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行动,如何影响其他国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各国应该如何行动?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为何会对全球政治行为产生指导性、实践性影响?云集学者,着眼思想前沿,《牛津国际关系手册》以权威视角与系统脉络,深刻呈现了国际关系领域的方方面面。 从国际关系的学科定位、理论流派、研究方法,到国际关系与其他学科乃至政策制定之间的关系,《牛津国际关系手册》浓缩式地展现了国际关系的知识地图,是迄今为止对国际关系领域至为权威和全面的概述。在战争与和平仍是重要议题,恐怖主义、气候变暖、全球金融、数据安全等新兴国际性问题日益凸显的时代,《牛津国际关系手册》以深厚专业力量,解析国际秩序当下走向,探索世界格局未来发展,是所有关心全球政治前沿思考的读者的指南。
大外交(修订版) 纵观近三百年的历史,从现代国家制度之父红衣主教黎塞留,到罗斯福、斯大林;从德国的统一、德国的两次战败,到战后冷战的开始与结束;本书旁征博引地论述了权利的均衡与外交的艺术塑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格局。亨利 基辛格凭借其致力于国际事务的经验,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及智慧幽默的文笔,描述了世界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分析了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揭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渊源,是一部了解近现代世界史的之作。 领袖们 (2017全译修订版) 美国前总统理查德 尼克松结识了二次大战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重要领导人,他对这些影响世界历史的人物进行了栩栩如生的描述。 在本书中,我们认识了中国传奇式的领导人周恩来,以及到台湾后的蒋介石;认识了美国的对手--赫鲁暁夫和勃列日涅夫;还认识了新日本的共同缔造者
从 黑船来航 到日本战败,近代日本外交究竟走了一条什么样的曲折之路?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清晰地展现了近代日本外交起步、发展、扭曲乃至破产的过程,揭示了日本外交的战争导向性、政府体制外势力对外交的干预以及理性与具有民主和平意识的外交官员被排挤等特点,留下了 战争因外交的崩溃而开始,并由外交的复活而终结 的惨痛教训,对以往日本外交通史著作中很少涉及的对近东与中亚的外交、武官制度、中日外交级别升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
本书并非一般的回忆录,而是 40 多位老外交人外交生涯中最难忘、精彩的亲身经历,真人真事 : 外交场合怎样斗智斗勇,小球如何转动大球,为啥逼着美国总统写道歉,为何对外工作如同“扳道岔”, “铁杆朋友”是怎样练成的,缘何一条“黑道”走到底,“文装解放军”到底怎样不辱使命,“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内容翔实,情节生动,文字流畅,富有可读性和传承教育意义,为宣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传递满满的正能量。 这些珍贵的外交回忆对存史、资政、育人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广大读者了解新中国外交工作的艰辛进程及宝贵经验,尤其会使青年一代受益匪浅。
中印关系跌宕起伏,历经曲折。在就解决两国边界纠纷同发展其他领域双边关系达成 脱钩 共识并建立有效边境实控线(LAC)地区管控机制后,中印关系稳步发展,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成为巩固和推进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核心内容。本书在关照到国际体系结构性调整以及中印双方身份定位和利益诉求中的现实主义思维惯性及效用下,着力从自由主义价值取向的国际合作观念及理论适用切入考察中印发展伙伴关系建构的观念基础与应然逻辑,阐释其理论合理性、历史必然性、现实可行性、实践风险及规避。本书除重点分析构建中印发展伙伴关系在双边、地区和次地区层而的实践路径、预期效用、风险挑战外,还从路径依赖角度探讨了构建中印发展伙伴关系的策略选择。
亨利基辛格为20世纪著名的美国外交家、世界历史的重要人物、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重建的世界》为基辛格在哈佛大学就读期间的博士论文,集中研究了1812年俄国击败拿破仑后世界各国为构建新的国际秩序所做的努力,尤其关注外交的局限性和国际稳定的要素;聚焦于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及其对手奥地利外长梅特涅,阐述了他们在乱中求稳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卡斯尔雷平衡各方势力,协商出有助于维持稳定的条款,梅特涅则使终决定合法化。基辛格在《重建的世界》中分析了两人错综复杂的斗争关系、各自国家不同的关注点以及因此造成的外交局面,实际上也是对欧洲古典均势学说的评述。 基辛格创作《重建的世界》时,正值二战后欧洲分崩离析之际,他希望通过对十九世纪欧洲秩序重建的分析,引导读者从历史中为现在寻找解决方案。
《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大局观典藏版) 世界不是平的 谁忽视了地缘政治,谁就将遭到地理的报复 ★与崛起中的另一个亚洲大国印度相比,中国在地缘上具备哪些优势?为什么卡普兰说,中国与主要国家的关系取决于全球贸易,更取决于其潜在影响地区的地理环境? ★欧洲地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造成了欧洲的条块分割,英国脱欧所带来的痛苦拉锯如何反映这一地理宿命?德国的中心地理位置和它的内在文化态度将如何决定欧洲未来? ★怎样的地理因素促使北约成员土耳其与美国做对,深度介入叙利亚冲突?为什么说,在通信和武器装备的革命性迭代中,地理对中东的影响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更有价值? ★ 在 美国已经过时了 的新世界,墨西哥与美国的关系如何演变?如今,1亿多墨西哥人处于动荡的深渊,美墨边境的高墙已无法阻挡由此造成的偷渡
