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通识》邀请你一起探讨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 国家之间如何相处? 国际关系遵循哪些原则? 国家实力决定一切? 大国在国际关系中有哪些作用? 弱小国家何以生存? 对外政策是国家的理性选择吗? 外交是不是越强硬越好? 国际法有用吗? 如何看待联合国的作用? 全球化为何会出现逆转? 全球治理的前景何在? 国际关系看似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实际上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在写作《国际关系通识》之际,百年前国际关系学科创建时的根本问题 人类的和平与安全,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探究国际关系就等于探求人类生存之道。 《国际关系通识》全面展示了国际关系学科已取得的成就和最新研究成果,将高度简约的理论与鲜活的事实联系在一起,为读者提供了思考和研究国际问题的多种视角。
本书以国际关系理论史上三次大论战为主线,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本次修订的第二版内容前后时间跨度为100年,涵盖西方近十个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和几十种有影响的理论观点,包括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和温特的建构主义等等。 作者在书中对各学派、各主要理论的内容及研究方法作了详尽的评述,同时重点介绍分析了几十年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和探索,如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 软权力论 地缘经济学 等,以及关于国际安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新观察、新论点。
当前的世界是一个重回到大国竞争的世界,理解这些大国的重大战略至关重要。这本书介绍了分析大国战略的十个关键词,并展示了世界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欧盟,是如何形成他们今天的战略决策的。作者呼吁和平稳定、互惠共赢的国际关系发展格局。 这部作品概述了如何建立减少对抗性的国际策略以及更加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巧妙而生动地围绕十大战略关键词展开,讲述了大国对于 竞争 理性 创新 等十大关键词做出的抉择,将理论、历史和当前政策分析相结合,严谨清晰、通俗易读。本书是一部全球视野下的国际战略指南,也是对21世纪地缘政治的规范性论述,帮助读者看懂日益多极化的世界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
《大序幕》是一部深度探索世界能源格局的著作,得到基辛格的推荐,堪称《世界秩序》能源版。 通过对化石能源、核能和新能源政策及发展状况的详细分析,揭示了这些能源形式对地缘政治、大国竞争、能源安全、国防转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书中按能源类型和国家地区分类,结合政策、技术发展情况、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等方面的分析,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世界能源版图和能源竞争背后的地缘政治与大国博弈,为未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本书重新审视了英使马戛尔尼使华、觐见乾隆帝这一中西交流 的 事件。作者不仅描述了使团筹备、人员物色、海上航行、清朝官员一路的接待、正式与非正式会谈、翻译造成的误解、使团见闻等诸多细节, 将镜头转向觐见现场的译员李自标和小斯当东,以动人细腻的笔调讲述他们的人生沉浮,从微观层面展现了国与国交往的机制。 为什么要讲述翻译的故事呢?对他国越是了解,在本国就容易受到猜疑,理性的声音就会受到压制,翻译首当其冲。
本书深度剖析了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角色演变与抉择,及其对全球未来的影响。全书分为三部分,书中首先回顾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其次讨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及其对全球治理的影响,最后审视了多边主义面临的挑战和改革。本书旨在提供对中国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刻见解,并为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提供建议,为理解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角色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对于政策制定者、学者、企业家以及对国际事务感兴趣的读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对东南亚地区各国历史作了概要的阐述,通过对东南亚地区本身发展的实践及逻辑演变过程的梳理,阐明 东南亚 这一名称的由来及所代表的深刻含义,揭示了东南亚地区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把东南亚与外部世界的政治变动相联系,同时打通东南亚的历史与现实,思考和分析东南亚地区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其历经曲折、演变至今的发展轨迹。从中读者可以初步了解东南亚国际关系的本质和特点,鉴古知今,大致理解当今东南亚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 作为教材,本书的特色之一,是从中国的视角出发探讨东南亚的对外交往进程,主要体现在本书始终立足于东南亚地区之于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对这一区域的关照,从而超越传统东南亚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视角,尝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
《清代地方政府》是 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瞿同祖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于学术 时期用英文撰写的一部经典之作。本书由哈佛大学出版社1962年首版,为瞿同祖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巨大声誉,至今仍是西方汉学界相关教学和研究中的 书。 民间有言“天高皇帝远”,学术界也有个论题是“皇权不下县”,作为 小行政单元的清代州县级地方政府,直接与普通百姓打交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清代地方政府》一书的写作目的就是描述、分析和诠释清代州县级地方政府的结构与运作。 瞿同祖先生通过各种手稿和笔记,同时参考大量的官方资料,以极简洁的文字,介绍了州县官和他的四个辅助群体,即书吏、衙役、长随、幕友的职能、地位、收入、贪赃形式和纪律控制等,强调了清代地方政府实际上是以州县官为中心的“一人政府”。此外还重点讨论了士绅阶层在地
