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梵澄精神哲学入蹊》是作者(孙波)十余年间,研究和介绍徐梵澄先生(1909—2000)学术思想的初步成果,集论文和述评二十余篇。 徐先生为上世纪中国学人中兼及中、西、印三大文化圈之人文学术的大家。他一生的思想进路,端的是沿着鲁迅(“立人”、“改造国民性”)和印度圣哲室利·阿罗频多(“变化气质,并终期转化社会与人生”)的精神方向拓展与深化的,并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哲学形态。此学“实与各国家、民族之盛、衰、起、伏息息相关”(徐梵澄语),因其穿透制度设计与技术解决的重重扦格,直指人之“心体”,故而为人的“存在”之焦虑提出了根质性的解决“ 方案”——在人类不断冲突的现实与历史中,“诚” 是化解矛盾的途径。 《徐梵澄精神哲学入蹊》是国内本研究徐梵澄学术及其思想的专著。
《李泽厚话语》系李泽厚先生授权邓德隆、杨斌编选之作。从李泽厚先生各类著作中精选了400余则话语,以哲学思考为主线,串起李先生在文化人类学、美学、教育、社会科学、历史学、现实考察等领域的思想呢喃,既有哲学的视野和文化的倒影,又有文学的神韵。本书在充分体现李先生思想观点的前提下,所选语段通俗易懂,字字珠玑,大有深意。
《老子今注今译》为著名道家研究学者陈鼓应先生的力作。本书以华亭张氏所刊王弼本为底本,吸收了历代《老子》研究的成果,对《老子》一书做了详细的注释与分析,对前人的《老子》注疏也给予了评价,并加以今译。本书内容翔实,深入浅出,译文流畅,注释准确,是阅读和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书和经典读本。
《齐物的哲学:章太炎与中国现代思想的东亚经验》作者石井刚供职于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此书是其近年来对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对章太炎思想研究的中文论文合辑。此书由六篇文章组成,材料详实,论证扎实,别具新意地从章太炎《齐物论释》一文的阐释出发,提出了 齐物的哲学 这一核心概念。以这一概念为轴心,作者纵向考察了章太炎与以戴震为代表的清朝学术共同体的复杂关系,横向比较了近代日本若干著名思想家与章太炎之异同,并指出,对章太炎思想资源的重新开掘有助于我们反思整个东亚所面临的、来自西方的现代性挑战。
老子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学术名著,历代注释者甚多。河上公老子章句是现存老子注本中成书较早,影响较大者。但是,关于此书作者及成书年代,古今中外的学者虽已作了大量的考证,至今仍聚讼纷纭。下面我们就此书作者、时代、思想内容及版本情况略作介绍。 河上公章句相传为河上丈人或河上公所撰。西汉司马迁早提到河上丈人,史记乐毅列传称: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膠西,为曹相国师。据史书记载,上述河上丈人的弟子乐瑕公、乐臣公、盖公,皆系战国末至西汉初年的 隠士,遊学齐国,以黄老之学显名于世。战国后期的齐国,正是黄老道家学派兴盛之地。河上丈人作为黄老学派的一位祖师,盖亦为战国时人。
《易经》就是《 》,被尊为“群经之首”“六艺之本”,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你真能读明白的 》剥离了后来加入的《易》“传”,展示的是由卦画、卦名、卦辞、爻辞构成的纯粹的《易》“经”。 《你真能读明白的 》贴合“经”文,深入浅出地讲明每一卦每一爻的意义与内涵,并结合见诸古代典籍记载的具体故事和生活中的常识常情,揭示《易经》特质。同时,本书通过《读 通例》和附录,讲明了算卦、解卦的基本常识和规则,帮助人们深入理解《易经》所承载的古人的思维体验和人生智慧。
本丛书的资助出版范围以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章程为依据,围绕着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文化产生划时代影响的朱熹理学这一核心,进而探索唐宋以来中国南方的思想文化、政治社会、民生经济、 习俗等各领域的演变发展,以及深入研究在朱熹与闽学影响下的闽台及周边区域的历史、文化、社会状况,尤其注重对东南海洋带文化传承的探讨,对中国文化在这些区域的演进,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努力建构国学研究的东南风格。 本册为《朱熹和他的前辈们——朱熹与宋代新儒学导论》,内容包括:宋代新儒学五大家、朱熹的宇宙论、朱熹的人性论和朱熹哲学的有神论意义共四篇十四章。
......
中国思想 ,汉代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代。 《白虎通义》是东汉白虎观经学会议之资料汇编,此书不仅是经学发展中之产物, 是当时上自天子、下迄儒生之学术共识,具有保存当时经学样貌之典范价值。其作为汉章帝“称制临决”的重要文献,在中国经学史、儒学 具有特别显著的意义。 其宇宙生成论、阴阳五行理论等,对于当代人认识中国古代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由于篇章之间关联性不强或散乱失散,历代《论语》的传播和接受都受到影响。本书是《论语》的精选、精注、精解精译本。首先精选《论语》全本之精华,略去少量重出或 于描述当时繁琐礼仪、生活习俗等的篇章。同时比较各种古、今注本,择其精要,博采各家之说以阐释儒家智慧。本书采用“同议题集中”原则,前后章节形成意义和逻辑上的关联,便于读者深研、透悟《论语》精义及其思想体系。这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中学生和中学教师,以及《论语》的初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