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著《道德经》以道和德为纲,涉及修身、治国、用兵、处世,被誉为万经之王。战略管理专家冯唐,研读中国古籍数十年,以成事学角度讲透《道德经》在现代生活的应用:成事之道,将帝王治国驭人之术,化为当代管理方法论;成事之德,把修身处世之学,化为现代人可实操的心法;全书十余万字,冯唐白话翻译《道德经》,通俗易懂,以自身20年战略管理实践为案例,深度解读老子哲学,融会贯通中西管理智慧。祛魅、实用、成事,有道亦有术,管理者提升领导力、普通人过好一生的之书。
《五行大义》隋萧吉撰,五卷,分二十四个主题,因有的主题下还进一步细分,共计四十个条目,包括了释名、支干相配、五行相生相克相杂、论德、论刑、论律吕、论情性、论治政、论诸神、论禽虫等,内容广泛。本书是我国古代系统总结五行思想的经典要籍,是隋以前五行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此次整理,以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所藏宽政十一年(1799)《佚存丛书》初刻五卷本为底本,以三种日本抄本、一种日本刻本、四种国内刻本、一种国内排印本共九种本子为校本,在充分吸收清代以来王念孙、孙星衍、严可均、赵在翰、孙诒让、王先谦、皮锡瑞、洪颐煊等二十余家校勘、辑佚成果的基础上做了全面、深入校勘,并详细揭示了书中知识的来源出处。书后另附萧吉传记、各本序跋以及征引文献等资料,为读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便利。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是 哲学家陈嘉映先生长期思考和研究的主题。秉持一贯的论述特点,在本书中,他从精微的概念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学中此类论理词背后的理路,进而拆掉概念的围墙,将其贯穿、打通,让我们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不管谈感知、理知还是自我认知,他总是连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在谈,连着整个时代、人类经历过来的一个个时代在谈。 在 这个理知落幕的时代,面对技术化、数字化的大形势,如何认知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如何认知我们自身在人之中的位置,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入而又有新意的视角,让我们对这个世界重新产生感觉, 有力量去应对当下的问题。 这不是艰涩的哲学论文,也不是一部研究性著作,而是一位始终关注人在世界之中如何生活的哲学家将他的多年思考以易懂的方式聊给我们听。
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本书从以民为本、为政以德、仁义之道、义利之辨、尊贤使能、和而不同、知行合一、盛世治理、大同理想等方面,深入分析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董仲舒、王阳明等中国古代先哲的哲学思想及其主要内容,系统论述了中国哲学中的政治智慧,探讨中国哲学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帮助党员领导干部深入了解中国哲学,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学会运用哲学的思维和方法立身为政。
《中国的 :儒教与 》是韦伯在 社会学上的第二本主要著作,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同属于三大卷本的《 社会学论文集》首卷。在本书中,韦伯专注于探索中国社会里那些与西欧不同的地方,以此突显西方 教文明的特色,并且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呢?韦伯所着手探讨的对象,特别是中国与印度,都是既庞大复杂又源远流长的文化体。身为西欧近代文明之子的韦伯遂以“理性化”作为其研究世界各大文化的“利器”。他的着眼点在于: 与社会其他层面、理念与利益在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上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在种种互动关系下呈现出怎样的理性内涵。韦伯在本书中分析了中国的 、法律、城市、行会、士人阶层、正统礼教、异端信仰等,无非是想借此构筑出:中国人想的是什么、做出来的又是什么,以及所想与所做之间
青少年亲近哲学,也许就像恋爱一样,是一种本能。当处于这一成长阶段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对世界投以怀疑和好奇的目光,开始去追问“我是谁”“我的存在有何不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基于青少年的认知和心理特点,立足当下语境,本书邀请八位高校哲学系教师担任主讲人,围绕自我、生命、幸福、爱、心灵、科学等经典哲学问题,以情景化的方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化为生动的讲述,去回应青少年存在的困惑,开启他们的探究与发问之旅,进而帮助他们跳脱习以为常的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并让内心变得丰盈而深刻。 与此同时,对于所有曾在青少年时期有过这种人生之问或者在长大后的某一时刻重新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成年人,本书也是一个让你再次踏上自我思考之旅的契机。
《禅的故事(精)》从禅的起源开始,讲述了禅的发展与传承,描写了其从古流传至今在人们的生活与思想中的的衍变,穿插着有趣和耐心寻味的公案故事,充满哲思。 易中天老师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配合国画大师黄永厚的精彩画作,引据神话传说与真实史料,灵活运用古代文豪与禅师的对话,解释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常识及俗语的出处,它们都与禅拥有着密切的关系。让我们了解禅是什么,理解禅文化和禅意,感悟禅的美妙。
《先秦诸子》,先秦时代的历史总结和思想浓缩。以儒墨道法为大主线,详尽阐释诸子百家,关于人性善恶、德治法治、有为无为,跨越三百多年的大辩论。 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或者说,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留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 一场持续三百年的大辩论,没有答案,却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