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快速增长,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同时,海外利益随之急剧增长,风险挑战严峻复杂。海外利益发展规模速度之大之快与海外安全保障能力不足之间产生了紧张关系,并演化为内生矛盾,亟待体系化地提升我国的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专篇部署国家安全,并强调坚持系统观念,要求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加强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 。本书从体系化的视角,分析了如何确保中国海外利益持续发展,并使其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状态的体系框架,以期裨益于国家海外利益保护工作的发展和完善。
1800年以来,英国作为 个现代化 兴起之后,许多主要大国——特别是非西方传统大国——普遍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危机,而后又普遍地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政治重生或 再造的过程。本书试图解释这些 在工业革命与现代化的冲击之下所经历的政治经济变迁,理解这些变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及其背后的理论逻辑。本书用五章内容,阐述了英国兴起之后大国发展可能面临的五个阶段,即危机、困境、转型、崛起与 ,通过对具体大国案例的分析解读,构建了一个理解大国政治经济变迁的崭新理论框架,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与很强的现实意义。英国和西方兴起之后,为什么非西方传统大国都无一例外地陷入重大政治危机?何为传统大国的现代转型难题,大国转型究竟难在哪儿?为什么有的大国崛起导致了战争,而有的却能维系和平?中美之间会爆发剧烈冲突吗?到底何为 ? 的基
本卷是《话说世界》第6卷,记录了这个发现的时代,蒙古西征既是征服又催生了东欧民族国家的诞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启了环球大航海。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如火如荼,随后的宗教改革欧洲开始政教分离,率先走向世俗化。附:《话说世界》全套书20卷,每卷约25万字,并配450幅左右精美图片,时间跨度从史前至2017年(出书前截止)的世界历史。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思想、文史、艺术、宗教、科学、社会日常生活等。详实充沛地介绍世界历史的方方面面,全景展示世界历史的曲折发展轨迹,并以丰富精美的图片再现历史现场。全套书以历史史实为准绳,客观中性地用故事来叙述历史,以史家通识为依据。
《中国与邻国的海洋事务研究》主要研究中国与8个海上邻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的海洋事务。内容包括:中国与海上邻国的海洋管辖权主张分析,渔业关系与油气共同开发分析,领土岛屿争端和海域划界的思考,海上务实合作的思考等。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中国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同时与海上邻国积极开展海上务实合作。 关于中国与邻国的海上争议问题解决,《中国与邻国的海洋事务研究》主要论述了三方面办法:一是,在海域划界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中国可稳步推进与海上邻国在某些争议海域的划界谈判。二是,在海域划界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中国需积极推进与邻国的油气共同开发,共同开展渔业管理。三是,考虑到中美海权博弈已成为牵动中国海洋安全形势走向的主要因素
秉持 传承世代友好,开创辉煌未来 的宗旨,本书由中国和马来西亚各界友好人士协力创作。书中收录的30篇文章,出自两国各界代表笔下,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马友好之树的根茂实遂。其中,有两国领导人擘画共赢发展蓝图、提升双边关系水平的重要时刻,有郑和七下西洋、孙中山来马争取革命支持等珍贵历史片段,有 南侨机工 助力中国抗日战争的悲壮回忆,有个人事业、家族命运与中马关系进程同频共振的感人故事,有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创业经历,还有年轻一代对中马关系的美好愿景。中马友好必将切水不断、薪火相传。
2021年是中奥两国建交50周年。50年来,中奥友好合作关系的成功顺利发展,是两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应邀参加本书撰稿的中奥朋友,只是他们当中的一小部分。作者队伍中有资深外交官、企业家以及文化、教育、社会团体等各界人士,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中奥关系的大发展、小故事。谨以此书庆祝中奥建交50周年,并衷心祝愿两国关系行稳致远。
隐喻是人类了解周遭世界一个 基本的方式。本书全面分析了 关系理论中存在的隐喻,考察了 关系理论主要范式中的隐喻表达,如现实主义的权力隐喻、安全隐喻、博弈论隐喻等。作者指出,在 关系理论的研究中,大多数术语、概念和分析工具在本质上都具有隐喻性质,隐喻也是我们了解和认识 事务领域的政治家和决策者界定问题和制定政策的参考因素之一。到目前为止,对 关系理论中隐喻的探究成果较少,也相对零散,本书将隐喻作为 关系理论的基本要素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关系、国际秩序、地区安全、社会思潮、全球治理深刻重塑,国际局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在大变局中,国家间关系、文明间关系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文明冲突论 沉渣泛起,民粹主义泛滥。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进中外人文交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作为 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丛书 之三,本书旨在汇聚国内权威专家智慧,深入探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外人文交流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世界文明、文化关系;(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外人文交流的影响;(三)新形势下中外人文交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本书着重梳理了20世纪万隆会议之后十余年间,在以亚非合作为主轴的第三世界去殖民化与解放运动高潮时期里,中国对 亚非团结 的认识与实践。这种实践通过亚非国家间互助与合作的形式,谋求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的去殖民化,同时,特别突出了文化交流与协作在这个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将之视为一种在亚非合作框架下的文化去殖民化运动。这种文化去殖民化的理想与实践,有希望将广大的前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塑造为世界新秩序中的一股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