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关于伦理学的两篇论文的合集,即《论意欲的自由》《论道德的基础》,分别是皇家挪威科学院(1839和皇家丹麦科学院(1840)的应征论文。这两篇论文各自独立、互相补足了伦理学的基本真理。叔本华认为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即同情心是道德的推动力,从同情出发的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是不伤害别人,尽量帮助每一个人,它对应的两大基本美德是公正和仁爱。叔本华把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即恻隐之心作为道德的基础,由此将康德的理性主义发展为一种非理性的情感主义。
斯宾诺莎(1632 1677)的《知性改进论》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写于1661 1662年,《伦理学》写于1662 1675年,这两部原著都是拉丁文。本次影印的是英国学者埃尔维斯(R.H.M. Elwes,1853 1892)的英译本,版本为美国Dover 出版公司1955年版。
简单来说, 机器问题 是这样一个问题:机器能够被纳入道德共同体吗? 《机器问题:从批判视角看人工智能、机器人与伦理学》详细考察了各种解答机器问题的可能方案,但到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们机器到底 能 还是 不能 被纳入道德共同体。这种选择是出于对康德意义上 批判哲学 的赞同,更是基于机器问题自身的内在要求,即道德共同体恰恰是通过对机器的排斥才得以建立。 或许可以说,《机器问题》是一部以机器为视角的伦理学著作。正是由于机器自始至终都是伦理学的他者,机器因而也就能够持续地为我们提供一个 不合时宜的视角 。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能够对伦理学本身的根基和限度进行持续的发问和反思。
《哲学伦理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元伦理学部分以教科书的方式撰写,每一章讨论一种元伦理学立场,包括自然主义实在论、神学唯意志论、理想观察者理论、非认知主义、错误论、相对主义和直觉主义等。规范伦理学部分以著名哲学家为纲,其中康德代表道义论,密尔代表后果论,霍布斯代表契约论,亚里士多德代表美德理论,尼采代表道德怀疑论,但达沃尔并不是从事一种哲学史的研究,而是关注这些思想家的当代相关性,表明他们的观点在当代争论中仍有真正的竞争力。译稿对于伦理学和元伦理学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和阅读价值。
《欲望的治疗:希腊化时期的伦理理论与实践》为著名古典学者、当代活跃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玛莎·努斯鲍姆探讨希腊化时期情感理论的代表作。 在希腊化时期,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派和怀疑论的哲学家认为,哲学并非仅仅探讨与人类情感无关的理性定律,而是一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发掘人生意义的艺术。在这种背景下,哲学的论题就囊括了:对死亡的恐惧,爱与性,愤怒与侵略。 在本书中,努斯鲍姆强调,在当下占主流地位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中,希腊化哲学学派的重要性被严重忽视了。通过考察伊壁鸠鲁、卢克莱修与塞涅卡等哲学家的相关著作与文本,努斯鲍姆希望时刻引导读者关注希腊化哲学中的一些重要元素,展示这一时期的哲学对当今的伦理与政治思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借助于出色的文本分析与理性论证,本书为大众读者提供了很
本书是和辻哲郎的代表作之一,可以视作其皇皇巨著《伦理学》的绪论和方法论预备。在本书中,作者首先厘清了 伦理 人间 间柄 世间 存在 等关键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 伦理 是人间共同态的存在与根底、伦理学是 人间之学 的观点;接着,和辻回溯了从亚里士多德到马克思的西方伦理学史体现出的人间观,尤其展现出他对于人的 共同态 (相对于近代西方个人主义之 个人态 )的侧重;最后,通过与西方现象学、诠释学的对话,和辻试图以诠释学方法为伦理学体系的塑造开辟道路。本书被认为是日本伦理学的革新之作,其对伦理学基本概念的诠释、对西方伦理学史及现象学、诠释学方法的审视,都富有学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经典。
《尼各马可伦理学》不仅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理论的代表,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影响很大的伦理学著作之一。它确立的 幸福论 伦理框架,以及关于幸福、德性、快乐、友爱等具体问题的讨论,深刻地影响了之后两千年道德哲学的发展,同时也对我们每个人过好自己的人生有着很大的意义。 《幸福为什么很重要?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论》是当代希腊古代哲学家帕夫洛斯 康托斯教授关于《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最新导论,全面覆盖《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重要主题,以亚里士多德的文本引领读者,展示书中的精巧论证和对人事的精微观察。 《幸福为什么很重要?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论》主要面向普通读者与初学者,写作风格平实生动,又能直击人心;同时又有深厚的研究基础作为支撑,强调了《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一些较少得到研究的主题