《四书章句集注》为朱熹 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该书训诂文字,疏通文理,注重义理阐发,从整体上探求与把握儒学精义,堪称解读《四书》的经典之作。元仁宗元祐时期,该书被钦定为科举考试的教材,明清沿用,对中国以至东亚地区影响深远。朱熹用了大半生心血完成该书,四十余年“改犹未了”,临终前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的注,诚可谓“毕力专研,死而后已”。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四书章句集注》以清嘉庆十六年吴县吴氏父子校刻本为底本,用清康熙内府仿刻的宋淳祐二年大字本校勘。今据《新编诸子集成》繁体字本改为简体横排,收入“中华国学文库”。
《孟子字义疏证》是从考证训诂而阐发“理”、“天道”、“性”、“才”、“道”、“仁义礼智”、“诚”、“权”等哲学范畴的根本意义,故名曰“字义疏证”,以反对“宋以来儒书之言”。全书分上、中、下3卷。
本书由原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易学泰斗、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院长朱伯崑先生主编,多位易学专家学者共同撰写,清晰勾勒了易学的基本内容及发展脉络,对易学知识作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是一部拥有权威性和普及性的周易入门著作。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是中国人传统价值观的主要源泉。然而关于四书内容以及四书形成的缘由,为什么朱熹以后四书能享受如此尊荣,甚至于地位不亚于五经,这些问题非深入其中、精研有得者,不足以解答。郭齐勇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儒学研究专家。本书是他多年来讲解和研究四书的结晶,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四书的合适门径。 本书从“今天我们为何要读四书”讲起,阐述四书的意义、四书形成的缘由、朱熹诠释的特点以及四书的学问性质。正文按照朱熹倡导的阅读步骤,依次对《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进行导读。结语部分讨论了四书与“四书学”的沿革及其现代意义。读此一书,便可对四书的内容体系有完整而的认知,从而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家底。
唐李鼎祚所撰《 集解》是唐前易学研究集大成式的作品,该书收录了子夏、孟喜、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玄、韩康伯、何妥、崔憬、沈驎士、卢氏、孔颖达等二十余家易学方面的学说,较为客观地呈现了唐代以前易学疏解的全景,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资料参考价值。此次整理,以明嘉靖三十六年聚乐堂本为底本,以汲古阁重刻《津逮秘书》本、雅雨堂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及周氏枕经楼本为校本,何楷、陆心源、惠栋、陈鳣、张惠言、阮元、孙星衍、李道平、李富孙、曹元弼等校勘名家的校勘成果,也择要予以吸收。 此次推出的是简体横排精装本。
读《论语》。是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系列” 全书500多则,针对每一则原文,有今译,有注释,有导读,有相近相关章节内容的链接。因为《论语》对后世成语的生成影响极大,书中对成语来源也做了标注。 《论语》导读类的书不少,鲍鹏山的这本导读好在哪里呢? 1、名家积累三十余年研究之功而作。 2、对原文做逐句翻译与原义阐明,句句有依据,直白易懂,要言不烦。 3、导读中深入发掘《论语》每一则含义, 对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做了多层面的阐发。 4、学术根底深厚,且通俗、明晰、易懂。 特别适合各类学校作为教育参考书使用 建议配套购买鲍鹏山编校、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论语正音诵读本》一同使用。用《论语正音诵读本》解决读音问题,用《论语导读》解决理解问题。 《论语导读》,是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以诠释学为视域的中国哲学文献学研究”结项成果,反映了目前国内该领域研究所取得的近期新成果和所达到的优选水平。作者以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脉络和传统文献学对学术史解读的结合为基础,借鉴西方哲学及诠释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哲学史抛经选子的流弊进行了辨析,提出了中国哲学研究的“中国效度”与“哲学效度”合二为一的学科标准,在对文献与作为意识形态文本的经学文献表里关系进行剖析后,提出了建立中国哲学文献诠释学的五大层次和逻辑演进路径,提出了对经学的礼仪诠释学进行研究和建构,代表着未来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的论断。作者对前人研究成果了然于胸,称引娴熟;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优越感和否定中国哲学传统的话语霸权和错误认知,进行了有理有据地批驳;廓清了从礼仪诠释学入手构建
中国人一生要修的经典绕不开《论语》,而讲《论语》绕不开 学者傅杰。 《论语百句》(修订本),精选百句,浓缩《论语》精华,从学习、交友之乐到修己、为人,到读书、从政,到治国、君臣,到仕隐、贫富、义利等,多角度、多层面为读者阐释解析《论语》的精妙。精心贯串的旁征博引,中外古今的思想在这里融汇,时时引发对当下的深思。较诸初版,篇目有增加,引语有改换,文字有修正,紧跟研究动态,精益求精。
《老子》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问世以来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较多地保存了《老子》的原貌。此次出版,约请潜心研治老庄哲学几十年的张松辉先生,将《老子》甲、乙本与通行的王弼本相对照,篇次依帛书《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参考多种版本精审校勘原文,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题解、注释和翻译,差异较大者则分别进行翻译,全面呈现《帛书老子》的独特价值,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