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与整个人类历史相伴而生的。由于战争的存在,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耀眼的军事统帅和军事理论家,同时也发生过许许多多的经典战役。透过这些经典战役,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的血与火是如何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 本书汇集三千多年间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生过的两百多场经典战役,将漫长的世界战争史具象化。用翔实通俗的文字、丰富生动的图片、权威的解读。把战争的详细过程和幕后真相娓娓道来,并分析双方的军事部署、战术运用、指挥得失,带给你不一样的震撼和启示。
.......
中途岛海战是日军和美军在太平洋上的战争转折点,美军以少胜多大胜日军,改变了太平洋战场日美航空母舰的实力对比。日本海军领袖山本五十六妄图凭此战役彻底打垮美国太平洋舰队,进而控制西太平洋,结果溃不成军,从此一蹶不振。中途岛海战之后,美军开始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日军渐渐走上下坡路。作者根据大量文献资料以及多部由战争目击者撰写的战后回忆录,真实地再现了战场上的一幕幕场景,人物鲜活、内容翔实,情节生动,铺陈详尽,可读性强。
本书在撰述的基础上,加上会战时的真实照片,深刻再现了1937年淞沪会战时的情景,让我们记住68年前发生在上海的战争,让我们记住那些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英灵。
《敖德萨档案》由弗雷德里克·福赛斯编著。 《敖德萨档案》讲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有组织地屠杀了包括600万犹太人在内的1400万平民。自由记者彼得·米勒偶然得到了一位的犹太老人的日记,于是开始调查和追击日记中的“里加屠夫”——党卫军上尉罗什曼。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米勒的行动竟然惊动了西方各种团体甚至国家谍报机构。一场惊险曲折的追捕与反追捕的较量展开,从中更揭露出一桩震惊世界的重大军火交易内幕。水落石出之际,我们不禁掩卷深思:这难道仅仅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吗?作品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作者这一代人是在长征的故事中长大的,但所有的故事又相距作者十分遥远。 作者决计沿着这条路往下走。每一个人都该实实在在地走自己的路。长征也不例外,它的理想光芒、人性之美,是和阶级情感、同志情义绞结在一块儿的。首先是一个芸芸大众意义上的人,然后才是革命者,才是英雄,才是领袖,才是战士。这就比较容易鉴别常人而又不是常人的特别之处了。 一九三五年的冬天,贺龙、关向应等红军将领,率领红二、六军团两万人马告别桑植。冲破国民党军一百三十个团的封锁线,南下湘中,折而往西,旋风般横扫贵州全境,寻寻觅觅试图找到一个“滩头”。在尚未意识到长征时,长征已经开始。翻过茫茫的大雪崇山之后,在魔窟般的大草地上,连草根都被前队人马吃得精光,合军将士陷入狂风、冰雹、饥饿、毒污和沼泽的重围……红二方面军
《被遗忘的士兵》一书记述了一个普通德国士兵在1942年至1945年德国与苏联空前惨烈战争中的真实个人见闻。作者盖伊·萨杰(化名)是出生在法国阿尔萨斯地区的德法混血后裔(阿尔萨斯在一战后被法国占领),他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德国人。盖伊于1942年17岁时应征入伍,担任苏德前线上的一名年轻的运输兵,1943年他转入了东部前线德国陆军最精锐的部队——大德意志师,并参加了与苏军的几乎所有重要会战,其中包括斯大林格勒(现称伏尔加格勒,为保持历史原貌,本书仍译为斯大林格勒)会战、明斯克会战、库尔斯克会战、第聂伯河会战一直到德国国内的防御战役等。 该书以流畅的第一人称文笔,讲述了作者在这3年人类历史空前残酷屠戮中的个人见闻,文字描述生动、翔实,深刻刻画了作者的感受和经历。该书内容极其朴实而又深具震撼,作者的回忆
本书次详尽地披露了甲午战争期间一些不为人知的秘闻轶史和内幕故事,揭开了100年前在华日本间谍网的秘密,具体到某日某时,现场的人物、情景。这是一系列惊人的发现,足以成为一本“有学术价值的故事书”,他有望填补或加强某些空白。 作者旅居澳大利亚十多年,积累了大量的海外珍贵史料,为我们展示了历史的复杂、多样和精彩。他对史料的发掘令人如坐针毡、如鲠在喉,他的那些精辟、有时锋芒毕露的史论,也一次次地震撼了我们的耳膜,在传统纸媒和网络上掀起了讨论的热潮,也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刮目相看。
