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岛海战是日军和美军在太平洋上的战争转折点,美军以少胜多大胜日军,改变了太平洋战场日美航空母舰的实力对比。日本海军领袖山本五十六妄图凭此战役彻底打垮美国太平洋舰队,进而控制西太平洋,结果溃不成军,从此一蹶不振。中途岛海战之后,美军开始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日军渐渐走上下坡路。作者根据大量文献资料以及多部由战争目击者撰写的战后回忆录,真实地再现了战场上的一幕幕场景,人物鲜活、内容翔实,情节生动,铺陈详尽,可读性强。
本书用历史事实说明从战场到后方,从农村到城市,从生活到经济,从舆论到思想,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我们回顾1948年中国经历的风风雨雨。 如果说1947年是转折的一年,1948年则是决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当年下半年连续进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国民党的重兵集团被解放军一个个歼灭,国民党方面完全丧失了进攻的能力,转而求和。共产党则更加坚定了决心,要打过长江,夺取全国的胜利。本书用历史事实说明从战场到后方,从农村到城市,从生活到经济,从舆论到思想,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我们回顾1948年中国经历的风风雨雨。
1592年春,丰臣秀吉下达渡海作战令,兵锋直指朝鲜。5月,日军登陆釜山,势如破竹,朝鲜无力招架,紧急向明廷求援,一场东亚大战拉开序幕。 本书作者关注战争动员、战略战术、军事技术、后勤补给和战场环境,分析内政、外交与军事的互动,对围城战、山地战和海战的细节描述扣人心弦,立体地讲述了这场大战的来龙去脉。万历援朝之役是近代东亚历 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不仅改变了三国的历史走向,也深深影响了 的东亚地缘政治格局。
阿登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军为粉碎德军在阿登地区的反攻而进行的攻防战役。亦称突出部战役。1944年秋,美、英军逼近德国西部边境。此时,希特勒错误估计形势,决心在阿登地区美军薄弱防线上反攻,切断美、英军补给线,从而迫使英美与德国单独媾和。此次战役时间长达六周,在风雪中打响。德军参战兵力为23个师,约20万人,英美军队有超过24个师60万人参战。同时,东线苏军也提前发动强大攻势,配合美英军行动。终,德军的阿登反攻计划遭破产。德军伤亡惨重,严重削弱了它在西线的防御力量和东线的机动兵力,加速了德国的失败。 本书即为读者展现了此次耗时长久、规模巨大的战争过程。
1592年春,丰臣秀吉下达渡海作战令,兵锋直指朝鲜。5月,日军登陆釜山,势如破竹,朝鲜无力招架,紧急向明廷求援,一场东亚大战拉开序幕。 本书作者关注战争动员、战略战术、军事技术、后勤补给和战场环境,分析内政、外交与军事的互动,对围城战、山地战和海战的细节描述扣人心弦,立体地讲述了这场大战的来龙去脉。万历援朝之役是近代东亚历 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不仅改变了三国的历史走向,也深深影响了 的东亚地缘政治格局。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德国就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一系列尖端武器的科研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这些成果又加速向企图挽回战场败局的武器转化,一大批在当时看来完全不可思议的前瞻性概念不仅成功转化为战场上的可怕武器,而且对战后各国的科技发展影响深远。 《末日帝国的科技:二战德国尖端武器大观》为读者展现了二战期间德国主要的地面和机载制导武器的开发历程、性能特点乃至作战活动的相关情况,详细介绍了这些制导武器中的代表型号,以及这些制导武器研制计划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此外,德国制导武器对战后各国代导弹武器发展的影响也有专门介绍。
本书精选唐代最常见的几种基层文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和讨论。全书共分七章。前五章分别探讨了校书郎、正字、县尉、参军、判司、巡官、推官和掌书记等若干种唐代基层文官,第六章则综合讨论这几种文官的共同课题,诸如俸钱、任期、办公时间与假期等,最后一章描绘出两幅唐代基层文官的“理念型”,可与史书所见真是唐史人物做比较。 本书虽为研究官制的专著,然征引了大量唐史人物作为例证,读来生动有趣,既可为研究唐代基层文官制度之工具书,又对理解唐代士人之仕宦生活大有助益。