本书稿梳理了甲午战争至 九一八 事变期间日本政界、军界、知识界、民众的对华认识,重点考察了日本各界对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列强瓜分中国、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与对策,探究该种认识对于日本发动 九一八 事变的影响,阐释日本对华观与侵华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近代日本对华观的流派、特点、规律等。本书稿认为近代日本套用西方原生型及日本型 民族国家 范式作为评价中国的标尺,而不能正确把握中国人民为完成近代社会转型而进行的一系列变革的本质及其进步意义,是导致其在看似正确的对华观基础上而错误地采取一系列侵华行动并*终发动 九一八 事变的认识根源与思想鸦片。 本书分为五章,*章在追溯甲午战争前即洋务运动时期日本对华观的基础上,探析日本对于中国民族危机的认识
本书主要运用政治学研究方法,以安全情报为切入视角,通过梳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家防务战略报告、国家情报战略报告和国土安全战略报告等,研究美国国家安全危机预警体制机制,具体包括美国法律法规与国家安全危机预警体制机制,美国国家安全危机预警体制的结构,美国国家安全情报的传递机制,美国国家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美国国家安全危机预警流程,美国国家安全危机预警联动机制,美国国家安全预警体制机制的演变、改革与发展,美国国家安全预警体制机制的特征,以及美国国家安全预警机制评估,主要目标是通过分析美国国家安全危机预警和国家安全危机预警联动机制,深入解读美国国家安全预警机制和国家安全体制的运行流程,为我国国家安全危机预警机制建设、改革和完善提供借鉴。
本书分三部分, 部分为王小甫著《古代阿曼与中国关系史》,主要是从中外史料中进行勾稽考索,把至郑和下西洋为止阿曼与中国文在交流有关的重大现象、活动、人员事物等发掘发现出来,第二部分为李安山著《近现代阿曼与中国关系史》,主要论述欧洲在印度洋的扩张(1500-1840)国际强权下的相似命运(1840年代-1940年代)国际政治与中阿关系(1949-1978)和解建交与求同存异(1978-2015),新丝绸之路与中阿关系,从历史视角梳理近代以来的中阿关系;第三部分为吴玉贵著《唐五代大食汉文史料汇编校释》,分基础史料原始史科、著述史料、类书史料等四种类别,从史料学的角度,对唐五代有关大食的汉文记载做了较全面的汇辑和校释。
第一次世界大战如同一场可怕的火山喷发,造成了毁灭性的巨大影响。欧洲四大帝国灰飞烟灭,中东欧各民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民族国家;传统的欧洲协力崩溃,要求建立新国际机制的呼声越发高涨。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缔结的《凡尔赛和约》等条约几乎无法解决这场大战所引发的种种问题,这也被视作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诱因。 剑桥大学荣誉退休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扎拉 斯坦纳对以上这种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她认为20世纪20年代虽然见证了大大小小的地方性冲突、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的崛起、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衰,但这十年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期,各国政治家和外交官致力于欧洲的重建和复兴,直到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希特勒的上台彻底打破了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之间的平衡。
林彪的飞机究竟是导弹打下来的,还是油料不够迫降爆炸的?如果是打下来的,究竟是中国打下来的,还是驻蒙苏军或蒙古军队打下来的?当年震撼世界的林彪坠机事件,已经过去了40年,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仍在不断关注这段蒙上厚厚尘埃的历史,使得林彪事件至今是各大网站论坛上的一个热 门话题。一些人试图“解密”而衍生出各种揣测,甚至以讹传讹。《在大漠那边(亲历林彪坠机事件和中蒙关系波折)》作者(孙一先)作为中国驻蒙外交官,曾亲临林彪坠机现场,曾亲自参与中蒙关于坠机事件的谈判,曾奉命 独自回国向周恩来汇报现场情况,并曾与军方负责人共同分析坠机原因。作者在《在大漠那边(亲历林彪坠机事件和中蒙关系波折)》中以林彪坠机事件最重要的当事人身份,解开了林彪坠机事件的层层疑团。
本书是北大国际关系理论创新丛书的第二本,主要聚焦于国家安全研究与学科建设相关议题。首先,本书通过探讨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和学理发展脉络,尝试构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学科和理论体系,提出了以风险反向界定的综合安全论,以及国家安全系统理论等。其次,由于国际环境的变迁、地缘政治的差异,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观念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研究呈现不同特点,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研究在研究议题、研究范式、学科规划和课程设置上独具特色,本书系统梳理和总结了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印度、以色列、韩国、澳大利亚、太平洋岛国、东南亚和非洲等12个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安全研究,探讨和分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安全研究的理论、议题和方法,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学科体系、课