克格勃是成立于前苏联时代的反间谍机构。以其高超实力而著称于世,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美国的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 本书稿以时间为顺序,以重大事件为线索,以翔实具体的史料和生动的图片,既介绍了克格勃特工组织的成立背景,又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克格勃从前苏联时代到俄罗斯独立后的代表性间谍活动和故事,比较全面地揭开了克格勃这个世界上曾经最强势间谍组织的神秘面纱。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发掘《三十六计》的智慧价值、文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笔者在参阅《三十六计》各种版本的基础上,精心研究,著成此书。此书能指导你读懂《三十六计》的原文,带你追溯《三十六计》的计名由来,引你领会三十六计成功运用的典范。此书在“三十六计”的每条计中都加了注释、译文、计名由来和例释、点评。在做完上述一系列“导读”之后,又通过一则则妙趣横生的历史故事,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你在阅读中加深对《三十六计》的理解,提高谋略能力与学识水平;也使你在掩卷之后,发思古之幽情,激智慧之火花,继创新之鸿志,悟人生之真谛。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世人皆知这段历史,但却很少有人会想到这样的问题:这场战争,到底是怎么打起来的?战争爆发前后,中日双方的高层又是如何考虑两国之间的问题的?……《大转折1937: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始末》结合大量的中日史料,互证对照,还原了1937年7月到1938年1月这一阶段的历史,细致描述了抗日战争爆发的始末,将历史的细节交还给读者。
辽沈有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辽沈战役实录》向您披露,那座丰碑背后一段段珍闻秘事,一幕幕内情实况,国共两党两军惊心动魂的大搏杀,震撼世界的大决战,关系中国历史命运的52天,人民解放军一役歼敌47万余人。
本书中,何新先生以其固有的独特、新颖、敏锐、深刻的观点,提供了关于全球战略、全球格局、世界形势与发展趋势、大国关系以及中国的相应战略与对策的观察和思考,特别是对“9·11”事件及其后的美国战略、台湾问题给予了大胆、独树一帜的诠释,读来具有醒醐灌顶,振聋发聩之效,很具启发作用。
2005年的世界,既定重大事件很多,天灾夹杂着人祸,突发事件频仍。将其放到冷战结束和“9·11”以来的历史大背景下观察,可见颇具阶段性与标志性意义,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冷战后甚至更长时期以来就已存在的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等基本趋势不同程度地继续发展,其累积效应放大发酵,促使世界经历着日益全面而深刻的转型。冷战后十几年的过渡时期伴随这种转型趋于终结,某种更具整体性与有序性的结构也在国际体系的相对混沌状态中酝酿与生成。本书分大国篇、地区篇和专题篇三部分,收录了一些经典的研究报告,力图反映2005年形势发展所具有的某种“历史转变”之重要涵义。
1946年6月,中国革命进入了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战的紧要关头。国民党、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公然背信弃义,抛弃和平,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共中央和主席胸怀全局、高瞻远瞩,以非凡的无产阶级革命胆略,作出了中原突围的伟大战略决策,吹响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军号角,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 在中原突围战役及其前后共一年多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中,中原军区部队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主席的战略部署,为了中国革命的全局利益,在孤悬 适度后的特殊战略位置和“敌军围困万千重”的艰难环境里,英勇拼搏,顽强奋战, 不惜牺牲自我,表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军队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顾全大局的历史楷模。
《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史》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自原始社会至清末司法制度的专史。 在该书的体例和结构上,编者根据各个历史时期司法制度的同一性与差异性,将古代划分为几个阶段,把相似的制度放在同一个时段进行叙述。 该书引证资料比较广泛,涉及文献、出土文物、考古资料等方面。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司法制度,既是学习中国法制史的主要任务,对我们今天的司法实践也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本书口述者王文正,参加了特别法庭对林、江集团主犯的审判,之后又作为审判上海“四人帮”余党的主审审判员之一,是同时参加了这两次重大审判的人。这位八旬老人,凭借其掌握的大量一手资料和清晰的思维,回述了审判“四人帮”上海余党前前后后的真实历史。 本书是本专题反映“四人帮”上海余党的罪行及审判过程的著作,既有大量一手历史资料,又以作家生动细腻的笔触写来,史料性与可读性兼具,同时配有大量历史照片,成为承载一段不平凡历史的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