无政府主义对个人自由的敏感与其对启蒙主义人性论的接受密不可分。同样,无政府主义对国家合法性的质疑,也有相当部分是从人性论推导而来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从汉代就已经片面发展起来的国家主义文化的笼罩下解放出来的,这种中国传统的国家主义文化不但直接地政治权力,并且政治权力也主要表现为文化的权力,它在异端思想上所花费的精力要远远大于它在国家各项事业上所花费的精力。 无政府主义的理论特征,使它有可能在文化领域扮演比其他政治理论更为重要的角色。它对一切压迫关系的和批判,对自由、平行、博爱等启蒙价值观的不懈追求和富于理想主义的人道精神,对于人文知识分子有着不言而喻的吸引力。
全书分四个部分。分别是:部分世界体系论的兴起、第二部分世界体系论的理论和方法、第三部分世界体系论:影响及其争论、第四部分世界体系论与中国。
《隋末“江都之变”新探》一文,是作者在《人文杂志》1995年期发表,大约6000字左右(原稿1万字左右)。由于删减字数较多,因此并不能完全表现作者对“江都之变”的看法,许多地方的论证上也显得不够精审,因此这次收入本书时,作者依据旧稿基本恢复了原文的面貌,并对引文进行了认真核对。 《“唐武宗平泽潞”之再评价》是作者循着“权力之争乃是研究唐政治史的一把钥匙”的思路,对唐武宗、宣宗时期的政治问题进行思考。收入本书的《试论会昌时期的吏治建设》、《简论会昌时期的宦官》(分别发表表于《中国史研究》1997年期、《史学集刊》2001年期)两篇论文,都是硕士学位论文的组成部分;收入本书《“营州事变”之成因及其影响》发表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8辑。
20世纪50—60年代,中苏两党由意识形态的分歧发展为历时十余年的公开论战,导致两党关系断绝,国际共运分裂。 1962年底,钓鱼台写作班子成立,负责起草论战文章和文件。论战期间,苏共发表文章和文件上千篇。中共发表文章30余篇。 作为钓鱼台写作班子的助理人员、“前七篇”、“二十五条”、“九评”等重要文章和文件的起草入之一和惟一在世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作者以大量独家的一手资料和真实生动的讲述,披露了当时中苏关系演变和中苏大论战全过程的内幕及一些领导人的轶事…… 毛泽东60年代曾说过:苏联领导搞大国沙文主义,……就是因为这个实质问题不能解决,所以连带许多问题都不得不在公开论战中展开了。……我们争的不是居人之上,而是平等的地位。 邓小平80年代曾指出:经过20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
本书于2001年10月在美国出版以后,便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和新闻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冷战后理论界一片“历史终结论”、“大战过时论”和“民主和平论”的声音中,作者指出在一个没有国际统治他国的世界里,大国一律损人利己,追逐权力,并成为支配性国家,在此过程中大国间必然产生冲突,这就是国家的悲剧,作为本书的结论,作者认为中国将是美国的威胁。这一结论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各类书评均已在各种刊物和网页上出现。但都只是对本书的片面理解。本书的译者也已在《文汇报》上发表关于本书的书评,以纠正读者的片面理解。作者究竟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只有在完整阅读本书后才能有所认识。
《明夷待访录》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一部名著。这部书对三代以后、尤其是明代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思,并且在对儒家政治理想进行重新阐释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新的制度构想,是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成就之一。它不仅引起过学者的兴趣,更曾被政治人物所利用,而参与到近代中国的实际政治进程之中,所以它在近代中国人的阅读史上,也占据着重要的一席。 ??? 《明夷待访录》的作者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得年八十六岁。黄宗羲的一生,正值晚明清初这个剧烈变动的特殊时代,而他又往往处于时代漩涡的中心,亲身参与过许多重大的历史进程,无论是政治作为还是思想著述,都带着那段历史的鲜明印记,因此他的生命极富光彩,完全有资格成为17世纪中国的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