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这一富有荣誉感和责任感的职业。本书收录了20余篇文章,作者多数是长期从事外交工作的高级外交官,包括前驻英、法、美、中东、印尼、拉美等重要国家和地区的大使、领事。他们回顾亲身经历,以翔实的资料记录下来他们外交生涯中经历的重要外交事件和精彩片断,读者不仅能阅读到周恩来、邓小平在重要外事活动中的外交智慧与风采,还能了解到外交官们与阿拉法特、撒切尔夫人、里根、勃列日尼夫、胡志明、蓬皮杜等国际重磅政界人士直接的交往与接触。领略外交官觥筹交错、迎来送往的工作生活之下,暗藏的斗智斗勇与纵横捭阖,从一个侧面看新中国外交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1964年的中法建交,被称作“炸破冷战坚冰的外交核弹”而震撼世界,2014年中法两国将迎建交50周年。本书以独特细腻的笔触着力刻画了冷战时代,敢于对苏联霸权说不的伟人*和敢于对美国霸权说不的伟人戴高乐。当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民族独立问题解决之后,戴高乐就派秘密使者携其亲笔信以“旅游者”身份进入所谓的“铁幕”中国开始谈判法中建交问题。*给戴高乐以高度评价。因戴高乐突然去世,生前未能与*会晤,成为中法关系史上的一大遗憾!
《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论文集》包含19篇文章,由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首批特约专家为主的国内资深学者撰写,涉及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科学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全球伙伴关系、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等方面,全书约42万字。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独立自主: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中篇为和平发展:开创全方位对外关系新格局,下篇为合作共赢: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书梳理和总结70年来外交战线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对于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积淀和形成一系列优良传统、宝贵经验,化解和处理未来面临的问题、遇到的风险挑战,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9ZDA261)阶段性成果,北京外国语大学2020年度 双一流 建设重大标志性项目结项成果。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发展时期。在交通方面,除了汉代以来传统丝路的利用以外,新的交通线得以开辟和利用;在交往方面,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起通交和贸易关系;在交流方面,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内容都大大拓展而更加丰富。本书分十章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章总结了近四十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系史研究;第二、三章分别介绍了北魏和南朝萧梁时期的中西交通;第四章论述了3 6世纪草原丝绸之路的利用;第五、六章以宋云、惠生西行求法和朱应、康泰出使扶南探析了海上丝绸之路;第七、八、九、十章分别探讨了域外器物、植物、动物和香料的输入与中古社会。
《新中国外交耆宿柯华95岁述怀》记述了柯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奔赴延安学习、工作,担任外交部首任礼宾司及亚非司、非洲司、亚洲司司长,驻外大使,“文革”的经历,他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工作41年。 《新中国外交耆宿柯华95岁述怀》由柯华口述,由郭彤彤执笔完成。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一书基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综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近40年演变历程,内容包括对外开放与中国对外战略的调整;广泛建立伙伴关系,推动国际关系多极化;抓住战略机遇期,开创外交新局面;构建立体布局,彰显大国特色四方面内容。全书以前言、结束语及24章的篇幅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的成就及经验。
该书以*手资料再现了我国同驻在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尼、印度)高层交往与双边关系发展的历程,包括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外交工作,处理外交危机,与驻在国各阶层人士建立深厚的友谊,推动中国与上述四国关系的发展等,颂扬了中国同驻在国的友谊,还以一定篇幅描写了这些国家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人文风貌。
黄梅波、徐秀丽、毛小菁主编的《南南合作与中国的对外援助案例研究》汇集了中国对外援助领域的专家学者收集整理并分析的14个中国对外援助案例。每篇案例研究在对中国对外援助项目的概况、特点、效果进行介绍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南南合作特征,体现了新兴市场国家在援助理念、援助原则、援助方式以及援助效应等方面与传统援助国的不同。本书是中国国际发展研究网络ChinaInternationalDevelopmentResearchNetwork,CIDRN积极参与南南合作研究网络NetworkofSouthernThink-Tanks,NeST有关新兴市场国家南南发展合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韩晓青,男,河南禹州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从事中共党史、当代中国史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央党校青年课题项目以及党史教研部课题项目各一项。在《中共党史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当代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两部,参与编写*作多部。
本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文库》丛书之一,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关于中国外交战略与实践,尤其是中美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分为四部分:部分共6篇文章,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研究中国外交面临的国际形势背景和外交环境;第二部分共8篇文章,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探讨了中国外交政策及外交实践;第三部分共7篇文章,主要研究中美关系缓和与建交问题、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核不扩散问题、南海问题及中美建交40年的历史经验研究;第四部分共7篇文章,着重研究了中国海洋权益及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博弈问题,并对毛泽东、周恩来对中国领土主权安全的巨大贡献进行了探讨。