本书系法国著名学者雷蒙 阿隆代表作品,是20世纪重要的政治思想名著。全书包括四个部分:理论、社会学、历史和人类行为学。作者从承认国家间的部分自然状态开始,详尽论述了国际关系的一系列分析工具。在*部分,阿隆基于权力和体系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框架。在搭建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后,阿隆转向社会学和历史的分析。在第二部分,阿隆对影响外交政策的形形色色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指出社会学原因一方面可以是物质的或者有形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道义的或者社会的。在第三部分,阿隆详尽分析了自20世纪初至1960年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这一时期的权威性调查,深入体察了技术革命和外交全球化。在对理论、历史、社会学三个范畴的透彻思考的基础上,阿隆进入对人类行为学的分析。这是本书*深奥、*意味深长的一部分,阿隆在这部分探索了有关
本书系统总结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三个时代七个阶段中国周边外交的历史变迁,阐述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领导人周边外交思想的不同特征并在曲折中走向成熟,对走向未来的中国周边外交进行了展望。努力构建经得起百年考验、再现大国风度的新思路,创新习近平新时代周边外交的新战略,为人类文明和进步开辟新道路。本书既是一部框架结构完整、逻辑体系严密的学术专著,同时也是一部设计完整,兼论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有特色的专题研究论集。就全书而言,既体现统一的设计框架和分析思路,又反映各位专家的独特研究和精湛观点。
本书是作者继2006年三卷本《卓南生日本时论文集》(《日本政治》《日本外交》《日本社会》,1967 2006年)和2013年《日本的乱象与真相 从安倍到安倍(2006 2013年)》之后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又一时论文集。 全书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国际热点问题追踪(1973 1975年) 选自作者早年为新加坡《星洲日报》 新闻眼 和《星洲周刊》 天下事 专栏(日本问题以外)撰写的时论评析。 第二部分 国际问题纵横谈(1979 1985年) 选自作者《国际问题纵横谈》(新加坡新天书局1984年版)。 第三部分 汉城20年风云录(1973 1992年) 选自作者《汉城20年风云录》(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 第四部分 安倍政治的 表 与 里 (2013 2022年) 内容偏重于2013年《日本的乱象与真相 从安倍到安倍》面世后撰写的日本时评,可视为该书的续篇。 全书贯穿着作者半个世纪以来对国际事务的观察、辨析与
二战后,德法关系最主要的特点是,两国都将欧洲一体化作为本国内政外交以及针对彼此的优先议程。德法对欧洲一体化的追求实质上是在构建一个命运共同体,德法命运共同体的维系有赖于欧洲建设,而欧洲建设则在德法的推动下形成了一个更大范围的命运共同体。因此,欧洲建设既有理性的思考,也有诸多情感因素。目前,欧洲建设的情感因素正在淡去,利益考虑更为突出;德法主导性下降,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等超国家机构的官僚主义和精英主义上升,与成员国及普通民众的脱节加大,这正是当前欧洲一体化的风险所在。回顾二战后德法命运共同体构建史,有助于更好感知和把握欧盟的未来。
本书指导思想: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共建 一带一路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引领新型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书的出发点:2015年中俄两国签署的《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2018年签署的《中国和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本书的重点:上合组织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最重要平台。一方面,共建 一带一路 的重点在欧亚大陆及其周边沿海地区,上合组织目前21个国家(包括成员国、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国)都分别在这一广泛地区,他们绝大多数国家均积极参与共建 一带一路 ;另一方面,俄罗斯提出以上合组织为平台构建欧亚经济联盟、东盟等成员国参与的 大欧亚伙伴关系 倡议,与共建 一带一路 有
本书从俄罗斯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入手,系统分析了俄罗斯网络空间安全体系涵盖的各个领域:法律体系、组织管理体系、专业教育体系、国家标准体系、国家计算机攻击监测、预警和后果消除体系、漏洞管理体系和国家网络靶场体系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建设的启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