳门的“一国两制”建设史这一“历史的长时段”中,构成
编辑推荐 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改朝换代参与者的最后报告 国共交锋亲历者的往事回忆 时代剧变见证者的战地写真 共和国军史丰碑上镌刻的经典战事 内容简介 194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等部在徐向前指挥下发起战役,旨在扫除华北敌人最后一个老巢。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于1949年4月24日攻克太原,基本控制了山西全境,历时半年的太原战役结束。 精彩书摘 《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围困太原城》: 不到一个月的主席后,悄然离去,避往大连。一边过寓公生活,一边遥控指挥山西局势。在此期间,他得知自己的乡亲、永安村的徐向前,在鄂豫皖把蒋介石的王牌部队打得落花流水,从这个时候起,徐向前才真正在阎锡山的脑海里留下印象。 抗日战争爆发后,阎锡山被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选题以明末清初火器发展的衰落为背景,通过具体的战役、战斗、演习等案例,充分结合相关战术学知识以及军队建设、训练理论,对于以往研究中较为忽视的晚清军队战术、训练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证与分析,尽可能还原出湘军、淮军与新建陆军这些晚清重要军队的战术训练细节。运用各种图表详细梳理、分析了晚清湘军、淮军与新建陆军学习“西器”“西法”之后所发生的战术及训练上的变化,并且从思维方式的视角,探究了晚清中国军事落后以及军事现代化步履维艰的思想文化成因。
近代以来,日本一直存在着诸如激进与保守、“大日本主义”与“小日本主义”、和平主义与对外扩张主义等相互对立统一的两种战略思维;其安全战略的演进有着总体和一贯的设计,呈现出极强的历史逻辑性。其中,外向型文化战略是日本国家战略调整的内在动力,消除危机、保障安全是日本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的战略思维出发点,争当东亚盟主则是日本永远不变的政治战略追求。本书拟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日本的文化战略、安全战略和政治战略为切入点,以三者的互动为主线,从政治思想史、国际政治文化论等新的视角对近代以来日本的国家战略进行系统的研究。《近代以来日本国家战略的演变》引用大量数据和实例,构筑新的理论框架,探索了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奥秘,挖掘出日本军国主义幽灵复活的深层次传统思想文化背景,同时揭示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