《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一书由张铠著,系统地回顾了从公元1世纪直至20世纪中西两国长达2000年的交往史,并对跨入21世纪以来中西两国关系的新发展进行了概述。本书曾荣获西班牙“天主教伊莎贝尔女王十字勋章”(La Cruz de Oficial de la Orde ride Isabella Catolica);其后又获“第六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和“第三届郭沫若历史学三等奖”。自从中国与西班牙建交进入第四个十年,双边关系已实现了质的飞跃,目前正处于“历*好的时期”。因此就中西建交后第四个十年双边关系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史志之,显然十分必要。为此,我们对《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一书又进行了增订,并以此作为对中西建交40周年的献礼。
本书稿简要回顾了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历史交往。概述了21世纪中国与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重点梳理了中国与马玉林的教育、旅游和文化合作现状,并着重从广东的区位特点出发剖析广东与马来西亚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框架下的新前景,包括广东华侨的特殊作用,并对未来做出展望。本书稿为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务实合作提供了有价值和参考,且符合目前的出版需求。
《帝范》共十二篇: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为文虽短,但文辞有力而优美,展现出一代英主对人生和世界的体悟;也是一个马上争天下、马下治天下的开国君主一生经验的总结。其充满哲理性的语言,或一言中的,或一语道破天机。不但闪露着看问题的高瞻远瞩,也隐含着论理的深邃透彻。《帝范》——中国历好的管理和统御之道。《帝范》一书是李世民一生执政经验的高度浓缩。他曾经这样告诉太子:“饬躬阐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讳,更无所言。”可见,他对本书的高度自信。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本书中,他对为政者的个人修养、选任和统御下属的学问,乃至经济民生、教育军事等家国事务都做出了非常有见地的解答。本书没有对《帝范》做出标准式的翻译,而是根据其思想内涵,并根据现代执
我们和你们 丛书按照一国一品的概念,以小故事揭示大历史,讲述中国和相关国家传统和现在的友谊与合作。该丛书旨在密切中国和有关国家的人文联系,推动新形势下中国周边外交和公共外交的进程,尤其是配合 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 乌兹别克斯坦地处中亚交通要冲的十字路口,是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乌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让两国人民互通有无,共同谱写了和平、友好、合作的美丽诗篇。乌兹别克斯坦是*早支持和参与 一带一路 建设的国家。中乌两国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框架下紧密合作,有效促进了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2016年习近平主席访乌期间,两国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7年米尔济约耶夫总统访华期间,双方又发表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在双方共同努力下
人民日报社评论部编的《人民日报任仲平100篇》收入1993年以来人民日报刊发的任仲平(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文章100篇。书中的任仲平文章,以“大国大党大报”的独特基调,就事关时代发展的大命题、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件展开评论,多次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被认为是人民日报政论优势的集中体现。
本书考察了1894~1911年美国与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预备立宪运动、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的关系,以及美国政府对光宣朝政和清末各项新政的影响,并就晚清中美两国特殊关系的内涵做了分析。作者指出,晚清中美特殊关系体现在:一方面,美国对华执行较其他列强相对友善的政策,认为一个相对繁荣富强的中国有利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两国之间多有共同利益;另一方面,美国始终坚持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并不支持中国走上独立发展道路,以自利为目的。这种特殊关系是由中美两国的历史、文化、地理、政治、经济、国土和国际地缘政治等诸多因素形塑和决定的,并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涵。
2020年,为纪念中意建交五十周年,编者精选意大利《桥》特刊《今日中国》的文章,将其翻译整理,研究其始末影响,配以 1955年意大利文化代表团访华珍贵图片,形成本书。 本书内容以今天来看依旧颇为珍贵,它记录当时中国社会发展样貌,体现彼时中意迫切渴望了解对方的意愿。本书从民间交往、文化交流的开放视角,铭记中意建交的前页,作中意友好之见证。
《有趣的时代:美国应如何处理中美关系》,作为资深的外交官,傅立民的职业生涯可以说与中国密不可分,作为亲历了中美关系从解冻到战略合作、从冲突频发再到合作与竞争并存的 活化石 之一,作为一位睿智理性敏锐的长者,他的这本书脱不开历史大背景,但是更重在现实和未来。在分析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本书作者提出了一个现在和将来几十年内都非常重要的战略性问题:在财富、权势、声望都在向中国转移的时代,中美两国应该如何管理中美关系?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和战略?
我们和你们 丛书按照一国一品的概念,以小故事揭示大历史,讲述中国和周边国家传统和现在的友谊与合作。该丛书旨在密切中国和有关国家的人文联系,推动新形势下中国周边外交和公共外交的进程,尤其是配合 一带一路 战略的实施。 中国和泰国的故事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中泰人民便开始了友好交往。中泰两国既是远亲,又是近邻,历史上从未发生过战争,又无悬而未决的土地纷争。这成为中泰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相处的坚实基础。1975年建立正常外交关系后,两国交往突飞猛进地发展。今天,泰国是中国发展与东盟关系的重要伙伴,也是建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重要合作对象。本书收录的文章,正是反映了中泰建交以后两国人民为增进传统友谊而添砖加瓦的故事。为本书供稿的作者中,既有中泰两国的外交、政商界人士,也有来自中泰国际交流
本书稿简要回顾了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历史交往。概述了21世纪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梳理了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教育、旅游和文化合作现状,并着重从广东的区位特点出发剖析广东与印度尼西亚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框架下的新前景,包括广东华侨的特殊作用,并对未来做出展望。本书稿为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务实合作提供了有价值和参考,且符合目前的出版需求。
内容简介: 在全书中,作者着重分析了 一带一路 框架下中非合作的新实践、新趋势与未来前景。作者的相关分析以哲学社会学理论为基础,着眼于使用历史学、政治经济学和全球研究的方法论,其关于近代中国以来三次革命的划分,关于改革开放是 革命性改革 的分析等,对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具有启发和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