从生死学的视角来看,临界死亡的经历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认知水平、信仰体系、价值观念。在这种改变中,伦理学上称为善的东西常常露出其动人的身影,如果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 向死而善 ,那么,这种现象非常值得在伦理学上进行深入考察。 《向死而善: 死亡之思 的伦理学考察》从死亡之思的缘起、死亡之思的表达、死亡镜像与生命之美、死亡真相与理性认识、死亡信仰与终极祈愿、向死而善的逻辑、向死而善的理念及启示等方面,由浅入深地探讨了 向死而善 在 死亡之思 中的伦理学意义及其在生死教育中的实践价值,有助于人类在精神层面更从容地认识死亡、应对死亡。
21世纪初,哲学界围绕儒家 亲亲相隐 相关伦理文化展开争鸣,成为近三十年来最重大的学术论争之一。本书在全面总结这场伦理论争的基础上,系统搜集和整理了历代有关《论语》《孟子》 亲亲相隐 经典文本的诠释史料,并结合多元视角,从经典诠释、伦理理论基础、公德私德观、德性伦理学、政治伦理学和法哲学等诸视域,综合探究儒家 亲亲相隐 伦理观念,有助于深化对儒家伦理的历史考察与价值评判,推进传统儒家伦理的现代诠释创新与价值转化。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The Protestants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是马克斯韦伯 知名的著作之一。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那就是清教徒的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 的传统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但为什么这种观念没有发生在新教里发生呢?韦伯在这篇论文里解释了这个悖论。 韦伯在该书中论述 观念(新教伦理)与隐藏在资本主义发展背后的某种心理驱力(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生成关系。全书正文分上下两篇。韦伯力图使用新教、清教、加尔文教等教徒生活、学习的例子阐述一个事实,即资本主义兴业兴趣和成功率与 教新教背景存在着某种相互关系:新教入世禁欲主义伦理为资本主义企业家提供了一种心理驱动力和道德能量,从而成为现代理性资本主义兴起的精神动力,也是
爱,究竟是什么?是 ,还是自恋?是幸福的源泉,还是痛苦的根源?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是给予,还是索取?是对内心渴望一蹴而就的满足,还是不可避免陷入一场无尽的追逐?《拉康论爱》借由对拉康研讨班八的深入讨论,为这些疑问提供了全新的解读。从柏拉图的《会饮篇》、经典文学中的爱情故事,到心理咨询中的真实案例,作者提醒我们:每个人都被内心的缺失缠绕,爱不仅是表达欲望的方式, 是我们力图通过他人来填补缺失的尝试,爱之所以如此令人着迷,正是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任何对拉康思想以及爱情本质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应错过这部回应日常困惑的思辨之作。
《认同伦理学》一书从 个性 话题展开去,运用大量人类学的有趣事例,以跨学科的视角,探讨了我们对个性的寻求、塑造生活的任务以及对身份认同的主张,阐释了什么是与自由息息相关的身份认同,我们如何获得追寻个体生活的能力,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复杂的社会范畴塑造自我。阿皮亚抛开了 认同 叙述的陈词滥调,探讨了与认同紧密相关的文化、价值观、道德义务、人权等因素,试图打破西方的与非西方的、地方的与世界的、自我与他者等界线来全新看待认同问题。
思维模型有很多种,每个学科也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型。本书中温伯格和麦肯从多种学科中选择了200多个实用的思维模型,并通过饶有趣味的相关例子对其进行了分析。不过,要提升日常决策、解决问题和寻求真理的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系日本学者三浦藤作著,张宗元、林科棠翻译。全书中作者以时间为序,分析了自春秋战国时期至宋元明清时期中国伦理学发展特点及规律,勾勒了古代、近代中国伦理学发展的概貌。全书为影印本,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作者直面当今社会深刻的道德危机,将伦理学理论应用于日常生活的阐释,鼓励道德主体的反思、批判和创新精神。这是本书的*大特色。本书对描述的、规范的和分析的伦理学进行了科学综合,汲取东方伦理学的精华,构建了“人道主义伦理学”体系;力倡生命价值、善良、公正、诚实和个人自由等五条道德原则,为生命(医学)伦理、企业伦理、媒体伦理、环境伦理、性伦理等广泛的社会伦理问题提供了应对之道。 本书自面世四十余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持续增长的读者群。本书不仅为哲学与伦理学专业师生所喜爱,也广受非专业读者的欢迎。正如中国伦理学大家周辅成先生所言,本书体现的“知行合一”的为学为人之道,必将在广大中国读者当中引起灵魂深处的共鸣。
本书的核心理念源于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运用更符合中国企业及中国人的特点进行诠释。从与原著相比较的角度,本书的定位倾向于一本金字塔原理的通俗版和本土版(案例以中国企业本土案例为主)。本书以金字塔原理这一工具的应用为框架,新增了作者的观点,并以更通俗的方式从“结构思考”的角度向大众传递结构思考力在思考和表达方面的理念及方法。全新升级版的基础理论仍然围绕结构思考力进行,但对展开的逻辑做了一些细微调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从第1版的五章变成了九章,以便帮助更多读者更好地理解结构思考力。
在《进化论与伦理学》中,作为达尔文进化论的支持者和传扬者,赫胥黎并不同意将人之外的生物界与人类社会进行简单类比,在他看来,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础,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当他用进化论解释人类社会的道德现象时。他认为,人在机体进化过程中继承下来的,主要是“自行其是”“自私”“利己”,是恶,而道德则是要遏制和消灭这样的恶。 因此,将严复意译《天演论》的旨趣与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作比较,会发现其出发点完全相反: 赫胥黎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更加“仁慈”的社会,严复则希望有一个更加“尚武”的、属于中国的社会体。